《中国校外教育》2025年第3期目录及导读 |
发布日期:2025-07-17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三周年专栏 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启蒙路径探析 吉博阳 李勇男 摘 要:通过对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借助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集成优势,构建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启蒙路径,有助于摆脱过去单一教育主体单向发力的弊端,更好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借助知识创造理论中的“社会化 - 外化 - 组合化 - 内化”模型(SECI 模型)作为理论基础,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环境,对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启蒙路径的四个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分析,并从外部信息源、内部信息源着手,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各主体的特征及功能进行解构,最终完成青少年国家安全认知体系的初步构建,推动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国家安全教育;青少年;家校社协同育人;SECI 模型 作者简介:吉博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儿童中心党委(纪委)办公室审计师;李勇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综述 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突破 汪路艳 摘 要: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路径选择。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深入推进,赋予劳动教育把握协同育人实践的契机,使劳动教育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立足协同育人的时代背景,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模式;借助资源整合的共建契机,聚势劳动教育生态的生成更新;依托劳动项目的平台,贯通协同育人的三维主体;遵循观照生活的价值旨趣,铺就素养涵育的人文底色。当前,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存在机制建设暂付阙如、育人主力定位错杂、协同联系流于形式、育人指向难以落实等困境。要突破这些困境,就需要有关主体健全机制建设、助推职责贯通、共创实质合作、坚守育人底色。 关键词: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活价值;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汪路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儿童校外生活探赜:教育价值、实现困境与平衡路径 王海硕 田俊友 摘 要:教育蕴含于儿童整全的生活世界之中,要实现儿童自由全面发展,全部生活经验均需为其共同创设条件。但从现实来看,制度化教育过程将儿童生活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践场域,儿童校外生活的教育关注度、教育价值的发挥皆低于学校生活,同时还存在校内生活向校外生活持续地延伸和复制的过程,导致儿童校外生活的教育在形式、主体和内容上呈现学校化、缺席化和简单化的困境。在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下,整体性审视儿童校外生活的教育,重申儿童校外生活主体性特征,贯彻校外生活的教育价值,重建父母参与儿童校外生活的合理化路径,建立健全联动式儿童校外生活服务机制,对儿童的校外生活进行调适,实现全方位、全主体参与地促进儿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校外生活;自由全面发展;校外教育 作者简介:王海硕,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第二附属学校二级教师;田俊友,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第二附属学校校长。 “双减”背景下建构学生主体性的价值、要素与实践 付梓强 谢延龙 马小红 摘 要:表征“双减”背景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现状,应充分结合学生所处的学校环境、社会日常生活情景以及学生主体身份特征。在“双减”背景下建构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在于回归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去功利主义的育人本原,回归教育高质量发展语境下的关怀理念。在理论层,“双减”背景下建构学生主体性应着力于学生主体认同以及教师的理解和关怀,并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融洽。在实践层,则应通过“合”学生兴趣与学业、“塑”和谐师生关系、“新”教学评价理念,以期化解在“双减”背景下建构学生主体性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双减”;学生主体性;学生学业 作者简介:付梓强,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谢延龙,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小红,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一中学教育集团二中校区教师。 “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小学研学旅行优化路径研究 李馨悦 杨 希 摘 要:研学旅行是搭建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重要平台,是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实践育人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大思政课”视域下研学旅行实践育人路径,有利于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在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帮助学生迈入社会实践大课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研学旅行现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专业指导不专业以及课程建设不完备等问题。为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实践育人的价值,需要强化思政元素,彰显教育价值;重视理论建设,夯实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素养,加强教师引导;开发研学课程,整合特色资源。 关键词:“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研学旅行 作者简介:李馨悦,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希,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调查研究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背景下户外健康环境研究嬗变与热点分析 ——基于 CiteSpace 可视化研究 朱莉莎 刘 哲 王 晓 沈小卉 苏保庆 摘 要:以 CiteSpace 软件为研究分析工具,对 CNKI 数据库中 1982—2024 年的 446 篇以儿童户外健康环境为主题的国内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受政策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经历了缓慢发展期、小幅波动期和快速增长期三个阶段,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户外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基于儿童健康的户外空间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与技术,以及户外空间健康环境营造的社会与政策保障三方面。