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儿童发展》2025年第3期正式发行! |
| 发布日期:2025-09-30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
《早期儿童发展》 —2025年第三期— —目录— 本期文章精彩导读 专题:儿童早期照护服务的国际经验 老幼互动:美德日三国代际融合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王晓芬1 周蕊蕊2 1.学前教育学博士、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2.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摘要:我国已迈入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新阶段,“一老一幼”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构建以促进老幼互动为核心的代际融合模式,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挑战、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共赢局面的有效路径。早在20世纪国外就已经开始探索代际融合模式。本研究讨论了代际融合对于不同群体的作用,介绍了美国代际学习中心、德国多代屋模式、日本REPRINTS计划三种国外较为成熟的代际融合模式,通过分析得出它们之间存在相似的特点:都是以社会支持为基础、与相关专业人员取得合作、以多样化的活动促进代际交流、强调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些模式可以给我国代际融合项目的未来发展提供如下借鉴:完善政策与资金投入机制、倡导代际融合理念、加强代际融合型人才建设、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提供多样化的社区代际服务,为解决我国“一老一幼”的社会性难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代际融合 老幼互动 国际经验 儿童早期发展干预:国际经验及启示 李玉清1 杨玉梅2 1.廊坊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2.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通讯作者) 摘要:早期是生命周期中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此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投资干预不仅有利于提升个体后期阶段人力资本积累的生产率,同时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目前我国关于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早期儿童发展干预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无论是从整体上投资早期儿童发展,还是小范围内干预项目的实施均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国际上早期儿童发展干预的相关政策、项目经验及其效果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我国制定早期儿童发展投资干预政策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儿童发展 早期干预 人力资本积累 国际经验 家庭式托育事业发展现状及其启示——以美国为例 李汀1 李琳2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婴幼儿教养研究院副教授、博士(通讯作者) 摘要:家庭式托育是一种由具备资质的托育人员在家庭环境中照护少数几名0~3岁婴幼儿的早期育幼形式,因其便利、普惠与灵活等优势,已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学前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应对人口持续下行的难题,我国亟须吸取国际成功经验,充分发掘和利用家庭式托育服务的价值。因此本研究以美国国家早期教育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forEarlyEducationResearch,NIEER)发布的系列报告与部分州市关于家庭式托育服务的电子公告为蓝本,介绍近5年来美国家庭式托育事业的发展情况与优化措施。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我国实情从管理体制、财政保障、师资建设等角度提出促进家庭式托育服务事业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式托育 托育服务 国际经验 政策引领与思想 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政策驱动路径研究——基于中国省级生育政策文本的分析 宋志均1 邵小佩2 1.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2.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重庆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研究咨政平台负责人(通讯作者) 摘要:近年来,我国生育率和生育意愿持续走低,面对我国严峻的生育现状,为了更好地提振生育率,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6月发布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同年8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全面实施三孩政策,推动各省生育政策落地。本研究将围绕生育友好的生育制度友好、生育环境友好与生育文化友好,对我国31个省份现行生育政策,同时结合其他生育相关政策共35份文件进行文本分析,最终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完善生育友好的支持政策,各省市全面完善并落实生育政策中的经济支持与时间支持;培育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全面落实并建立公共场所的母婴设施以及落实托育服务,完善普惠托幼的相关政策等;加快建构新型生育友好文化,促进性别平等观念、强调生育的多元化以及发动社区力量。通过以上建议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各省生育政策 生育友好 生育友好型社会 人才队伍: 3岁以下婴幼儿保育人员专业素养测评模型构建研究 丁利芳1 严仲连2 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3岁以下婴幼儿保育人员专业素养测评模型对保育人员准入标准的建立、保育人员专业素养的监测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已有研究经验,使用文本分析法、文献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问卷法等,通过分析相关政策、文献及人才培养方案,访谈骨干保育人员和家长,咨询专家以及搜集942份问卷,构建了达成共识的保育人员专业素养测评模型。该测评模型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以及各指标的权重。实践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可靠性、有效性和区分度。 关键词:保育人员 专业素养 测评模型 托育 医教整合: 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特点及饮食行为对睡眠的影响 魏爱家1 戚瑞丰2 1.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2.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摘要:为探讨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特点及饮食行为对睡眠问题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与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对宁波市285名3.5~7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高达82.1%,各类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3.2%(夜醒和睡眠呼吸障碍)~61.4%(睡眠阻抗),其中异态睡眠、睡眠呼吸障碍和总体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睡眠问题正相关(r=0.385)。饮食行为可以解释睡眠问题24.9%的变异量。其中,食物响应(β=0.196)、过饱反应(β=0.181)对总体睡眠问题正向预测,食物喜好(β=-0.150)对其负向预测。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有高发生率和年龄差异的特点,饮食行为对其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睡眠问题 饮食行为 特点与影响 研究转化与实践模式: 角色扮演游戏中汉语幼儿叙说语态形式与功能的差异分析 杜丽静1 马倩倩2 1.绍兴文理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绍兴文理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叙说语态是叙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递了叙述者的视角和认知理解。本文运用次级语料分析,选取儿童语料库数据储存和分析系统中的一笔语料,研究对象为一所公办幼儿园24名母语为汉语的幼儿,12名4岁幼儿(M=3.63,SD=0.47)和12名6岁幼儿(M=5.48,SD=0.48),通过在一个角色扮演游戏情境中引发幼儿自由叙说,探究不同年龄、性别的幼儿使用叙说语态的形式与功能的类型及差异,以及形式与功能交叉组合的差异。研究发现,6岁组幼儿既使用直接引语,也使用间接引语,男孩和女孩在直接引语的使用和“评价”“计划”“禁止”的语态功能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4岁组与6岁组幼儿在“自我与回应”“狮子与计划”的交叉组合方面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这些发现能为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性别幼儿的认知功能提供实证基础。 关键词:叙说语态 角色扮演游戏 汉语幼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