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外教育》2023年第2期目录及导读 |
发布日期:2023-06-15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本期精彩内容抢先看: l本刊特稿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引领儿童健康成长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儿童教育也必须回答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着力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儿童工作必须重视五个方面:第一,要尊重儿童所处成长阶段的特殊性发展规律;第二,要重视儿童成长阶段道德奠基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第三,要重视儿童成长阶段思想意识健康发展的方向性意义;第四,要重视儿童成长阶段身心发展的全面性要求;第五,要重视儿童发展过程中自主意识的培养。
l专题 博物馆美育的多元途径与多元形态文化资本积累 ——基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 徐望 (南京艺术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特约高级研究员,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将跨越教育社会学与文化经济学的文化资本理论引入博物馆教育研究,可以对博物馆学理论进行新的探讨,对博物馆美育展开新的探索。博物馆美育是社会美育的重要支脉。社会美育对社会个体积累审美相关的多元文化资本具有重要作用,对社会整体文化风尚建设、文化资本结构优化,以及文化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现实作用。博物馆通过展览向观众展示美,通过活动使观众体验美,通过文创向生活延伸美,通过跨媒介传播推动美“跨介”与“跨界”。由于途径多元,博物馆美育同时作用于社会与经济两个场域,促进多元形态的文化资本生成与积累。博物馆美育切实推动着“全民艺术普及”,不断促进博物馆自身文化资本价值拓展与博物馆观众文化资本增加。
博物馆如何开展历史教育? ——来自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学生档案项目的启示 季娇 王璞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在全球教育中,历史教育占据重要地位,是青少年追根溯源、形成国家认同的关键途径。历史教育不应局限于简单的事实传递,还需创造具有体验性的情境,以深化历史教育效果。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开展的学生档案项目开拓了历史教育的新场域、新主体和新方式。该馆通过实践、对话、研究、共享的机制,鼓励学生挖掘历史、记录历史和展现历史;通过强化教学互动,建立个人与集体、个体与国家、过去与现在的联结;通过个人叙事的视角激发学生产生历史共鸣;通过提高教学一体化以完善馆校协同育人机制,让历史教育在真实生活中展现生命力,进一步提升历史教育的生态效果。该案例对拓展历史教育场域和改进历史教育方式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l研究综述 论“双减”背景下校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重维度 秦蕾 朱冬香 胡盼盼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市少年宫主任; 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北京市少年宫教师) 随着“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外教育需直面挑战、把握机遇、积极应对,在观念、实践和机制三重维度上守正创新,实现校外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在观念上坚守校外教育的初心和使命,遵循学生为本、科学规范、活动育人;在实践中推进校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支撑面、拓宽辐射面、引领示范面;在机制上促进校外教育提质增效,加大政策支持,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共创机制,建立校外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
视频论文在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中的价值 章文哲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 视频论文是就影视作品特征进行说明、阐释和论述的视听短片,是论文电影在融媒体和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源于论文电影并于融媒体时代出现的视频论文,因具备反思与批评特质、美育和对话潜能,为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提供了方法。观看视频论文让青少年在欣赏和学习影视艺术文化的过程中,聚焦于影视作品的视听语言,进而习得兼具反思批判与艺术审美的能力。创作视频论文要求青少年用影像化的方式清晰表述观点,并在团队协作中自觉完成对影视作品、创作现象和行业动态的观察与学习。视频论文能够不断发掘学生深层次、多维度的学习主动性,在提升学生的生活感受与创新能力层面,体现了独到的教育价值。
“双减”政策下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SWOT分析 徐可睿 方晓田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 “双减”政策是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重大风向标。政策环境和社会、家庭、资本等因素发生了重大转变,校外培训机构发展正步入重要窗口期和战略转型期。借助SWOT 分析模型,从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探索教育的模式、科技赋能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分析其内在优势,从过度营销、存在安全风险、缺乏稳定性和统一性等方面分析其内在劣势,从配合校内教育、市场需求、科技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外部机遇,从政策限制、转型困难、疫情影响、信息安全的要求等方面分析其现实挑战。