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出版
视频点播更多>>
当前位置:
儿童校外生活状况报告:休闲娱乐
发布日期:2024-05-07 浏览次数: 字体:[ ]

胡晓晴  薛海平  肖凤秋  陈旭群  庞小冬  邱天敏

 

摘要:休闲娱乐是中国儿童校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中国儿童中心联合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儿童校外生活状况调查。基于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1)儿童线下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超七成的儿童参与了线下休闲娱乐活动,参与比例最高的是体育锻炼和去公共场所(小区、公园等)玩,参与时长较长的是休息、社会交往和观看表演;(2)儿童线上休闲娱乐活动参与情况值得关注,超六成的儿童参与了线上休闲娱乐活动,参与比例最高的是看视频(电视、电影、动画片、短视频等),参与时长最长的是玩网络游戏;(3)近五成儿童在父母陪同下参与线下休闲娱乐活动;(4)线下和线上休闲娱乐活动普遍受到儿童喜爱,家长则更重视线下休闲娱乐活动;(5)不同性别、学段、地区和家庭背景的儿童参与线下和线上休闲娱乐活动比例和时长具有显著差异性。因此,应加强顶层设计,倡导科学的休闲娱乐方式;关注农村儿童休闲娱乐活动质量改善;重视线下休闲娱乐活动中的同伴交往;加强对儿童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监管。

关键词:休闲娱乐;校外生活;网络游戏;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4-8502(2024)02-0013-21

作者简介:胡晓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薛海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凤秋,中国儿童中心副研究员;陈旭群,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庞小冬,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师资博士后;邱天敏,中国儿童中心助理研究员。

 

一、引言

休闲娱乐活动是儿童校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能够在休闲娱乐活动中增长见识、发展身心、愉悦情绪。科学引导儿童和家长合理规划各类休闲娱乐活动,有助于实现系统化、规范化的儿童校外生活管理,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要科学规划儿童校外休闲娱乐、切实提升儿童校外生活质量,必须全面了解儿童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状况。2023年3—6月,中国儿童中心专门成立课题组,联合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全国东、中、西部11省12市开展了儿童校外生活状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休闲娱乐参与率、休闲娱乐时长以及家长和儿童对休闲娱乐活动重视程度等方面,涉及线上和线下两种休闲娱乐方式。基于调查数据,本研究分析了儿童校外休闲娱乐的现有状况,并为优化儿童校外休闲娱乐生活提供了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儿童线下休闲娱乐活动参与情况

1. 儿童线下休闲娱乐活动参与现状

已有研究基于区域性调查数据,对儿童线下休闲娱乐活动参与状况开展了调查,且多数研究结论表明儿童线下休闲娱乐活动参与率不太理想。如霍雨佳等人发现,儿童每周与父母一起运动健身的比例仅为45.2%,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在放学后几乎没有与朋友玩耍的时间[1]。吕晓昌等人指出,多数学龄儿童休闲时间不合理,看电视、玩游戏是儿童主要的休闲活动方式,而儿童参与休闲运动的时间频率及持续时间较少[2]。霍雨佳等人发现,学生课余时间多以网络为主,很少参加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3]。

2. 儿童参与线下休闲娱乐活动的群组差异

已有研究发现,儿童休闲娱乐活动参与在性别、学段、地区、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等不同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钱晨等人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CEPS)基线调查数据,发现家庭经济条件、职业阶层对于学生体育锻炼时长有显著正向影响[4]。付慧英对门头沟区不同类型学校的1310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初中生参与该项活动的比例高于高中生[5]。

(二)儿童线上休闲娱乐活动参与情况

1. 儿童线上休闲娱乐活动参与现状

相较于儿童线下休闲娱乐活动的研究,儿童线上休闲娱乐活动参与现状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如温暖面向上海市普陀区4928名中小学生展开调查,结果发现七成以上中小学生周中平均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周末在2小时以内[6]。陈传锋等人对我国6个省份、2个直辖市的万余名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82%的被调查者参与过线上休闲娱乐活动,其中38%的被调查者经常(部分几乎每天)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活动,其中21%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玩电子游戏[7]。

2. 儿童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群组差异

儿童参与线上娱乐活动在性别、学段、地区、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等不同群组间存在着显著差异。钱东明基于对全国1798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小学、初中、高中生每周玩网络游戏的时间依次递增;与民办学校(39.7%)相比,公办学校学生玩网络游戏的比例(61.5%)更高[8]。陈传峰等人基于调查发现,男生暑期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比例要显著高于女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线上娱乐活动的参与比例逐渐下降;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喜爱参与的线上休闲娱乐活动有所不同[9]。钱晨等人指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学生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时长有显著影响[4]。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已经对儿童休闲娱乐活动参与率及其在不同群组上的差异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针对儿童线上休闲娱乐活动参与情况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相关研究理应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第二,关于儿童休闲娱乐活动参与状况的研究大多是开展的区域性调查,仅能代表某个地区的儿童休闲娱乐活动参与状况,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适性和代表性,目前关于儿童休闲娱乐活动状况的大规模调查极为缺乏。

