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视频点播更多>>
当前位置:
《中国校外教育》2023年第5期目录及导读
发布日期:2023-12-20 浏览次数: 字体:[ ]


第5期封1.png

747-2023.10.19_01.jpg
747-2023.10.19_02.jpg


本期精彩内容抢先看:

l专题

“双减”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发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双减”政策集中指向和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具体来说,学校教育减负提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校外培训规范运行,转型发展素质教育;家庭教育依法而行,履行素质教育责任。一年多来,“双减”工作扎实推进,初见成效。但发展素质教育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受教育系统内外部多种因素制约,尤其是因理论研究不足、应试教育顽疾、教育评价偏差与传统考试方式惯性的影响还未能走出困境。新时代新征程,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题,必须加快补齐短板,探索“五育”融通整合;聚焦核心素养,引领育人方式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供适合的教育;注重科技赋能,推进教育数字化。

 

 

“双减”背景下艺术教育实践路径的困惑与突破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舞蹈教育教研室主任,教授)

“双减”政策出台后,“双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词汇之一,“双减”的提出也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相应的问题挑战。以“双减”为切入点,阐述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存在,对内涵的认识不足、对课程的评价单一、忽视活动的价值等问题,进而在新时代美育的倡导下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价值,并提出“双减”背景下对艺术教育在理念、模式、资源等方面进行突破的实施路径。

 

 

l研究综述

数字赋能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构建

胡美如

(浙江省团校教师,副教授;

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

新时代少先队工作面临数字化转型及少先队社会化工作带来的诸多难题与挑战。在数字化改革背景下,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的构建及运行管理亟需信息化系统和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支撑。针对当前少先队社会化工作面临的社会化组织建设亟待健全、社会化阵地建设难统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缺协同、校外辅导员配备不足等问题,提出以数字化的理念、方式和手段,通过建设“少先队社会化工作平台”,拓展建设校外少先队组织管理体系,创建线上审批高效管理流程;整合社会资源,建立阵地共享线上匹配工作机制;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红领巾奖章”争章管理体系;建设“校内+校外”辅导员协同工作平台;构建高效协同的“数字+少先队”工作管理新模式。以探索数字赋能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工作管理体系,有效提升少先队社会化工作整体效能的方法和路径。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校外教育政策分析——以2000—2022年为例

邱天敏 张欣蕾

(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研究实习员;

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研究实习员;

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研究实习员)

为完善校外教育政策体系,更好地推动我国校外教育发展,采用内容分析法,基于政策工具视角,构建了“政策工具—发展要素”的二维分析框架,分别从政策发文特征、词频内容、政策维度方面对22年来我国校外教育政策文件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政策发文的统领性和协作性尚未形成合力,政策工具内外部协同应用尚不平衡。基于此,建议:出台专门化系统化的高效力政策文件,助推校外教育政策落实;优化政策工具配置,加强政策工具使用的协同性;积极引入供给型政策工具,促使校外教育可持续发展。

 

 

社会融入理论下破解随迁子女身份认同困境的路径

万未希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生活场景的流动、文化环境与文化空间的差异性导致随迁子女的身份结构变得多元、复杂。随迁子女在城市场景进行建构、改造、重构身份的过程中,面临全新的语言范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等诸多问题,社会结构性的流动特征势必会引发随迁子女对其身份认同的困惑,从而影响该群体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对自我身份的思辨。解决由文化环境变迁所引发的身份认同问题,主要通过建构城乡融合的身份认同机制、打造多元化的认同模型以及消解文化差异等路径,还可通过政策背书、外部场域结构化推动、个人和解“随迁”符号等交融行为来破解随迁子女的认同困境,实质性地为破解随迁子女“身份认同”问题,促进随迁子女实现更好的社会融入提供可行方案。

 

 

l调查研究

家校协同育人视阈下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

张亚飞 吴协涛 石依鑫 栗文梅 赵俊峰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民权县第一初级中学校长;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民权县第一初级中学师生发展中心主任;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二级教授)

对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进行实践探索,旨在提高寄宿制青少年的饮食安全素养,探究开展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的新路径。针对饮食安全教育学校重视不够、家庭参与程度较低以及家校协同较少的问题,基于协同理论,构建职责共担、理念共识和行动同频的家校协同育人饮食安全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下,寄宿制青少年的健康饮食认知、态度和行为均得到大幅改善。未来还需拓展家校协同育人的深度和广度,深化协同育人的理念,开拓协同育人的平台,要加快建设家校协同共育体系,促进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l校外实践

支架理论在博物馆探究式教育中的应用

——以“我是桥梁工程师”活动为例

孙旭捷

(中国铁道博物馆馆员;中国铁道博物馆馆员)

博物馆具有天然的情境优势,因此,在情境中建构知识的探究式教育被广泛运用于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中。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育者仅注重探究形式,忽略了活动对象的分析、活动目标的定位以及活动内容的合理设计,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致使活动效果不佳,教育功能未能有效发挥。为破解以上难题,在深入研究探究式教育、支架理论的内涵及二者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以“我是桥梁工程师”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活动改进前后的对比,详细论述并检验物质、技术及心理支架在博物馆探究式教育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以期对博物馆教育者高质量开展探究式教育有所启示。

 

 

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教学创新实践探究

(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为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推动儿童阅读教学健康发展,分析了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教学具有的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儿童阅读思维、促进儿童自主学习和多元化发展、培育儿童数字化生存能力、丰富学科课程的内涵等价值,总结出创新教学教法设计、多渠道丰富教学资源建设、科学实施教学活动、开展阅读教学多元评价等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教学策略,进而对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工作建议,以期推动全学科儿童阅读教学高质量发展。

 

 

绘画疗育:当代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新探索

——对张家港市美术馆自闭症儿童关怀项目的分析与思考

(张家港市美术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通过探讨美术馆绘画疗育服务的基础与价值,阐述美术馆开展心理建设工作的背景条件、美术馆探索绘画疗育项目的学理基础和价值意义。从项目研判与教学规划、项目模块及逻辑关系、以症状缓解为导向的疗育方案三个方面,探讨张家港市美术馆对绘画疗育的研究与实践,进而总结绘画疗育为美术馆公共教育事业带来的启示与机遇,即未来要实现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方式转变及边界把控,促进美术馆公共教育资源的拓展、整合与创造,探索美术馆公共教育机制的创新转型。

 

 

l国际视野

俄罗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社会主体及其实践策略

赵琳琳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为了响应俄罗斯国家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顺应多主体协同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倾向,俄罗斯以儿童补充教育机构、青少年组织、文化场馆和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社会主体,通过知识传递来奠定青少年的认知基础,通过实践活动来培育青少年的价值观,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和宣传引导作用,助力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俄罗斯的各类社会主体开展价值观教育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凝聚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合力、丰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及筑牢价值观教育的网络宣传阵地具有借鉴意义。

 

 

l学术译介

韩国青少年数字公民类型及其与网络伦理的关系:对批判型数字公民教育的启示

崔木森 朴亨俊

吴碧宇 史湘琳 范家尧 吴扬北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研究生;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通过对来自韩国455名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调查数据进行潜在剖面分析,从而确定青少年的数字公民类型,探讨数字公民类型与网络伦理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数字公民类型分为三种——交流型数字公民、技术文盲但政治活跃型数字公民和全面型数字公民;性别、数字公民教育背景、社交媒体发帖频率、网络自我效能感和网络焦虑是青少年数字公民类型的显著预测因素;在不同的数字公民类型间,网络伦理存在显著的均值差异。本研究有助于实施差异化的数字公民教育计划和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