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视频点播更多>>
当前位置:
《中国校外教育》2023年第6期目录及导读
发布日期:2024-01-16 浏览次数: 字体:[ ]

(第748期)中国校外教育-可复制_00.jpg
(第748期)中国校外教育-可复制_03.jpg
(第748期)中国校外教育-可复制_04.jpg



本期精彩内容抢先看:

l本刊特稿

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合规体系,实现网络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佟丽华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商大学全球治理与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

2023 年 10 月 24 日,国务院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对网络企业如何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合规体系,从九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对大型网络平台企业提出特别要求;二是强化智能终端产品的未成年人保护功能;三是在内容传播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四是通过建立防范机制等手段,有效防治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欺凌行为;五是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六是通过完善相关制度等方式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七是进一步强化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活动的保护力度;八是建立有效的未成年人保护投诉举报机制;九是违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的企业将面临承担严厉的法律责任。同时,平台企业内部应构建未成年人保护机制,邀请第三方进行专项评估,将国家法律的要求转化为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纳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战略。

 

 

l专题

“双减”背景下儿童校外生活状况报告:技术报告

中国儿童中心课题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出“双减”重大决策部署。“双减”意见实施以来,校内教育增质提效,儿童校外时间增加,自主时间增长,儿童校外生活呈现新风貌和新特征。2023 年 3—6 月,中国儿童中心专门成立课题组,联合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开展了“双减”背景下中国儿童校外生活状况调查,收集了全国 11 省 12 市 62 所小学和 61 所初中 35809 名学生、37197 名家长、3403 名教师和 107 名校长的有效数据。本技术报告基于调查数据,从调查工具的框架指标和问卷维度设计、抽样设计和实施程序、数据采集和清理、调查对象分布情况等方面对此次调查进行了详细介绍。

 

 

“双减”背景下儿童校外生活状况报告:课后服务

韩一鸣  薛海平  黄为  庞小冬  张欣蕾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师资博士后;

中国儿童中心研究实习员)

“双减”政策要求发展学校课后服务,满足学生校外时间全面发展需求。分析当前儿童参与课后服务现状,有助于为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深化“双减”改革提供实证借鉴。2023年,中国儿童中心成立课题组,联合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全国东、中、西部 11 省 12 市开展了儿童校外生活状况调查。基于调查数据,分析发现:1. 调研地区超过 97% 的义务教育学校开设了不同类型的课后服务,基本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2. 初中生更倾向于参与学科、作业等辅导答疑类课后服务,参与兴趣活动类课后服务的比例显著降低。3. 父母学历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比例更高,课后服务有助于弥合不同家庭背景学生校外学习的差异。4. 近七成家长与学生对课后服务表示满意,教师为学生开展学科答疑、兴趣活动类型丰富是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的最主要因素。建议提升课后服务个性化、多样化水平,建立多元协同课后服务资源保障机制,为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提供更多资源支持;关注不同类型家庭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实现课后服务差异化优质发展。

 

 

“双减”背景下儿童校外生活状况报告:校外培训

薛海平  杨路波  蒲欣汝  庞小冬  肖凤秋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师资博士后;

中国儿童中心副研究员)

校外培训是中国儿童校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双减”政策关注的重要内容。2023 年 3—6 月,中国儿童中心专门成立课题组,联合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儿童校外生活状况调查,基于抽样调查数据,描述了“双减”背景下中国儿童校外培训参与率、校外培训参与时长和校外培训支出情况,分析了不同群体特征儿童参与校外培训的差异性。研究发现:(1)接近六成的儿童没参加校外培训,仅有两成的儿童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2)儿童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率低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率,且不同群体特征儿童各类校外培训参与率存在差异。(3)儿童更喜欢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而家长更重视学科类校外培训。(4)儿童周末和周中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时长都高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时长,且不同群体特征的儿童周末各类校外培训参与时长存在差异。(5)2022 年生均学科类校外培训支出高于生均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支出,且不同群体特征儿童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支出存在差异。因此,要继续执行“双减”政策,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理性选择校外培训。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发挥公益类校外教育机构场所的功能属性。

 

 

l研究综述

校园“新街角青年”的演化阶段研究

范琳琳  孟维杰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鲁东大学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院教授)

校园“新街角青年”是处于普通学生向“街角青年”转化阶段的一个边缘弱势群体。为探究校园“新街角青年”的演化过程,使用访谈法在 20 所学校进行调研。应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结果发现:普通学生经历了弱化阶段、失衡阶段、认同阶段后转变为校园“新街角青年”,如任其恶化会成为真正的“街角青年”。这一研究结果对校园“新街角青年”的预防和矫正具有指导作用。

 

 

学校课后服务与校外科学场馆协同育人价值和实践反思

陈英敏  武丽琼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学校与校外科学场馆协同课后服务具有内在必然性,既是对现代协同教育研究领域的深化,也是发挥场馆育人功能,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必然举措。其价值体现在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时空情境,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重构健康的育人生态。针对学校与校外科学场馆协同育人理论建设、实践探索起步较晚,外部支持保障体系缺失,学校与科学场馆的合作浮于表面,重知识灌输,轻科学、轻科学家精神传承等问题,规划推进路径为强化馆校协同科学教育理论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策支持、监管、评估体系,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推动馆校科学教育深度合作,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教育共同体理念,促进以学校教育提质为核心的共生能量不断生成与共享。

 

 

l调查研究

儿童主任工作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市六区的实证调查

南方  关珊珊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讲师)

儿童主任队伍培养和支持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基层儿童福利和保护制度转型升级的重点,儿童主任的履职效果直接影响着“最后一公里”服务递送质量。基于北京市六个区 702 位儿童主任的问卷数据,使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儿童主任工作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儿童主任在履职中存在工作效果不均衡的现象,专业能力和职业支持对儿童主任工作效果起到正向作用。研究提出儿童主任制度建设的战略调整和健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议,要厘清儿童主任岗位所需的核心专业能力,基于此建立儿童主任队伍教育培养体系;从完善正式制度、构建本地化同伴支持平台和丰富社会网络资源等多个维度加强对儿童主任的职业支持;增强儿童主任的职业认同,加强对儿童福利和保护工作的领导注意力和工作精力的基层投入力度。

 

 

l校外实践

挖掘城市公园课程资源,践行生态文明教育——以“西洋湖公园”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例

刘琳荟  尹雨婷  韩菲  崔楷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市同仁小学科学教师;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中学生物学科高级教师)

“西洋湖公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依托项目学习理论,将学校周边城市公园作为课程开发资源所开展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生态景观”“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为主题,按照课程内容、驱动型问题、项目任务和活动及课程评价开展课程设计。选取“西洋湖水体质量检测”任务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如怎样提高资料获取的质量,怎样提高课程评价效力,怎样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等。在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和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同时,也为教师开发校内外课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l国际视野

国际通学研究述评

曾秀玲  刘录护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任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通学是指学生在居住地与学校之间往返的交通行为。该研究梳理了国际通学从重视安全性转向健康性并延伸出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脉络,展示了积极通学整体下降的现实趋势,探究了通学对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从社会、学校、家庭与学生等视角分析通学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干预。总的来说,国际通学研究经过长期的积累,展现了清晰的研究脉络,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也揭示出了研究与实践之间深刻的内在冲突,集中表现为追求社会效率与学生身体自然成长之间的矛盾。系统梳理和分析国外通学研究,对于推动我国通学研究的发展与实践的有效积累具有重要且紧迫的借鉴价值。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