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童书作者对谈 | 第四届“童阅中国”活动回顾(四) |
发布日期:2024-09-21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对谈主持人:李一慢 全国家庭亲子阅读推广大使,北京市首届金牌阅读推广人 对谈人:唐立梅 青年科学家、科普作家 符文征 绘本创作人 于虹呈 绘本创作者、画家 王懿墨 少儿军事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协会员,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 大 吴 绘本作者
李一慢: 受大会的安排,我来做这个环节的主持人,特别有幸近距离跟各位学习、分享我们对原创儿童读物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的一些观点。 首先从坐在我身边的唐立梅老师开始。今年是龙年,我们都知道大国重器“雪龙”号、“蛟龙”号,唐老师不仅是我国首位乘“蛟龙”潜入大洋的女科学家,也曾经乘“雪龙”参与极地科考,被授予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23年荣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唐老师的科普作品《随“蛟龙”探深海》也入选了第四届“童阅中国”原创好童书年度30。我觉得创作科普作品最难的地方就是把知识故事化、儿童化,所以我想请问唐老师是怎么在科学严谨的工作之余,为儿童写出了故事性、可读性强的作品? 唐立梅: 谢谢主持人,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天赋”吧。我的专业是地质学,相对来说比较冷门,我从事的科研工作也是相对枯燥的。所以当我在工作之余写科普作品的时候,就觉得比写论文简单多了,而且这样换一个方式为人民服务也挺好的。其实我们出海采样收集数据是科研工作中相对简单的一个部分,对业内人士来说可能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当我去跟学生分享这段经历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眼里的光,我看到他们的探索热情被点燃了,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让我觉得也许我可以多做一些科普,这个比我自己发论文、成为一个科学家本身更有意义。 其实我从小就喜欢文字的,就像刚才汤教授说的,文字可以滋养心灵。我觉得亲子阅读在家庭教育中特别重要,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一颗好的种子,孩子们生活的土壤就是家庭,如果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是好的,孩子就不会长歪。所以家长要提升自己、做好榜样,要对孩子更加宽容一点,不要给孩子各种束缚,不要打压、限制孩子的想象力、探索欲、好奇心。我们要尊重差异化、个性化,不做第一、只做唯一。要发掘每个孩子身上最闪光的亮点,鼓励孩子多去探索,在经历各种探索之后,找到一个可以坚持比较久的,这个就是“天赋”。我觉得我之所以在科普这个赛道做得好,就是因为我在掌握了一线前沿科学知识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我上学时代的语文成绩很好,这个是我的优势,所以我就要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在科研领域我是普通的,并不是很有优势,所以我就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去进行差异化竞争,做科普作家。 我觉得家长朋友们都可以去回顾一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最大成就感、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如果能找到这个点的话,一定要去鼓励孩子把这点做到极致,这会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帮助,至少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李一慢: 一开始听到“天赋”这个词我很惊讶,后面话锋一转让我进入了一个家庭教育的访谈节目。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我特别赞同唐老师的观点,而且我觉得倒过来说也可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天赋,作为大人一定要“好玩”,要跟孩子互相成就,让孩子有成就感,这样孩子更容易显露出天赋。感谢唐老师从妈妈的角度给我们做了另一种科普,下面我们有请符文征老师。 符文征老师是“童阅中国”的老朋友,她的作品《阿诗的神奇树叶》入选首届“童阅中国”年度30,讲的是茶文化;《阿圆的家》入围了今年(第四届)的年度100,讲的是客家土楼,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您认为在创作童书时,如何选择孩子们需要的传统文化内容来进行呈现? 符文征: 其实这些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我是福建人,我在采茶业中度过童年,茶山、茶香、采茶的过程以及喝茶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创作了关于中华茶文化的《阿诗的神奇树叶》。我今年还有本新书《龙王家的大喜事儿》,是关于我们本土的海洋文化的,因为我们福建还临海,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妈祖庙,所以这本书里凝结了我们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书里面有龙王,也有很多虾兵蟹将等有趣的动物形象。我在创作时结合了闽南童谣《天黑黑》,又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还结合了皮影、壁画、戏曲等中国元素。我希望这个故事的文字有韵律美,图画有艺术性,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到快乐,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这是我的初心。 李一慢: 我看到书里还用到了京剧的脸谱,我觉得你一直在尝试不同的艺术表达。我想除了为孩子们挑选适宜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外,在艺术手法上怎么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是我们的童书作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下面的问题要给到于虹呈老师。