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外教育》2024年第4期目录及导读 |
发布日期:2024-09-14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专题 终身学习目标下校外科学教育主体协同机制的建构路径 王益萱 符国鹏 摘要: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强调多方参与和合作,这对促进教育高质量公平发展、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当下,由于校外科学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缺乏理论指导,导致校外科学教育存在学习资源可利用性低、学习内容缺乏统整、学习机会不均等、主体间协同紧密程度较低等问题。基于学习生态系统理论搭建的校外科学教育主体协同机制框架,从四个方面为建构校外科学教育主体协同机制提供了可行路径:加大学习资源的宣传力度;细化科学学习的路径;针对性地倾斜学习资源;以政策促进主体间的合作。 关键词:科学教育;主体协同;终身学习 作者简介: 王益萱,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符国鹏,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科学家精神传播路径探索 赵妍 赵洪涛 摘要:科学家精神对青少年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及科技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拥有开展科学教育的实物与空间基础,凝聚着科学家的榜样力量和精神空间,在传播科学家精神方面具备优势。然而,博物馆也面临科学家资料梳理不到位、传播形式不丰富、影响力不足、科学教育未能充分体现科学家精神等问题。因此,探索科学家精神传播的路径尤为重要,博物馆应深入挖掘藏品和馆史中的相关素材,并以科学家的工作为背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完成科学精神的涵育,推动博物馆文化的发展。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博物馆的光辉 由你点亮”展教活动依据此路径进行了实践探索,为博物馆更好地发挥自身教育职能,提升科学教育质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科学家精神;科学教育;博物馆教育 作者简介: 赵妍,国家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馆员; 赵洪涛,国家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主任。 校外科技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田睿芳 摘要:通过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构建科技教育的社会氛围、改变学习方式以及激发教师探索新型科技教育方式,校外科技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化的科技活动、深度学习的实践体验。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等单位的实践表明,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可有效支持“双减”政策的落地,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科技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需要全要素协同,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实践、教育资源和教育评价之间相互配合;加强数字基座建设,实现教育资源的联动与协同;此外,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也是重要路径。通过上述措施,校外科技教育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科技教育;校外教育 作者简介:田睿芳,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教师,中学一级。 ·研究综述 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校外教育赋能课后服务的逻辑理路、限制因素与实践路径 孙乐康 安建强 摘要:随着教育变革不断深入,教育数字化战略为校外教育赋能课后服务提供了新的动能,“双减”背景下,借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课后服务提供支持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结合人工智能的智能化、数字化,能有效促进课后服务的数据化、创新化和现代化。然而,作为服务模式的创新,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校外教育赋能课后服务必须遵循基本的技术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目前,校外教育借助人工智能赋能课后服务还面临一些限制因素,其中包括观念层面赋能理念不契合、智能层面赋能效果不理想、资源层面赋能缺乏支持、制度层面赋能风险较高。基于以上问题,从理念赋能、智慧赋能、生态赋能和机制赋能四个方面探索了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校外教育赋能课后服务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数字化战略;人工智能;课后服务;校外教育 作者简介: 孙乐康,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安建强,南京邮电大学校纪委副书记,研究员。 ·调查研究 乡校“不可教者”何以可教——基于校家社协同育人视角的分析 周新成 邓碧玲 摘要:在社会变迁与家庭流变过程中,乡校出现了越来越多所谓的“不可教者”,这些学生在心理、行为及社交等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负面表现,这一问题应引起广泛重视。从这些学生的成长历程与发展中的“校家社”环境结构两个视角来分析,乡校“不可教者”的生成亦存在一些共性原因,这些学生在社会化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校家社管教偏差或缺位而落入“成长陷阱”之中。为了让更多乡校“不可教者”变得“可教”,需要建立以乡校为主导,家庭、村社组织、乡镇政府、警务司法机构和各类社会组织积极配合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关爱与引导、规训与纠偏,对乡村家庭教育进行正面引导与有效指导。 关键词:不可教者;失范;越轨;校家社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 周新成,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邓碧玲,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我国青少年场馆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黄婉桐 薛海平 李诗蕊 汪璐瑶 魏一 摘要:基于中国儿童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于2023年3—6月在全国东、中、西部11省12市开展的“双减”背景下中国儿童校外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利用二元逻辑回归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青少年参与场馆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场馆学习受到青少年的喜爱,然而青少年场馆学习的参与率较低;来自较高等级城市、居住地为城区、学业表现较好、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青少年拥有更高的场馆学习的参与率和更多的参与时间;场馆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青少年参与场馆学习的机会不公平。