第三,已有研究多是对儿童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率、参与时长进行分析,鲜有学者对不同特征的儿童参与休闲娱乐活动的比例和时长进行差异分析,即使有研究关注到不同特征儿童休闲娱乐活动参与的差异性,大多也都是集中于不同性别、学段等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对于影响儿童休闲娱乐活动参与的关键变量,如所在地区、父母学历/收入等缺乏关注。

因此,本文基于调查数据,对儿童线上和线下休闲娱乐活动参与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进一步分析不同特征儿童参与各项休闲娱乐活动的差异,试图全面刻画出儿童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情况。

 

三、变量说明

休闲娱乐活动是指儿童扣除生理必需活动(如睡觉、用餐和沐浴等)和社会约束活动(如校内学习、校外学习和家务劳动等)之外的活动[10],根据活动开展的形式分为线下休闲娱乐活动[1]和线上休闲娱乐活动[2]。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儿童中心联合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于2023年3月至6月在全国开展的儿童校外生活状况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全国11个省、12个城市的62所公办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和61所公办中学(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剔除未签订知情同意书、重复作答、作答时间过短的无效样本后,得到有效学生问卷35809份[11]。本研究使用的儿童个体特征变量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变量定义见表1。

 

四、儿童休闲娱乐活动参与情况

(一)儿童线下休闲娱乐活动参与情况 

1. 超七成的儿童参与了线下休闲娱乐活动,其中户外活动更受儿童青睐

对儿童线下休闲娱乐的参与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儿童参与线下休闲娱乐活动的比例为76.21%,参与人次为27289人。由表2可知,儿童参与率最高的线下休闲娱乐活动是体育锻炼(44.42%)和去公共场所玩(38.76%),可见,以运动锻炼为主的户外活动更受儿童的青睐。

2. 儿童参与“静态”线下休闲娱乐活动的时长更长

由表3可知,周末儿童平均参与时长最高的活动依次为社会交往(123.41分钟)、休息(116.24分钟)和观看表演(83.47分钟)。周中儿童平均参与时长最高的活动依次为休息(73.37分钟)、社会交往(72.05分钟)和观看表演(52.42分钟)。

可见,无论是周末还是周中,休息、社会交往和观看表演都是儿童平均参与时长最高的线下休闲娱乐活动。而这三类线下休闲娱乐活动均属于无须消耗较多身体能量的静态行为[12],相较于体育锻炼、去公共场所玩等身体活动而言,儿童参与此类“静态”线下休闲娱乐活动的平均时长更长。

3.父母是儿童线下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陪同人

由表4可知,除休息外,儿童其他五项线下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陪同人均是父母,且所占比例均超过45%,远高于其他人。而同龄人(同学、邻居同伴和培训班伙伴)在儿童参与线下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陪同人中所占比例较低,在各项活动中所占比例均不超过25%。

4.大多数线下休闲娱乐活动受到了儿童的喜爱、家长的重视

由图1可知,儿童对各项线下休闲娱乐活动的喜爱程度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各项活动均有超过六成的儿童选择“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在各项线下休闲娱乐活动中,最受儿童喜爱的三项活动依次为去公共场所玩(73.48%)、观看表演(73.29%)、体育锻炼(72.49%)。

由图2可知,除休息活动外,儿童家长对其余五项线下休闲娱乐活动较为重视,均有超过五成的儿童家长对活动“比较重视”或“非常重视”。在各项线下休闲娱乐活动中,最受家长重视的三项活动依次为体育锻炼(73.56%)、社会交往(65.26%)、去公共场所玩(60.59%)。

(二)儿童线上休闲娱乐活动参与情况

1. 超六成的儿童参与了线上休闲娱乐活动,其中看视频活动参与率最高

对儿童是否参与选择线上休闲娱乐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儿童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比例为65.63%,参与人次为23502人。由表5可知,儿童看视频(电视、电影、动画片、短视频等)的比例(50.48%)远远高于儿童参与其他活动的比例,网络购物的参与比例(8.15%)最低。

2.儿童网络游戏的参与时长较长,周末和周中平均参与时长均超过1个小时

由表6可知,无论是周末还是周中,儿童参与平均时长最高的线上休闲娱乐活动均是网络游戏,且周末和周中的平均时长均超过一个小时(87.32分钟和66.59分钟)。 

3.线上休闲娱乐活动普遍受到了儿童的喜爱,而家长不重视

由图3可知,各项线上活动均有超过五成的儿童选择“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其中最受儿童喜爱的三项活动依次为网络游戏(66.23%)、看视频(62.75%)和网络聊天(60.40%)。