我是从您的图画书《盘中餐》《小黑鸡》开始了解您的,这些作品展现了农耕文化和田园风光。后来您画风一转,开始创作面向0-3岁儿童的低幼绘本,像今年入选第四届“童阅中国”年度30的《生肖家族一起玩》就让我们很惊艳。我想问问您为3岁以下儿童创作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于虹呈: 其实我觉得最难的地方在于怎样让0-3岁的孩子能看懂你的作品。因为我们成年人能理解的东西他们不一定能理解,所以我就尝试去更多地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会做很多前期调研,去亲戚朋友家看婴幼儿,去幼儿园看小班到大班的孩子,看他们之间的差异,还有每个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在了解孩子们的过程中我就发现了一个创作难点,正因为婴幼儿的智力和身体发育比较有限,我们能够创作的内容和题材的范围很窄,而国外又有很多珠玉在前的作品,所以留给中国本土创作者的空间就更小了。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我觉得越是深入研究我的受众,越了解他们,就越能找到创作的方向。比如说我们画画是需要用颜色的,颜色的选择并不是凭作者的喜好,婴幼儿对颜色的敏感度是有个排序的。在红黄蓝绿橙紫这6个颜色中,孩子们对红色最敏感,对紫色最不敏感。了解了这些知识,再去反观外国的一些低幼绘本,我发现他们确实很少用紫色,这也侧面印证了外国艺术家在创作时也是非常了解孩子的。所以说,你越了解孩子,对你的创作越有帮助。 李一慢: 我觉得刚才于虹呈老师说的这个创作空间更小,是从国际国内比较的角度,从艺术创作人的角度看的。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我还是认为3岁以下童书的市场空间是非常大的,我想这也是于老师知难而上的一个驱动力。 下面我们要把问题给到王懿墨。王老师做的是军事科普,今年的入选作品是《陆战利刃·陆军科普绘本》。我看您这套书里写了坦克、枪械、导弹,您在创作时是否也提前对儿童的需求做过了解? 王懿墨: 是的,刚才唐老师说了“天赋”,我想说的是“传承”。我是军人子弟,我的祖父母和父亲都是军人,所以我从小就对军事感兴趣。陆军可能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的军种,而且在和平时期执行抢险救灾等任务时,出现最多的也是陆军,所以我们从陆军入手给孩子们做了这套科普绘本。而选择这几个不同的装备其实也是有两条主线,这套书既有国防科普教育属性,也有爱国主义教育属性。 为什么第一本书先介绍战车呢,因为我们想让孩子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战场。陆军现在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合成化战斗,就是海陆空天一体化作战。车跟人是搭配作战的,所以《战车,冲冲冲!》这本书是对陆军最新作战方式的宏观角度的介绍,是让孩子们通过“跨界”战车了解中国“智”造。现在战车也从陆地发展到了海洋和空中,比如飞天的车、无人车等,都在战场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本书是关于枪械的,是微观角度的介绍。枪对很多小朋友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其实现在枪械也变了,现在我们的枪上面有各种瞄准和发射的装置,都需要强大的“中国配套”来完成。第三本是关于火箭炮的,是系统角度的介绍。我们知道外国有一个很厉害的“海马斯火箭炮”,射程300公里左右,而我们中国的火箭炮射程达到了600公里。我们在书里通过介绍火炮的发展历史,介绍中华民族铸剑为犁的历史,告诉孩子们不仅要勇敢,还要爱好和平。所以从宏观到微观,从科技发展到历史传承,这套书能给孩子们建立对武器、战争和和平的基本认知。 李一慢: “大国重器”已经成为了少儿科普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先进的武器装备的了解,让孩子们对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有更深刻的体会,正是“童阅中国”四“心”标准中的“时代核心”的体现。 接下来我们跟大吴老师聊一聊。大吴老师的绘本作品很受欢迎,有“散步三部曲”(《散步》《游河》《露营》),还有《稻草人流浪记》等。我想问您一个关于“看得懂看不懂”的问题,因为您在作品中会思考生命哲学等比较深刻的命题,您是怎样做到在有深度的同时又让孩子们能看懂,让儿童和成人都喜欢呢? 大吴: 这个问题前不久也有一些家长和绘本馆馆长问过我,他们说我的书有的看起来并不“低幼”,解读的空间很大,如果孩子们看不懂怎么办?我觉得首先一本书有解读空间肯定是比没有要好的。其次,一本书可能会陪伴孩子们很长时间,如果书里有很大的解读空间,背后有很广阔的东西,需要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才能读懂,也是没有问题的。一本好的书最基本的功能是从故事层面、知识层面把最表象的、最简单的东西传达给孩子们,但如果它还有更深邃的东西可供解读,哪怕孩子们暂时看不懂也没关系。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一本好的书就是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从小种在孩子们的心中,当他们长大了,生活经验、阅历越来越丰富,遇到各种各样更复杂的事情,再回想起小时候看过的某个故事,发现其中某些情节跟自己的经验有点重合,可能就会一下子领悟过来,会从中得到一些安全感。我觉得这就是阅读对人的滋养。 李一慢: 听完大吴老师的解读,再思考“看得懂看不懂”这个问题,我想孩子们一定是看得懂的。 最后想再问唐老师一个问题。您的书中介绍了您搭乘“蛟龙号”深潜的时候遇到了“采薇海山”,这个命名很有意思。关于国际上对海洋地理的命名,有哪些冷门又有趣的知识可以给大家讲讲? 唐立梅: 我国有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国际上有国际海底管理局。我国现在以《诗经》作为一个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体系,比如我下潜的“采薇海山”是来源于《诗经·小雅》中的《采薇》。我们通过这种命名方式传播中华文化,拓展了深海的软实力。 我最后还想补充一点就是,鼓励一线科研工作者来做科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们获取那些经典的科学知识很容易,但是如果能让孩子们从小有机会获取一线的、前沿的科学知识,他们会飞得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