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外教育》2024年第6期目录及导读 |
发布日期:2025-01-07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特稿 以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儿童中心课题组 摘要: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儿童事业各方面发展取得新突破:儿童健康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教育强国建设基点不断夯实,积极推进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创新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逐步优化儿童成长环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开启法治新篇章。但是与家庭和儿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2024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工作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着力解决儿童身心健康突出问题,深化基础教育提质扩优,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儿童成长创设更加友好的环境,完善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不断开创儿童事业新局面。 关键词:儿童健康;儿童教育;儿童福利;家庭教育;法律保护 作者简介: 中国儿童中心课题组组长:苑立新,中国儿童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 主要执笔人:王萍、朱晓宇、王建、宋逸、闫晓英、苑宁宁、邱天敏。课题组成员: 朱晓宇,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部长,研究员; 王萍,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副研究员; 邱天敏,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助理研究员; 王润洁,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副研究员; 肖凤秋,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副研究员; 霍亮,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助理研究员; 张欣蕾,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研究实习员; 魏一,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研究实习员 ·专题 韩国校外培训的治理逻辑、实施成效及反思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 徐正林 摘要:近二十年来,韩国校外培训治理以解决阶段性问题为导向,以降低韩国学生校外培训参与率、减少学生应试化训练、提升其综合素质、减轻韩国家庭校外培训经济支出负担为目标,秉持关联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理念。治理举措包括:持续提高公办学校教育质量,将优质校外培训内容引入公办学校,选树“无学生参加校外培训”典型学校案例,完善课后学校服务及 EBS 项目,减轻学生升学考试压力,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等。在遵循政治规律、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原则下,体现出“治标与治本结合、校内与校外联动、线上与线下协同”的特征。通过仔细理析近二十年韩国四届政府的校外培训治理政策及其成效,发现总体治理效果不彰。主要原因是韩国宪法赋予校外培训存在合法性后,教育过度市场化,国内外资本与韩国校外培训行业进行了紧密结合;更深层次原因则是学历主义及名校崇拜,社会阶层固化后年轻人阶层跃升机会减少,以及学习竞争过度化等。 关键词:韩国;校外培训;治理逻辑;阶层固化 作者简介:徐正林,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行政执法:价值、困境及对策 刘冬冬 摘要:“双减”政策出台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增长加速,但办学乱象凸显,需要政府依法治理。实施行政执法是治理乱象的有效手段,不仅可以完善相关领域法治建设,还可以遏制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保护消费者权益。经与监管部门座谈发现,当前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行政执法面临执法依据针对性不强、执法主体指向不清晰、执法队伍建设不完善等困境。建议通过建立健全行政法律法规,强化执法依据;各级政府完善法规政策,明确执法主体;全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动执法落实。以期推动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高效发展,促使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校外培训;非学科类培训;行政执法;教育治理 作者简介:刘冬冬,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研究综述 新时代以来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成就、基本经验及发展趋势 齐亚静 曾玮珈 摘要: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站在党和国家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推动少先队工作取得重要成就。少先队工作理论实现创新发展,少先队教育作用和政治引领功能更加凸显,少先队组织建设取得新发展,网上少先队工作成效突出,少先队工作者队伍建设持续增强,少先队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党育人、坚持儿童为本、坚持全团带队、深化团教协作、优化制度保障、坚持改革创新等。新时代新征程,未来少先队工作应呈现更加突出儿童性、广泛性、专业性、现代化、社会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时代;少先队工作;少年儿童;重要成就 作者简介: 齐亚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 曾玮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研究生。 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现状、困境及策略建议 张杨 柴焰 周洪波 摘要:研学旅行对教育理念的传承创新、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和省(市)级研学旅行相关政策的持续催化以及行业监管下,供给主体不断推动市场发展,然而,研学旅行的参与率和普及率依然偏低。现阶段,我国研学旅行存在安全保障缺乏、课程质量不高、专业力量薄弱、普惠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建议从安全性、课程、供给主体、社会支持等方面着手,共建安全防控机制、构建课程体系、提升专业水平、拓宽多元经费,努力实现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研学旅行;研学课程;研学经费;基地/营地 作者简介: 张杨,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副研究员; 柴焰,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周洪波,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 ·调查研究 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状况与提升路径建设 ——基于31省市62项品牌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研究 秦朝森 乔骄阳 摘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各省市行政系统、司法部门合力构建法治宣传教育的多主体合作格局,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搭建宣传教育框架,选择贴近实际的保护与预防两个维度的法律法规作为宣传教育内容,采取多手段、重仪式感与具身体验等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然而,目前也存在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重保护、轻惩戒,家校社各方宣传不平衡,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缺少效果评估机制等问题。对此,应从品牌活动常规化、全国化,家校社合力参与法治宣传教育,改善城乡间法治宣传教育不平衡,建立青少年、家长法治宣传效果评估机制四方面入手,以提升我国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青少年普法;法治宣传教育;法治传播 作者简介: 秦朝森,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乔骄阳,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校外实践 厚植红色文化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 ——以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八七红·共享思政课”为例 荆菁 皮依冉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思政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培养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有着独特深远的作用。革命纪念馆作为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宝库,为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为开展“大思政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基于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的丰富实践工作经验,以“八七红·共享思政课”项目为具体案例,旨在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新思路。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新媒体平台;非遗文化 作者简介: 荆菁,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党支部委员、宣教部主任、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 皮依冉,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文物博物助理馆员。 ·国际视野 有效失败融入非正式科学学习活动的路径探索 ——以“飞越困境”为例 马预龙 孔令鑫 摘要:校外非正式学习情境中的社会大课堂是实现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点,非正式科学学习活动对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有效失败”这一创新的学习理论,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促进其知识迁移以实现长远有效的深度学习。有效失败与非正式科学学习因开放包容的氛围、主动建构的认识论特点以及富裕的时空资源互相啮合。在当前非正式科学教育亟待发展的背景下,将有效失败引入我国非正式科学学习中,或可为我国校外非正式科学教育注入鲜活的理论生命力。本文基于对有效失败内涵原则的剖析,以具体案例探索有效失败融入非正式科学学习的设计、实施、评价之路径,以期为我国后续基于有效失败理论的校外非正式科学学习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外教育;非正式科学学习;有效失败;案例分析 作者简介: 马预龙,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孔令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 ·学术译介 社会情感学习赋能校外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 安妮·怀特 托马斯·亚基瓦 莎朗·科尔文 李俊磊 著 华静 郭舒悦 吴碧宇 房传淳 杨子仪 译 摘要: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运动表明,社会情感学习应融入校内和校外的教学经历中。校外活动特别适合社会情感学习,校外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儿童技能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 23 名在社区项目中经验丰富的校外教育工作者进行访谈,以了解教育工作者如何促进社会情感学习以及项目主管如何在此过程中提供支持。研究结果表明,校外教育工作者通过创造和抓住教学时机,将社会情感学习融入他们与儿童的日常互动中。在这个过程中,项目主管或按照规定执行,或作为合作伙伴鼓励员工自主促进社会与情感学习,虽然有时会发出自上而下的命令。研究建议,教育工作者可以将社会情感学习融入他们的专业工作中,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认可、赋能这些专业技能,项目主管可以促进社会情感学习实践的落地和创新,并进一步地将资源分配给那些有意融入社会情感学习的项目。 关键词:校外;校外学习;社会情感学习 作者简介: 华静,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郭舒悦,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吴碧宇,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房传淳,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子仪,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