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素兰:成长需要文学的力量 | 第四届“童阅中国”活动回顾(二) |
发布日期:2024-07-30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今天能参加首届儿童阅读大会,我首先要感谢中国儿童中心,感谢“童阅中国”,感谢各位评委让我的《寻找林木森书店》入选(年度30种),还要感谢今天到场和没有到场的童书出版社、图书馆、阅读推广人和所有的作家、儿童文化工作者、专家们。 儿童阅读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因为今天的孩子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儿童阅读也是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需要“星火燎原”的。正是因为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全民阅读盛况,但是(儿童阅读)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成长需要文学的滋养”。刚才海飞老师已经从宏观层面讲了新时代的各种阅读,我想就儿童的文学阅读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什么是成长”?儿童文学是关于成长的文学,儿童的成长就是儿童的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如果我们相信童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那么成长就是从单纯到复杂、从一念到多念的过程,就是从儿童的自我中心、快乐原则到接纳他人、承担责任的过程。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儿童期的快乐原则与成人社会对他所要求的现实原则的冲突过程,也是他不断反抗成人的规训与最终适应成人社会原则的过程,同时,也是他逐渐展开对世界的认知,形成自己看世界的眼光和最终发现自我、进入未来更广大世界的过程。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儿童的人格塑造、创造力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内心的调适、自我的发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儿童文学如何让儿童在自我的矛盾中去成长,儿童文学能给予儿童什么样的力量呢? 一、给予儿童爱的滋养 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如果不爱孩子、不爱这个世界、不爱生活,是没有办法为儿童写作的。所以,从安徒生到刘易斯卡罗尔,一直到今天所有的为孩子写作的作家,他们所创作的儿童文学都可以说是“爱的文学”。 毫无疑问,儿童文学是有其教育性的。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有知识的教育,也有道德行为准则的教育,包括生活习惯的教育,但是儿童文学的教育与这些都不同。“爱”恰恰是儿童文学作家为儿童创作的内在动因,也是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与知识教育、训诫教育的本质区别。 我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关于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一般都会举《木偶奇遇记》的例子。我们知道《木偶奇遇记》其实是一个有着非常强的教育性的作品,但同时它又是一个特别好读的作品,因为这里面的教育是让一个顽劣的儿童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过程。在这个小木偶的身上表现出了“好”和“坏”的矛盾,而任性淘气的小木偶恰恰是在被爱当中学会了爱人,爱心促使了这个木偶不断地改正自己的缺点,而最终成为了一个好孩子。爱心让一块木头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蜕变,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当我在讲述这本书的时候,我会跟朋友们说,儿童文学就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学校,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就是《木偶奇遇记》。 儿童文学的爱不仅是成人爱孩子,还会让成人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去爱这个世界,所以爱孩子能让我们学会像孩子一样相亲相爱。正如泰戈尔诗中所言:“我的孩子,让他们看着你的脸,于是他们明白了万物的意义,让他们爱你,于是他们能够相爱。”所以这个爱是大爱,是人和人之间的(爱)。 二、给予儿童梦想的力量 文学是做梦的艺术,作家都是造梦者,他们用自己的激情、才华、经验和知识,搭建梦幻的城堡,营造心灵的乌托邦,让坏人得到惩罚,让弱者获得力量,让英雄不朽,让世界变得更加公平、正义、美好。这种对真善美价值的坚守,在儿童文学中尤其突出。例如,丑小鸭最终成为了白天鹅,灰姑娘获得了幸福,哈利波特从故事开始被表哥欺凌、被姨妈姨父虐待的孩子最终成为了最强大的巫师。孩子们总是被这样故事所吸引,并且沉浸其中。 这是因为,在人的童年时代,不管一个孩子多么聪明、生活多么富足,哪怕是得到了父母全部的爱,当他面对成人的世界时,也是弱小的、笨拙的,需要信心与勇气去面对强大的世界,需要肯定自己。这些梦想成真的故事,让儿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让儿童知道丑小鸭终有一天会变成白天鹅,而弱小的裁缝打败巨人靠的不是力气,是头脑里的智慧。人可能会身处逆境,但不会永远倒楣,就像《老头子做的事情总是对的》里面那个笨老头,也会碰上好运气。 这种梦想的力量其实是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是有助于人熬过黑夜等待黎明的力量,是相信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美好的世界存在的力量,是信念与信仰的力量。所以我认为儿童文学能够给予儿童梦想的力量,因为我们会发现儿童文学作品当中会给儿童构建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因为文学本身是做梦的艺术,所以童话故事总是会梦想成真。就像我自己这本《寻找林木森书店》里面讲的故事,就是因为孩子的信念的力量,一家消失的书店才能够再回来。 三、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大家都知道“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会变得弱起来?这是因为所有的孩子生下来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可能是他们所面对的规训让他们慢慢失去了自己的梦想的力量,失去了想象力,而儿童文学恰恰就是能够让孩子保有他童年时代就与生俱来的想象力的一种文学。 我到学校和孩子们做讲座的时候,经常会和孩子们分享姜尼·罗大里的一首诗,《做一张桌子需要一朵花》: 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
