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让孩子受益一生(一) |
发布日期:2015-08-21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睡前故事,让孩子一生受益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之声 在西方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经典的镜头:温馨的灯光中,一个小朋友躺在床上,甜蜜地闭着眼睛,嘴角带着满足的微笑。妈妈(或爸爸)坐在床头,深情而轻声地读着一本童话书……孩子甜甜地睡去,妈妈(或爸爸)低头吻一吻孩子的额头,轻轻地关上台灯,蹑手蹑脚地走出房间…… 每次看到类似的场景,我的心底就涌动着一股深深的感动和一些深深的遗憾。 感动自然不必说了,遗憾呢,就是中国的父母,很少有给孩子阅读睡前故事的习惯。这本是增强父母与孩子情感与亲密关系的最佳时机,也是让孩子培养阅读习惯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殊为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好像特别不情愿给孩子读睡前故事。 我真的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不愿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孩子最信赖你的时候,展现出温情和蔼的一面! 我见到过,也听到过,一些家长说:我跟孩子基本上打不着照面!早上孩子上学去了,我还没醒呢;晚上我回来的时候,孩子已经睡着了。 如果这是在几十年前,或许是所谓劳模的做派,会受到表扬。但是,在当代社会,我只能说,你是一个不那么合格、不那么称职的家长。 我也真的不明白,有的父母其实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工作、应酬、逛街、美容,逛淘宝、看球赛、打游戏,却没有哪怕15分钟,给孩子读一读睡前故事! 睡前故事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从感情慰藉的角度上,睡前故事是调节儿童心理的绝佳方法。 儿童心理学家分析,孩子在夜晚来临的时候,会对亲情有一种天然的需求,此时的陪伴,会给孩子带来最大的安全感。当一个孩子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就会自信、阳光、积极、向上。 我家小丸子这方面特别明显,白天和小伙伴们玩的很疯狂,天黑一回到家,第一需求肯定是“找妈妈”,如果妈妈不在家,就“找爸爸”,爸爸如果没时间,她就径直去“找奶奶”。可以看出,她在晚上的亲情需求排序表。 建议各位家长,千万不要拒绝此时孩子对你提出的陪伴要求。 否则,在孩子小的时候所累积起来的“失落感”和“被抛弃感”,会严重影响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更会对孩子成年后的家庭关系,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 再说到阅读,在这种环境下爸爸妈妈的声音,是对孩子有特殊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孩子会非常容易“听到心里”! 我一直强调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专注力,很多父母都会问有什么具体的方法。我认为,从小就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这并不只是感性上的直觉,而是有具体数据和现象的科学: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的阅读率高六倍! 而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都有睡前听故事和阅读的习惯。从小每天都听着故事入睡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就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而在欧洲旅行的时候,我发现无论是在地铁、火车站、机场,还是公园、咖啡馆、路边长椅……年轻人、中年人、老人……很多都手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很入神地在读。 相反,在中国,学前孩子读很多绘本,小学开始就被功课负担所迫,很少阅读课外书;更不用说中学、高中了,直到大学,以为可以好好读书了,却开始考虑就业的压力——而上了班,请各位家长们自问,您的家里有多少本藏书,您每个月读几本书? 英国最近有关儿童阅读的一项研究结果,可能更让中国的父母为之惊叹:童年阅读能力越高的孩子,长大后社会经济状态就越好!7岁时阅读水平每提升一个等级,42岁时年收入就提高5000英镑(约合47000元人民币)。 仔细想想,也的确如此。在读写中不停锻炼分析与表达能力,这样的孩子的确自然更容易成功。这项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告诉我们,从婴儿开始阅读多么明智和重要。 都说,有了孩子之后,每位父母都“重新长大”了一回——那么,请各位家长捧起书本,给孩子阅读吧! 关于父母给孩子阅读的重要性,我强烈推荐每位父母都应该看看美国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开篇所引用的文字,我经常分享给朋友: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史斯克兰·吉利兰,《阅读妈妈》 转自“家庭教育之声”的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