据此,研究提出应持续统筹推进不同地域层级的场馆建设,保障各地优质场馆供给;家长应更加重视场馆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满足孩子的场馆学习期待和需求等建议。 关键词:场馆学习;青少年;课后服务;校外教育 作者简介: 黄婉桐,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薛海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李诗蕊,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汪璐瑶,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魏一,中国儿童中心研究实习员。 ·校外实践 红色文创产品应用于少先队教育的意义及实践路径 柳谦 夏天格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党史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少先队教育肩负着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的艰巨任务。红色文创产品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易让少年儿童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人文价值。如何把红色文创产品更好地融入少先队教育,发挥其铸魂育人作用,除了需要准确把握红色文创产品融入少先队教育的价值、现状,还需打破红色文创产品融入少先队教育的传统方式壁垒,从组织少年儿童参与红色文艺表演、举办红色文创艺术品巡展、推广使用红色文创学习工具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最终实现通过红色文创产品形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关键词:红色文创产品;少先队教育;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柳谦,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广西少先队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 夏天格,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视角下创造性戏剧的开发与应用 秦连红 张广忠 刘岩 摘要: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黏合剂,提升儿童媒介素养, 是夯实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创造性戏剧作为一种即兴、非表演性且以过程为主的戏剧活动,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想象、扮演与反思真实生活经验的活动。由于二者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内容上存在相似性,要素上有其对应性,共同指向提高沟通技巧、增强同理心、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学习媒介语言、社会化过程的培养等价值,为创造性戏剧在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加以应用提供可能,从设计戏剧情节,虚拟媒介情境;扮演戏剧角色,体验不同心理;提炼戏剧冲突,培养批判思维;即兴创作故事,促进创意表达四条路径进行实践探索,以期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创造性戏剧;媒介素养;儿童素养教育 作者简介: 秦连红,北京市顺义区少年之家教研室主任; 张广忠,北京市顺义区少年之家主任; 刘岩,北京市顺义区少年之家副主任。 ·管理改革 全国妇联系统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 孔静珣 袁静 摘要:妇联所属儿童活动中心是妇联组织开展社会教育、服务儿童和家庭的重要平台,是提高儿童综合素质、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课堂,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妇联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培养儿童成长成才中担负重要责任。近年来,妇联所属儿童活动中心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取得以下进展与成效:强化政治引领,扛牢主责主业,加强指导服务;坚持系统化谋篇,坚持公益化导向,坚持品牌化塑造,坚持社会化协同。未来,妇联所属儿童活动中心将进一步切实担负起关心关爱儿童的重要责任,用心用情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校外教育;妇女儿童工作;儿童活动中心 作者简介: 孔静珣,山东省妇联二级巡视员,山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 袁静,宁波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宁波市少儿活动中心)主任。 ·学术译介 校外科学学习环境中的兴趣建模:系统性文献综述 西蒙·内尔-阿斯力别克夫 英戈·瓦格纳 著 华静 肖乐琪 吴碧宇 陈斌 王璨 译 摘要:校外科学学习环境丰富了许多国家的课堂教学。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校外学习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校外学习环境促进兴趣养成的能力。由于这些研究中运用了不同的兴趣理论,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该研究领域的综述。因此,本文在全面系统回顾国际文献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兴趣理论在校外学习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此外,本文还得出了关于在校外科学学习环境中促进情境兴趣和个体兴趣提升的推论,结果清晰表明,情境兴趣通过这类学习环境得以促进提升。结合不同兴趣理论所提出的影响因素,本文构建了校外学习环境中的学生兴趣模型,该模型可用于指导校外学习环境的开发和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校外实验室;兴趣理论;拓展项目 译者简介: 华静,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肖乐琪,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吴碧宇,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外语学院教授; 陈斌,金华开放大学讲师; 王璨,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