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外教育》2022年第5期目录及导读 |
发布日期:2022-12-29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本期精彩内容抢先看: l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贺信精神 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 王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的贺信中,殷切期望广大儿童工作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肩负起做好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的职责使命,用心用情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和儿童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儿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深入开展儿童工作特别是校外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l本刊特稿
新时代儿童事业发展开启新征程 ——2021年中国儿童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 中国儿童中心课题组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系统谋划,把儿童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密集出台儿童健康、教育、福利、家庭、环境和法律保护等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开启了儿童事业发展新征程。展望未来,要坚持落实儿童优先原则,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儿童福利制度,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夯实儿童法律保护基础,推动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
l专题
近3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水平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王金睿 周姿言 邱凡硕 彭海云 刘汇涛 辛素飞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抑郁作为衡量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其随社会变迁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探讨至关重要。研究对近30年的129篇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测量青少年抑郁的研究报告(共包括203160名中学生)进行横断历史的元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中学生抑郁水平逐年上升;来自经济条件(居民消费水平、基尼系数)、社会联结(离婚率、家庭规模数、城镇化水平)和总体威胁(犯罪率、初中升学率、高中升学率)的8项社会指标能显著预测中学生的抑郁水平。
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抑郁 ——安全感与领悟社会支持的作用 盛 靓 王金睿 周姿言 彭海云 辛素飞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研究从建构的视角探索青少年抑郁发生的作用机制,以5所普通公办中学的2072名学生为被试,采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安全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压力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抑郁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安全感在压力性生活事件和青少年抑郁间起中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在这一中介过程的全部路径中起调节作用。结合研究结果,尝试从建构的视角讨论包含青少年抑郁的心理健康影响机制,关注个体作为主体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应对和交互作用,为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拓展思路。
l研究综述
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的构建研究 刘志浩 周龙峰 (首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首都体育学院副教授) 构建能增加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校外体育锻炼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通过三轮行动研究构建以家校互动为核心、以评价反馈为引导、以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的小学生校外体育锻炼模式,该模式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和家校互动平台四部分。该模式的运行效果及反馈结果显示,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显著提升,体育测试成绩显著提高,家长对该模式较为认可。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可以为小学生开展校外体育锻炼提供理论及案例支撑。
批判思维培养视角下的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初探 宋磊 (香港教育大学博士研究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文化传承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举措,批判性思维在非遗教育引入过程中为学生对非遗进行理性思辨、建构自我身份和促进文化认同提供良好基础。香港佛教慧因法师纪念中学的非遗课程、香港“历史传情”和“传·创”非遗教育计划是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的典型案例。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视角,通过案例,描述和分析香港非遗教育校内与校外的实践现状,结合理论与实际为香港非遗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l校外实践
创造性戏剧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探析 王文倩 王有升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创造性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想象、扮演与反思人类真实经验的活动,具有重过程、轻结果,重儿童发展、轻剧场表演的特点。深入真实教育情景,从生理、认知、社会性三个维度出发,以感官发展、动作发展、语言表达、应变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创造、自信心、同理心以及团体合作八个方面为代表,以点带面地分析创造性戏剧教育对儿童发展的独特价值。同时呼吁发挥戏剧与教育的合力作用,有助于推行创造性戏剧教育进课堂,切实促进儿童发展。
生态旅游者养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重要生命经验的分析 黄宇 王晓利 陶琳琳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合肥市六十二中学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培育生态旅游者是发展生态旅游,缓解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从我国典型的生态旅游项目中选取生态旅游者样本,运用“重要生命经验”研究方法,探索其在生命过程中形成环境友好态度和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生态旅游者的养成可归结为10种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在生态旅游者生命历程中的不同时期产生影响。其中,组织因素是生态旅游者养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其主要影响来自包含自然体验活动的教育培训。因此,应提供有组织、有计划的自然体验学习,在不同生命阶段采取针对性的自然体验学习策略,从而促进生态旅游者的养成。
l国际视野
美国常识组织“数字公民身份”课程的经验与启示 林可 贺园园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讲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随着数字网络社会的发展,数字公民教育日益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教育热点。美国常识组织致力于在儿童媒介素养发展领域为大众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以美国常识组织开发的“数字公民身份”课程为例,介绍并评述其课程宗旨、课程主题框架、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途径和服务对象,以期为促进我国未来数字公民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未来数字公民教育应当注重“数字素养”与“公民素养”的充分融合,根据我国当代青少年数字化生活的真实情境设置课程主题与教学议题,针对不同学段、融合多个学科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叙事化、互动化、启发式的教学策略,考虑学生、教师和家长等不同主体的学习与教育需求。
l学术译介
避免社交媒体冲突引发线下暴力行为: 数字时代青少年应对冲突的策略调查 凯特林·埃尔塞瑟 戴斯蒙德·帕顿 埃里森·凯利 杰奎琳·圣地亚哥 阿耶莎·克拉克著 赵冬梅 赵静洁 毛瑞霆 曲颖 郝佳 译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学区管理中心二级教师) 新兴的定性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冲突有时会引发城市贫困社区中的线下暴力行为。但是,并非所有社交媒体冲突都会引发线下暴力行为,因为青少年也会使用各种策略避免线下暴力行为的发生。社交媒体与青少年文化密不可分,但鲜有研究探讨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日常使用的暴力预防策略,因而造成严重的研究空白。本文研究青少年为避免社交媒体冲突引发线下暴力行为所采取的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将41名有色人种青少年分为4个焦点小组,通过访谈收集他们所使用的避免社交媒体冲突引发线下暴力行为的策略。3名编码员以系统文本编码为指导,在Dedoose软件中采用多步主题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通过以下4种方法可防止社交媒体冲突引发线下暴力行为:(1)避免冲突;(2)脱离冲突;(3)寻求帮助;(4)旁观者干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在防止社交媒体冲突引发线下暴力行为中起到关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