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聚发展共识,开启育人新程:2025年中国校外教育学术年会综述 |
|
9月14-15日,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分会第八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2025年校外教育学术年会在北京中国儿童中心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出席,校外教育工作者、管理者、研究者等400余人参加了活动。学术年会通过高水平的主旨报告与创新项目交流,共同筹划新时代校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高瞻远瞩:把脉世界教育变革与教育强国建设 单元一的主题为“世界教育变革与教育强国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王定华教授作了题为“合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的主旨报告。王定华教授深入阐述了构建全球重要教育中心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指出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是贯彻中央部署的实践,也是基于中国教育科技文化能量的持续释放。他系统分析了全球教育中心的历史变迁与基本构成,并提出七大努力方向:坚持价值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做好“引进来”与“走出去”、推动数字赋能、设立平台牵引、参与全球治理,并强调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应率先而行。他的报告为理解中国教育在全球格局中的新定位提供了宏阔视野。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所所长曹培杰研究员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分享了他的前沿观察。曹培杰所长指出,教育必须赢得与技术的“赛跑”,人工智能将深刻重塑教育形态、人才观和学习场景。他强调,未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解决问题。他介绍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案例,如厦门市的“AI学习地图”项目,并呼吁校内外教育一体化发展,利用技术构建无边界的学习场域,让社会实践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 守正创新:探索校外教育发展新路径 单元二的主题为“校外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分会理事长、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以“新时代校外教育的创新发展”为题进行报告,苑主任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校外教育七十多年来的三个发展阶段,深刻分析了当前校外教育在功能定位、事业单位改革、服务内容同质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四点创新发展建议:一是坚守校外教育在儿童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中的独特作用;二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推动功能转型;三是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四是推动校外教育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他强调,校外教育应与学校教育共同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他的发言立足实践、直面问题、路径清晰,为全国校外教育机构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路。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叶飞围绕“德育现代化的中国意蕴与时代主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叶飞教授提出,德育现代化既要吸收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要扎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国特色。他分析了德育现代化的中国意蕴在于真正以人为中心、注重整体体系现代化以及面向数字化转型。他进一步阐述了坚持系统建构、以人为中心、协调发展、面向数字化、坚持命运共同体理念五大时代主题,并从目的导向、课程教学、治理能力、技术赋能等四个维度提出了德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强调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吕博在“立足家校社共育,赋能校外教育发展”的报告中,基于对全国2万多名儿童校外生活类型的大数据分析,揭示了“高补习型”和“高屏幕型”生活对儿童认知能力与积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他指出,面对复杂教育挑战,必须通过家校社协同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他将家长素养分为五个层次,并介绍了国内外成功的家长教育项目类型,强调有效的家长教育应包含信息输入、信念改变、技能获得和持续跟进等四个过程,为校外教育机构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A4儿童艺术馆馆长、iSTART儿童艺术节策展人李杰以“回应儿童真问题和真需要的社会美育新世界”为题,分享了十余年来扎根一线的实践探索。他通过大量生动案例,如与艺术家共创的“消灭白色”指令项目、儿童自主搭建社区建筑、“小策展人”“小馆长”制度以及支持乡村教师的“淤泥绘画”教学案例等,深刻阐释了如何通过“权力让渡”、真诚倾听和社群共建,激发儿童的主体性与创造力,构建回应儿童真实需求的美育生态,展现了社会教育机构在支持儿童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与创新活力。 汇聚智慧:求解数智时代校外教育新命题