研究旨在为儿童友好城市背景下的儿童户外健康环境和空间营造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儿童友好;健康环境;户外空间;可视化分析 作者简介:朱莉莎,桂林理工大学讲师;刘哲,桂林理工大学本科生;王晓,桂林理工大学讲师;沈小卉,桂林理工大学本科生;苏保庆,桂林理工大学本科生。 ·实践探索 新时代校外教育育人场域的创新构建与实践研究 ——以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为例 徐蓓娜 摘 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校外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愈加突出。以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为例,介绍了其通过构建“数智空间 - 递进式主题课程 - 项目驱动学习”的三位一体育人框架,形成了以学生、教师、课程、资源和环境五大要素协同联动为基础的新型校外教育育人模式,推动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营造出系统开放、要素互促的教育生态。通过内部协同、外部联动、技术支持与评价反馈四个层面的系统保障,实现育人场域的稳定、高效和可持续运行。未来,还需要加强跨部门协作、深化技术应用、完善评价机制,以推动育人场域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外教育;五育融合;数智空间;跨学科;项目化学习 作者简介:徐蓓娜,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主任。 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馆校社合作模式研究 ——以 A4 美术馆“折叠学校”项目为例 吴启月 叶芊颖 摘 要:随着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对利用博物馆资源促进中小学教育的重视,馆校合作项目迅速发展。然而,此类合作多局限于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社会机构的参与度较低。本文以 A4 美术馆“折叠学校”项目为例,探讨了在交叠影响域理论下馆校社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及其实践路径。案例研究发现,A4 美术馆、麓湖小学、花田美学三方通过共建一致的教育理念、动态调整角色分工、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形成了与交叠影响域理论相印证的合作模式,成功推动了儿童从艺术实践参与者向主导者的转变。这一模式为解决馆校社合作中权责模糊、资源分散等问题提供了实践参考,但还需进一步协调公益性与市场化的矛盾,以促进三方协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交叠影响域;馆校社合作;学生主体性;A4 美术馆 作者简介:吴启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叶芊颖,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 农村非正式学习空间的价值与探索 ——以家庭探究室为例 杨敏佳 摘 要: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建设校外非正式学习空间显得尤为重要,该空间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与传统课堂不同的学习环境,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通过对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含义、种类、特性等进行梳理,从农村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和社区资源出发,深入分析了农村非正式学习空间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在此基础上,以农村家庭探究室为例,深入探讨了构建具有教育价值的校外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策略。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空间;家庭探究室;教育改革;社区资源 作者简介:杨敏佳,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三毛小学教育集团于城小学教导处主任、一级教师。 社区红色资源融入学校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李继恒 摘 要: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拓展思政教育实践空间和阵地,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本文分析社区红色资源的属性及融入学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并以西安市新城区红星社区为例,呈现社区红色资源融入学校思政教育的现实状况和问题,提出社区红色资源参与学校思政教育的具体实践策略。 关键词:红色资源;协同育人;思政教育;社区教育;实践空间 作者简介:李继恒,陕西省西安育英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教师发展 校外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路径研究 ——以宫本教研共同体构建为例 鲍茶美 摘 要:新时代,国家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科学研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校外教师在专业素养提升方面普遍欠缺且缺少指导,通过构建宫本教研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实践研究证明,校外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可以通过创设研修平台,建立“三维立体”的学习场域;创生课堂教研,打造“三课同驱”的实践阵地;重构科研路径,形成“塔式进阶”的创新通道实现。以此激活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打破教师之间的壁垒,在宫本教研共同体中凝聚共识,形成三研融通的实践样例,促进校外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校外教师;宫本教研共同体;专业素养 作者简介:鲍茶美,浙江省淳安青少年活动中心教管部部长,中学高级教师。 ·国际视野 日本儿童哲学校外教育的创新实践及启示 黄 睿 摘 要:儿童哲学应该是“校园哲学”与“校外哲学”的互补共生,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后者的研究与实践还十分不足。在日本,儿童哲学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形成了社区团体课程、独立探究课程、项目融合课程三种有代表性的校外教育模式,并涌现出若干成功案例。日本儿童哲学校外教育的创新实践为我国儿童哲学校外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第一,高校、地方政府、公共图书馆、志愿者、家长等社会力量要进行优势互补与协同育人;第二,将儿童哲学探究与场馆学习、自由自主阅读和项目化学习深度融合;第三,尊重儿童的探究兴趣、个体差异与哲学表达方式。 关键词:儿童哲学;校外教育;场馆学习;项目化学习;自由自主阅读 作者简介:黄睿,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朱子学会儿童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