其实这首诗很简单也很有逻辑,每当我和孩子们分享这一首诗的时候,我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做一张桌子除了需要一朵花之外,还需要什么东西,是你之前所没有想到的?”基本上有了这样一个启发,他们都会告诉我,做一张桌子除了需要花之外,还需要泥土,需要阳光,需要雨水。而这些,如果他没有读过这首诗是绝对不会想到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一个例子,也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保有儿童的想象力,并且让儿童长大以后还能拥有童年时代的那种创造力,我想这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让儿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于我们的文学是用来做什么的,巴金先生这样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包括艺术也是,罗丹就说过“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那么我们在做儿童阅读推广的时候,特别愿意引用的就是惠特曼的那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到,并且以或赞叹、或怜悯、或热爱或恐惧的情感感受到了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他的所见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那一天的某些时间/或者在很多年里,甚至延续终生。”这就是文学给人的力量。 为什么文学能够让人确定人生观和价值观呢?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吃粮食长大的,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从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吃故事长大的。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故事,我们沉浸其中,故事哺育了我们,我们得以弄懂这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摄取那些讲给我们听的故事。故事摹造我们降生其中的世界,比如我们的神话故事就告诉我们世界是如何“造成”的,我们人是从哪里来的。故事用条理分明的意象有效地取代了现实世界的恐怖和无常,这些意象使我们确信世界是可驾驭的。在建构这样一个世界的过程中,故事也建构了作为其中的存在者的我们。然后我们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故事以及我们文化的叙述模式塑造出一个自我……儿童时期所读或所听的故事确立了我们最初的存在关系,同时也塑形了我们的主体(摘录自《拉康、欲望及儿童文学中的主体》)。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那个残暴的皇帝在听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以后,成为了一个仁慈的皇帝,这就是故事的力量,故事会塑造我们。 五、让孩子发现自己,并成为自己 我觉得一个人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是一生的功课。我们的儿童文学会让孩子们知道如何发现自己、如何肯定自己。我注意到了今天入选的学前段的好童书,好多都表达了对自我的接纳和肯定,这也是儿童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儿童文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刻画一些拥有了主体性的儿童,而这些主体性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儿童还不曾拥有的。比如《长袜子皮皮》,这里面的主人公皮皮显然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形象,在现实生活当中是不可能有的。但是这个作品肯定了儿童天生的游戏精神和快乐原则,也张扬了皮皮作为儿童的主体性——他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不是小大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他是一个平等的人,他和成人是平等的,而且他具有力量,他能够举起一匹马。 像这样的一些理想的儿童形象是有利于儿童自身去成长的,因为主体性是由他性界定的,就是说我们要如何认识我们自己,那一定要做到,我在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的时候知道我是谁,我跟你在一起的时候知道我是谁,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知道他是谁。当主体能够以第一人称(如我)、第二人称(如你)、第三人称(如他或她)来思考自己时,主体才能够产生一种自我认同感。换言之,主体性是由个体在三个语法人称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自我认识所决定的。所以我不需要成为你那样,我跟你是不一样的,我和你相比有我自己的特点。当一个孩子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才能够说他发现了他自己,并且成为了他自己。一个人只有认识并且肯定自我,才可能开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那么文学如何能够去(对儿童)发挥这些作用呢?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一是因为儿童处于特殊的发展时期。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有吸收力的心灵”,儿童尤其容易受到故事的影响,因为他们仍处于累积经验的过程中,这些经验将塑造并定义其自身与他者的关系。 二是因为自我的建构与确定,是受到“理想镜象”的影响的。这就是为什么刚才海飞老师说红色故事当中具有一些榜样的力量,榜样其实就是一种“理想镜象”。我们的身份是一系列身份的确认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表述行为的,意味着我们为打造自我呈现而接受我们认同为令人向往的理想者的姿态和语言(摘录自《拉康、欲望及儿童文学中的主体》)。正是故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让“理想镜象”(榜样力量)植入儿童的心灵之中,塑造出理想的自我。这就是文学对儿童的影响。 我曾经写过一个童话故事,叫作《鹰背上的小鸟》。故事讲的是一只弱小的小鸟,它没有办法飞得比雄鹰更高,但是它找到了雄鹰做朋友,它坐在雄鹰的背上飞翔,有了雄鹰做翅膀,它最终能够飞得比雄鹰更高更远。这就是牛顿说过的“我之所以能够看得比别人更加高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想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孩子们的雄鹰,也是他们的巨人,当我们的孩子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坐在了雄鹰的背上,他们就能够飞得更高、更远。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