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外教育》2025年第1期目录及导读 |
发布日期:2025-03-13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专题 参与式博物馆视域下的校外教育资源开发思路初探 罗兰舟 陈嬿汝 摘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思想指导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教育应发挥特色,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式博物馆视域着眼于校外教育资源开发的源头,旨在建立承认学生个体创造的情境,建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情境,并从中引申出对个人身份的社会化思考。参与式博物馆视域下的校外教育资源开发注重支撑学生认知的情境,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同时,校外教育资源应回归到挖掘知识生产、运用、创造的情境,拓展学生参与的边界。最后,校外教育资源因关注学生生活而变得丰富,也能促进学生个人身份的构建。 关键词:参与式博物馆;博物馆教育;校外教育 作者简介: 罗兰舟,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青年副研究员; 陈嬿汝,上海市裘锦秋实验学校教师。 跨学科视角下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山西博物院“壁上万千——山西宋金壁画中的众生气象”展览为例 韩颖 摘要:博物馆因其特有的职能和藏品资源成为跨学科教育的主阵地,在跨学科视角下,对博物馆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主题。山西博物院 2024 年推出了“壁上万千——山西宋金壁画中的众生气象”展览,从展览陈设、展览教育活动、展览解读等多方面探寻博物馆教育资源在跨学科视域下的开发和利用,助力博物馆教育从传统模式向全民参与的融合式、探索式的新模式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跨学科;教育 作者简介:韩颖,山西博物院公众服务部教育员。 ·研究综述 以系统思维推进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化建设 侯欣 熊紫宜 摘要:推进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化建设,既是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破解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困境的现实举措,更是落实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顶层设计的必然要求。推进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化建设,需要我们运用系统思维,全面把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目标、内容、平台、评价等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系统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化建设的策略进路,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系统思维;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化建设 作者简介: 侯欣,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熊紫宜,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与支持策略 张莉 黄裕莹 摘要:劳动素养培养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定,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求。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剖析劳动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微观系统的家庭劳动教育支持,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和同伴的榜样作用;中观系统的家校劳动教育分工协作,学校对同伴榜样的树立;外系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劳动教育资源支持、地域劳动教育资源差异;宏系统的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数字化时代劳动新样态。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需要明晰家校社主体责任,构建多系统协同的育人场域;做好劳动清单,设计多系统协同的育人载体;涵养劳动文化,增强多系统协同的育人自觉。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劳动素养;家校社协同 作者简介: 张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黄裕莹,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劳动教育经验与启示 苏丹 李文慧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革命根据地进行大生产运动时期,坚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开展各类劳动教育活动,使根据地儿童增长理论知识、得到实践锻炼的同时,也促进了战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劳动教育经验: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坚持多元主体协同,以及要重视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新时代劳动育人事业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所形成的劳动精神融入新时代的奋斗历程中,包括以主观能动性引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实干担当共创美好生活、以劳动精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当今国家、社会、个人三重维度皆有重要的价值启示。 关键词:大生产运动;劳动教育;历史经验 作者简介: 苏丹,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李文慧,当城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规范体系及其新发展 苑宁宁 摘要:《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于 2023 年经国务院颁布施行,这是我国首部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领域的专门性综合立法,标志着世界眼光和中国特色兼具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规范体系的基本建成。在层次架构上,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规范体系包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专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专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一以贯之、总体结构的完整周延。在内在逻辑上,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规范体系旨在全面保障网络空间中未成年人的权利,通过赋能与保护提升未成年人网络法治水平。作为行政法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上承法律,下揽规章政策,对规范体系的发展完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其创新设置平台实名制、未成年人模式、网络欺凌防控智能化、头部平台核心义务四项先进制度,可见一斑。 关键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规范体系 作者简介:苑宁宁,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 ·校外实践 素养本位的校外学生社团大单元学历案设计思考 ——以“你好,暑假——青少年暑假学习论坛”为例 杨慧玲 摘要:本文通过厘清校外学生社团大单元学历案的核心概念,精准把握其内涵特征以明确其价值定位,整理了素养本位的校外学生社团大单元学历案设计路径。笔者分别从“编制学期课程纲要”“师生共同确立大单元主题”等六个方面具体阐述设计的逻辑策略和规范步骤,通过具体案例呈现“单元规划启航、核心素养引领、信息技术赋能、任务导向学习、作业与检测创新及反思如何贯穿始终”设计路径的具体行动要素。通过做好社团教学学期单元规划设定大单元主题与课时;以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为依据确立学生个性化学习目标;基于信息技术赋能真实记录学习经历,创设及实施多种评价;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构建整个学习过程;根据学生认知序列设计多模态学后反思,为学生在社团中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有力的“支架”,提升校外学生社团的教学质量,以此助力实现校外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素养本位;课外校外;学生社团;大单元学历案 作者简介:杨慧玲,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科研主任、高级教师。 校外教育“三阶三维三层”课程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乔琮 朱冬香 摘要:随着北京市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课程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校外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引入层次结构理论、深度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从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维度,核心、实践和拓展三个层次构建起校外教育“三阶三维三层”课程模式。在此基础上,以小记者项目为实践基地,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实施方式三方面对该模式展开行动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对促进校外教育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课程模式;实践研究;小记者项目 作者简介: 乔琮,北京市少年宫高级教师; 朱冬香,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 ·国际视野 德国森林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研究 巫锐 杨静 刘泓轩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而森林教育是培养儿童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途径之一。德国的森林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类型,更是由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基于本土文化与国际组织倡议的宏观系统、基于跨层级多元组织的外层系统、基于“家长—儿童—学校”协同互动的中间系统,以及由空间、人员和活动要素构成的微观系统。就其功能而言,宏观系统提供了价值指引,外层系统提供了机制保障,中间系统是主体间协同互动的关键桥梁,微观系统则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具体支撑。由此可见,森林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还需要考虑文化、政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只有在资源丰富、社会支持的基础上,森林教育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成为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森林教育;构成要素;德国;生态系统 作者简介: 巫锐,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杨静,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泓轩,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学术译介 “地球写作”项目式学习的创作过程探索:印度学生创造力、元认知及动机研究 阿尼萨·贾马尔 阿布巴克尔·穆罕默德·贾马尔 萨尼塔·莫哈德·尤索夫 著 吴碧宇 余可欣 曾宇金 黄静 李炅 译 摘要:项目式学习本质上是创造性的。但是,有关项目式学习中的创造过程以及项目式学习如何赋能这一过程的研究很少。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法,对 14 名印度学生在“地球写作”项目式学习中的创造过程进行研究,通过结构化访谈,对家庭作业、引导问题、反思和日志进行文本转录并转化成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主题编码。结果显示,项目式学习为学生的创意行为提供了基本框架。创意写作是一个循环过程:构思—审阅—反思—规划。情感在创造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元认知在塑造故事情节和角色,以及学生的自我信念方面起着双重作用,且增强了创作动机。学生作为作者的自我概念和影响故事创作的自我效能信念激励他们完成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创意写作。本文具有三重意义。首先,探讨了印度学生的创造性过程,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不足。其次,肯定了元认知在学生创造性过程中的作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揭示了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学生的创造力;项目式学习;印度;定性方法;元认知;动机;学生的话语权 译者简介: 吴碧宇,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余可欣,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曾宇金,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 黄静,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 李炅,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