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校外教师的专业梦想
——参加2017年教师培训者联盟年会有感 |
|||||||||||||||
发布日期:2017-12-27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
一、前言 12月14-15日,教师培训者联盟2017年年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成功召开。本次年会以“教师培训的实践与创新”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教育行政官员、教育培训人员、教研员、一线教师等,共600余人参会。
继去年参加教师培训者联盟成立大会,教务处高云、王芳及科研信息部马学阳三位教师再次代表中心参会。此次年会又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盛会,揭示了教师培训的普遍规律与工作路径,为中心开展校外教师研修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 二、学习收获 (一)总体结论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也随之改变,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培养有了新的期待与要求,那么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了新的导向和标准。如何让教师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至关重要,尤其是职后教师培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教师培训已经开始转型,呈现出了很多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从培训到研修。教学是复杂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教师培训也是复杂的、生成的、甚至是不确定的,所以仅对教师进行输入式的、标准化的培训远远不够,而应该将教学研究也纳入进来,因为教学研究是一种深度学习,可以提升教师能力、解决教学问题。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须紧密结合,形成“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模式。 第二,从灌输到共享。教师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实践者,因此教师培训一定要尊重教师已有的经验,不能将教师当作“被动的接受者”,一味请专家去讲授理论、指导教师,而应该把教师当作“主动的建构者”,让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贡献独有的智慧,与教研员、专家一起“众筹”教师培训课程,使教师培训从“传递模式”转变为“合作模式”。 第三,从统一到个性。当前,我们强调学生是不同的,应该因材施教,同样无论从年龄、阅历、教育背景、所教学科来看,每个教师也是不同的,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需求,因此教师培训在满足共性需求的基础上,应该加大分层、分类、分科、分岗研修的力度。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个性化的教师培训从可能走向现实。 (二)年会印象 此次年会有四大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两天的会议,9个主旨报告、4个分论坛、15个工作坊,汇集了全国各地关于教师培训的研究成果。会议的信息量之大,令人应接不暇。 其次,尽管发言嘉宾的来源和身份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研究扎实、发言务实。发言的含金量之高,让人受益匪浅。 再次,此次年会无论是整体策划还是主题发言,不是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运用前瞻性的视角探索教师培训的发展。内容的着眼点之新,使人眼前一亮。 最后,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承办了此次年会,他们高效、周到、暖心的会务工作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工作的执行力之强,令人无不赞叹。 三、对比反思 (一)校外教师培训 国家重视基础教育,因此很早就开始大规模培训中小学教师,教师培训者联盟的成立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小学教师培训进入了成熟及快速发展阶段。相比之下,校外教师的职后培训则像“被遗忘的角落”,不仅缺少国家的关注,而且很多校外教育单位也没有意识或能力开展。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学项目、课程建设、师资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校外教师的培训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困难,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这些特点,努力破解困难的成因,开辟校外教师培训的独特之路。
备注:这里指的是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学校教育、校外教育。
从上表可知,由于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巨大差异,开展校外教师培训,难度很大。然而这却是必须而且急需推进的工作。因为当前校外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提高校外教师的整体素质,校外教育的质量何以保障?校外教师培训应该吸取学校教师培训的经验,但又要贴近校外教师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二)中心教师研修 经过5年的艰苦推进,目前中心兴趣培养板块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师研修机制,参加外界培训与开展内部培训相结合,立足现实同时放眼世界;接受培训与实施研究相结合,研训一体、相互促进。封闭的教学氛围被打破,一线教师有机会、更有能力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方法。这些都符合当前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校外教育领域,中心的教师研修开展较早,已经慢慢走向成熟,但是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中心目前开展的主要是共性研修,而个性研修尚未深入。因此,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中心教师研修的发展,力争使中心成为全国校外教师研修的示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