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外教育》2022年第4期目录及导读 |
发布日期:2022-09-28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本期精彩内容抢先看: l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贺信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 谱写新时代中国儿童中心事业发展新篇章 丛中笑 (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 在中国儿童中心成立 4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表示热烈祝贺,对包括中国儿童中心教职工在内的广大儿童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再一次强调了儿童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要求广大儿童工作者“做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儿童未来的筑梦人,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总书记的贺信立意高远、内涵深刻,对儿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按照全国妇联总体安排部署,中心党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组织全国校外教育机构举办“牢记嘱托 立德树人”阵地线上座谈会暨新时代儿童新风貌展示活动,中心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扩大会,组织各支部处室、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离退休老干部开展广泛的交流研讨活动,利用“三个层次、一个重点”的学习机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学习研究贺信精神过程中,中心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聚焦目标任务,结合中心实际明确了贯彻落实贺信精神的基本思路,形成了贯彻落实贺信精神的举措清单。 l本刊特稿 校外教育单位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效能的策略研究 卢晓明 (上海市校外教育协会会长,特级教师)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实施了“作业辅导 + 素质活动”的课后服务。校外教育单位承担着“对区域内青少年儿童科技、艺术、社会实践等课外校外教育进行指导和服务”的功能职责,理应为学校课后服务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为学校提供活动项目和课程资源、提供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推荐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对学校课后服务质量进行科学评价、鼓励骨干教师到学校带教示范等方式,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效能。此外,校外教育单位应引导非学科类社会培训机构进入学校课后服务领域,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多元需求。 l专题 国外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现状述评 左璜 樊蓉 唐诗 朱雨思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副研究员;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探讨世界各国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经验中可借鉴的理念与做法,更好地回答中小学劳动教育“为何评”“评什么”“如何评”这三个关键问题,对推进我国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关于“为何评”,国际上存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目标指向“公民培养、职业启蒙与技能培养、生活能力”三种价值取向;关于“评什么”,主要存在素养主导型、能力主导型和生活主导型三类教育评价内容;关于“如何评”,世界各国多采用直接评价和间接渗透式评价两种方式。展望未来,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目标应凸显育人性,进一步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并采用与学科素养紧密结合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倡导多样性的评价形式。 英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价值追求和实施路径分析 郑荣璐 王雪双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副教授]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劳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着地位边缘化、内容单一、流于形式等问题。英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劳动实践,强调劳动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实施路径上,英国劳动教育注重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积极开展课外劳动教育实践,并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内外联合协作培育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英国劳动教育的经验对我国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具身劳动教育课程真实性感知对课程价值的影响研究 黄华林 霍祉曦 黄向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本科生; 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教授)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中小学劳动教育,具身劳动教育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学农实践为其中之一。通过对广东省某中学“三同”学农实践课程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真实性感知对课程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三同”学农实践中,学生的客体相关真实性感知对认知性价值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存在主义真实性感知对功能性价值、认知性价值和情感性价值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三,学生的客体相关真实性感知能够引致存在主义真实性感知;第四,存在主义真实性感知在客体相关真实性感知和功能性价值、情绪性价值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客体相关真实性感知和认知性价值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结果从理论上证明了具身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也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了科学基础。 “五育”融合背景下新时代校外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以布艺创新教育项目为例 范琳玲 (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一级教师)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五育”融合的重点。校外劳动教育是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补充和拓展,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如何用劳动教育承载其他“四育”进行全方位的贯穿渗透,是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为开发基于“五育”融合背景下校外劳动教育资源(教育教学和科普活动等方面),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中的有效路径,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依托布艺创新项目进行了有益尝试,并由此探索出新时代校外劳动教育的三种新形态:由单一学科到五育融合,由校方主导到多方协同,由传统课堂教学到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 l研究综述 美育使美德出自内心 冉乃彦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需贯穿教育始终。美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相辅相成。立美与立德密不可分。美育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有助于儿童发现自我,促进儿童实现自我超越。美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思维发展,还可以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激发儿童的同情心,提升儿童的感受力,并促进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因此,应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实现“以美立德”和“以德润美”的双向统一,让美德真正出自内心。 可持续学习课堂的特质与实践反思 王鹏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基于“尊重”这一价值观的教育,如尊重当代人与后代人、尊重差异性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及尊重资源等,强调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危机应对能力。关于可持续学习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最系统和最具特色的成果。可持续学习课堂具有“六位一体”的基本特征,与传统课堂相比,它实现了教与学的根本变革。可持续学习课堂的目标设计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素养目标与专题学习目标的有机融合,实施流程包括课前预习探究、课中合作探究和课后应用探究的教与学的同步设计。集中梳理可持续学习课堂的优秀教学课例,旨在分析可持续学习课堂的实践成效。 青少年模拟联合国活动开展的特点与问题研究 王昱霖 阎晓 [对岸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监事; 天津工业大学本科生] 模联活动在拓宽青少年视野,增强青少年思辨能力,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三观”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受疫情影响,模联活动呈现出时代性、广泛性、网络化、商业化特点,但在具体组织运作方面也逐渐出现过度商业化,承办方统筹能力较弱,监管不完善等问题,为模联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带来负面影响。据此,应通过加强主办方、承办方能力,强化监管力度等方式,力求打造符合时代需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青少年模联活动。 联动与协同:美国国家安全教育实践及启示 谢美丽 王锋 (湖州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强化国家安全教育,对提高国民的国家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国家安全责任意识,以及社会公众依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和义务有重要意义。美国国家安全教育经历了孕育萌芽、探索建构和调整发展三个阶段,在法律、课程、责任联动和创新驱动等方面积累了具体的实践举措。这些举措启示我国在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时,要完备相关法律政策、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责任联动及重视创新人才。 l校外实践 在校外摄影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以“跟我一起拍中轴之故宫”为例 陈雪 (北京市少年宫中学一级教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青少年建立文化记忆、传承文化记忆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校外摄影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必要性。文化记忆理论认为建筑物和图像都是文化记忆的媒介,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是实现文化记忆建构的承担者。从文化记忆理论出发,以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为切入点,将传统建筑作为校外摄影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形式。校外摄影教学中,以传统建筑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值得探讨。 校外环境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以生命奇趣探索系列课程为例 王瑾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师) 面对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校外环境教育课程亟需解决实践中目标不清、内容不明、方法不对等问题,提高课程质量,确保环境教育效果。通过对校外环境教育课程内涵的剖析,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强调课程的整体性与联系性,构建“五维”课程目标与整体课程内容,强调以参与为核心的课程实施方式与多元课程评价,创新课程设计与实施,为校外环境教育课程高质量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l学术译介 论儿童博物馆的游戏问题 杰西卡·J.卢克 妮可·R.里韦拉 里奥诺·A.科尔伯特 凯瑟琳·J.雪伦著 吴碧宇 周宇雯 倪奕萌 李婷 范家尧 译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本科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讲师;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当前,游戏是大多数美国儿童博物馆目标的核心,也是儿童博物馆区别于其他类型博物馆和非正式学习机构的特征。不过,这些博物馆和非正式学习机构中对游戏的界定仍存在问题,令人费解。近期,儿童博物馆研究网络中心开展了一项研究,目的是调查儿童博物馆如何界定游戏,如何定位游戏。这项研究采访了 49 位儿童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游戏的界定和定位对儿童博物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却仅有一半受访者表示,其所在的儿童博物馆在场馆活动中虽有“游戏”这一说法,却鲜有规范界定。据此,本研究旨在厘清儿童博物馆的游戏定义,并对儿童博物馆中的游戏进行更明确的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