单元三是“校外教育发展座谈”,座谈会分为四个小组展开,分别由中国儿童中心党委委员、期刊总社主任潘振凯,天津市青年发展促进中心(天津青年宫)原党支部书记、主任于和平,北京市少年宫校外教育研究室主任周立奇和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部长朱晓宇担任召集人,各位专家、参会嘉宾等出席。 各小组围绕“数智化背景下校外教育的创新路径”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代表们一致认为,校外教育应与时代同频共振,通过研发融合性课程、培养科技人才等路径,实现育人模式与数字智能的深度融合。讨论开放而热烈,最终凝聚了共识,擘画了以创新动能惠及更广泛儿童群体的发展蓝图。 百花齐放:展示校外教育创新实践成果 单元四的主题是“校外教育创新项目交流”。来自全国各校外教育单位的各领域的创新项目案例逐一呈现并交流,内容广泛涵盖了系统性课程建构、科普实践、文化传承、健康促进、STE(D)M教育、艺术教育和空间语言等。
中国儿童中心兴趣培养部高云部长分享主题为“课程建构:‘大国少年’的核心素养培育体系”,高云部长通过中国儿童中心“大国少年”核心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实施策略,着力建构指向儿童发展的精神素养、健康素养、科学素养、审美素养、劳动素养和国际素养等六大素养的课程群,并通过“淘汰一批、优化一批、创新一批”的动态机制,开发出如“文明穿越”“同享未来城”等一批跨学科、沉浸式创新课程,系统推进校外教育兴趣培养工作的转型升级,为未成年人提供高品质的校外活动资源,体现了国家级校外教育机构在课程系统性建设上的引领与担当。
深圳科学技术馆郑永春馆长分享主题为“儿童‘跨学科思维’的科普实践”,他深度剖析了13个学科的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跨学科学习,并结合少年儿童科学思维养成的相关课程案例“水是生命之源”,展示了如何通过真实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为什么要进行跨学科学习” “如何开展跨学科学习”进行了详细阐述,给与会者提供学习参考。 中国博物馆协会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专委会委员刘璐在“文化传承:博物馆的教育创新与转化”分享中,用详实数据展现了“博物馆热”的现状。他指出博物馆教育正经历从关注“物”到关注“人”的理念转型,并通过“全时域延伸”“游戏型教育”等创新案例,介绍了科技赋能与生态协同如何让博物馆成为校外教育的生动课堂,让文物活起来。 中国儿童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夏蕊主任分享了“健康促进:一体化推进儿童健康教育的实践创新”,她从“新时代校外教育对儿童健康需求的回应”“中国儿童中心的实践探索”和“启迪与展望——聚焦整合与协同”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倡校外教育开展儿童健康促进工作既可以为医学层面儿童健康理论和技术提供落地实践的土壤和空间,又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在生活场景中为儿童提供帮助。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Fab Lab创始人丁峻峰分享了“STE(D)M教育:设计思维驱动的中国实践”。他介绍了如何将大学顶尖设计学科的资源和“设计思维”方法论引入基础教育,通过Fab Lab数字制造实验室、项目式学习以及AI艺术共创等实践,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与创新思维,为中小学科创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Touching艺术计划发起人汪莎分享“儿童‘感受力’:基于在地文化的艺术教育”,回应AI时代对人性本质的挑战。她分享了在四川大凉山等地开展的“感受力教育”实践,通过色彩、身体、声音等基础课和“童年博物馆”等主题课,唤醒儿童被数字生活钝化的感官,建立与在地文化、自然环境的深度联结,培养其情感共鸣与共情能力。
百造学堂创始人连晓刚在“多元智能:‘空间语言’视域下的课程设计”报告中,提出“空间语言是人类比符号语言更底层的智力活动”的核心观点。他展示了如何从日常物品(如地砖、脚手架、水管)和自然物(如树木)中提取教育灵感,设计教具与课程,在儿童的具体经验与抽象知识之间搭建认知桥梁,有效培养空间思维和多元智能。连老师还从现代设计学的角度出发,提取出以往“浪费的”、未被重视的宝贵思想资源与创造成果,将其理解为抽象认知的可视化、空间语言化,并将其转变成为课程设计的资源。 本次年会成果丰硕,既有理论高度的引领,也有实践深度的挖掘,为全国校外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与思想盛宴。学术年会汇聚多方智慧,聚焦校外教育前沿理论与实践探索,系统探讨了校外教育在核心素养培育、人工智能融合、家校社协同、文化传承与创新、科技与艺术融合等方面的路径与方法,为推进校外教育现代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