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培养
视频点播更多>>
当前位置:
深耕终破茧,扬帆再出发——兴趣培养部举办北京市课外、校外教育“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结题评审会
发布日期:2025-05-08 浏览次数: 字体:[ ]

“十四五”期间兴趣培养部立项成功五项北京市课外、校外课题,经过不懈努力,2025年这些课题终于完成研究,因此4月3日,兴趣培养部举办了北京市课外、校外“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结题评审会。

兴趣培养部特邀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副主任、正高级教师霍艳平,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美术馆教科研主任、正高级教师田冬梅,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正高级教师韩静,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巍进行评审。兴趣培养部部长高云、副部长盛森鑫,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参加了会议,科研部部长朱晓宇受邀参会指导。会议由兴趣培养部教研员谢娟主持。

作为课题负责人,韩振亮、李杨、祁婧丹华、孔令华、刘志音依次作结题汇报。五项课题聚焦“大国少年”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从德育融合、积极心理、AI技术赋能等维度,积极探索了校外艺术教育的创新路径。书法德育课题组深挖中华传统节日的德育思想,构建家校社协同的书法课程,运用科技手段开发“春节写福”等课例,培养和提升儿童书法技能和文化认同。绘本美育课题组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凝练教学策略,探索绘本美术与积极心理学融合路径。体态律动课题组开发“体态律动+AI技术”音乐课程,通过五环节贯通的教学模式提升儿童音乐表现力。古诗词舞蹈课题组将古诗词与古典舞相结合,形成了初中高三级课程,通过身体表达深化学员对经典诗词的感知以及民族精神的理解。情境芭蕾课题组研发集中华美德、自然地理、历史文化、芭蕾知识于一体的主题绘本,运用绘本营造故事情境、推动教学发展,形成特色儿童芭蕾课程。

评审专家首先充分肯定了5项课题的实践价值与创新成效,指出各课题组立足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紧扣校外教育实际需求,融入品德塑造、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等元素,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与核心素养。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一是重视研究规范,建立从文献综述到数据采集的标准化流程,提升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和逻辑自洽性;二是加强实践转化,要从教学现象中深入挖掘内在规律,注重将实践经验提炼为可推广的观点和结论;三是创新成果样态,开发数字化资源包及案例数据库,形成可迁移的课程范式,并通过学术论文、教学手册、教师工作坊等多形态成果扩大实践影响力。

经过评审专家合议,5项课题全部结题。这是兴趣培养部首次成功完成北京市课外、校外科研课题,实现了外部科研课题“从0到1”的突破,因此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从教师层面而言,课题组完整经历了高级别课题“申报—研究—结题”全流程,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得到提升,顺利结题极大地鼓舞了课题组以及更多教师参与外部课题的信心。二是,从部门教科研管理来看,教研员积累了规范化课题管理的经验,有助于今后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三是,从部门整体工作出发,5项课题均产出多项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可以应用于教学实践,而且能够对外推广,为后续强化“教学即研究”的工作意识奠定了基石。

此次结题评审会是5项课题研究的终点,更是部门教科研工作的新起点。兴趣培养部将持续以课题为载体,加快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推动校外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双向赋能,为培育“大国少年”注入持久动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