最后,为我国校外培训机构的科学转型和规范发展提出了有效策略,以助力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l调查研究 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刘雨佳 吴庆春 刘汇涛 辛素飞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一直以来,由于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高发性、高危害性,网络成瘾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作为一种消极的特质性因素,反刍思维对网络成瘾具有独特影响,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难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通过对 577 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考察中学生群体中反刍思维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以及学业倦怠和应对倾向的作用。结果表明:第一,反刍思维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第二,学业倦怠在反刍思维与网络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第三,应对倾向在反刍思维与学业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验证了反刍思维、学业倦怠和应对倾向对网络成瘾的联合作用,揭示了反刍思维影响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内部机制,对缓解中学生学业倦怠、减少网络成瘾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新时代高中生道德成长心理环境的现状及对策 方芳 (安庆师范大学助教,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通过对13614名高中生的调查发现,当代高中生的道德成长心理环境整体良好,但学业成绩不佳以及生活在农村乡镇的对生活满意度不高、家人给予的学习压力高和老师上课无趣是高中生道德成长中主要的心理阻力,家人及朋友的关心则是高中生道德成长的重要心理动力。为进一步优化高中生道德成长的心理环境,就国家层面而言,应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加快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就学校层面而言,应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的协同机制,教师要成为家校共育的有效桥梁。最后,必须关注地区差异,要“因地制宜”,农村乡镇地区更应关注高中生的学校生活困扰,西部地区应从提升改善学校硬件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等方面着手,致力于解决高中生学校生活中学习环境和同学关系等困扰问题。
l校外实践 重自主 促自信 育审美 ——青少年绘画营自助式回程展的实践研究 王展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部社团主管) 回程展是绘画营活动回程后进行的展览,一般对学生在绘画营活动中的成果进行展示。常规回程展存在着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家长关注度不够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自助式回程展应运而生。自助式回程展在原有常规回程展的基础上,打破了固有展览形式,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家长为辅助的展览模式,有效提升了回程展的参与度,体现了自助式回程展的价值。未来将探索形式和内涵更为丰富的自助式回程展,并充分总结经验,以期在其他美育活动中进行推广。
校外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实践探索 ——以上海市动漫画项目为例 徐林峰 (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教部部长) 作为学生最喜爱的流行文化之一,动漫画教学已成为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动漫画项目相匹配的教师专业素养包括审美情趣专业素养、图文体认专业素养、创意探究专业素养、文化情怀专业素养、交流分享专业素养。通过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动画和漫画功能区域化的实践内容和资源空间,设计动漫画教师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评价体系,探索动漫画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路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成效与提升,为动漫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l国际视野 文本与实践:美国、日本儿童法治教育的经验镜鉴 陈鹏 (甘肃政法大学副教授) 儿童是国之未来与根柢。儿童法治教育则攸关“无规矩不成方圆”之初始习惯养成,攸关健全法律人格之基础性形成,攸关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之奠基。我国通过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性课程的设置、法治副校长制度的推行、儿童系列法治教育宣传活动的践行等,虽在儿童法治教育领域取得了斐然成绩,但在推行过程中存在公民性人格与个体性人格型塑的欠缺、课程体系设置与教材编排的合理性欠佳等问题。我们可借鉴美国与日本的有益经验,在重视儿童公民性人格与个体性人格塑造时,形成“S+L+J”新型培育机制,并配套《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优化,以革新我国的儿童法治教育。
韩国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践路径 谢雨婷 黄纶田 左璜 吴佳恩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深圳市龙岗区悦澜山实验小学教师;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副研究员; 韩国首尔大学教育咨询专业硕士研究生) 核心价值观是统一思想和规范行为的准绳,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建设是凝聚国民力量的关键。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韩国显著地提升了文化“软实力”。从韩国中小学的课程、教材与教学等层面,深入分析了其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践路径。韩国中小学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聚焦国家导向、社会促进和个体发展,教育内容体现为忠于国的爱国教育、孝为先的儒家思想教育、长于礼的品德行为教育、公正为本的民主法治教育以及融至上的多元文化教育。韩国学校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是基于国家导向的立法保障,基于规范课程的全面渗透,基于课外拓展的综合修炼,基于家校联动的协同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