由图4可知,均有超过四成的儿童家长对各项线上休闲娱乐活动“非常不重视”或“不太重视”,其中最不受家长重视的三项活动依次为网络游戏(57.93%)、网上购物(44.95%)和看视频(44.65%)。


五、不同特征儿童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情况

为全面了解不同特征儿童参与休闲娱乐活动的情况,本部分对儿童参与各项休闲娱乐活动的比例和时长进行差异分析。

(一)不同特征儿童线下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情况

1. 男生更倾向于参与体育运动类活动,女生更倾向于参与具有社会交往性质的活动

由表7可知,男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比例(49.09%)高于女生(39.51%),而女生去公共场所玩、去公共服务场所和休息的比例(40.95%、25.04%和13.39%)高于男生(36.69%、19.20%和10.99%)。

由表8可知,男生周末参与体育锻炼、去公共场所玩和休息的时长(71.46分钟、85.84分钟和118.40分钟)高于女生(53.10分钟、80.25分钟和114.62分钟),而女生观看表演、去公共服务场所、社会交往的参与时长(89.79分钟、65.83分钟和124.95分钟)高于男生(76.67分钟、57.18分钟和121.94分钟)。

由表9可知,男生周中参与体育锻炼、去公共场所玩和休息的时长(48.11分钟、51.11分钟和75.04分钟)也均高于女生(39.68分钟、46.07分钟和72.14分钟),而女生观看表演、去公共服务场所和社会交往的参与时长(53.54分钟、44.22分钟和74.10分钟)高于男生(51.41分钟、41.36分钟和70.18分钟)。

可见,男生倾向于参与以体育运动为主的线下休闲娱乐活动,且参与该类活动的时长比女生更长,而女生倾向于参与去公共服务场所等具有社会交往性质的活动。

2.小学生比初中生更倾向于外出参与休闲娱乐活动

由表10可知,除休息外,小学生参与其余五项线下休闲娱乐活动的比例均高于初中生,而初中生日常休息的比例(17.91%)高于小学生(8.38%)。

由表11可知,小学生周末参与观看表演、去公共场所玩和社会交往等活动的时长(85.00分钟、86.70分钟和130.31分钟)高于初中生(78.93分钟、70.93分钟和108.98分钟),而初中生休息的时长(126.68分钟)高于小学生(100.66分钟)。

由表12可知,小学生周中参与观看表演、社会交往等活动的时长(57.17分钟和76.44分钟)高于初中生(38.82分钟和60.94分钟),而初中生休息的时长(79.65分钟)高于小学生(65.03分钟)。

可见,小学生更倾向于外出参与诸如体育锻炼等生动活泼的线下休闲娱乐活动,且参与时长高于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更倾向于选择在家休息,且休息时长高于小学生。

3.城市儿童比农村儿童更倾向于外出参与休闲娱乐活动

由表13可知,城市儿童参与体育锻炼、观看表演、去公共场所玩、社会交往和去公共服务场所的比例均高于农村儿童,而农村儿童休息的比例(13.23%)高于城市儿童(11.77%)。

由表14和表15可知,城市儿童周末和周中参与体育锻炼、观看表演、去公共场所玩、社会交往和去公共服务场所的时长均高于农村儿童。

可见,相比于农村儿童而言,城市儿童更倾向于外出参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线下休闲娱乐活动。

4.高学历、高收入家长的子女更倾向于参与线下休闲娱乐活动

由表16 可知,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子女越倾向于参与体育锻炼、观看表演、去公共场所玩、社会交往和去公共服务场所五项线下休闲娱乐活动。

由表17和表18可知,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子女周末和周中参与体育锻炼、去公共场所玩两项活动的平均时长越长。

由表19可知,父母最高收入水平越高,其子女越倾向于参与观看表演和社会交往两项线下休闲娱乐活动。而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为10 万元~ <50 万元和50 万元及以上的儿童参与体育锻炼、观看表演、去公共场所玩、社会交往和去公共服务场所活动的比例均高于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为5 万元~ <10 万元、1 万元~ <5 万元和1 万元以下的儿童。

由表20可知,父母最高收入水平越高,其子女周末参与体育锻炼、观看表演、去公共场所玩、去公共服务场所的平均时长越长。

由表21可知,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为10万元~<50万元和50万元及以上的儿童周中参与体育锻炼、观看表演、去公共场所玩的时长均高于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为5万元~<10万元、1万元~<5万元和1万元以下的儿童。

可见,除休息外,高学历父母的子女更倾向于参与线下休闲娱乐,且与低学历父母的子女相比,他们参与以体育运动为主的活动时长更长,而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为10万元及以上的儿童更倾向于参与线下休闲娱乐,且周末和周中参与体育锻炼、去公共场所玩等线下休闲娱乐活动的时长更长。

(二)不同特征儿童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情况

1.男女生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偏好有所不同,男生在线时长更高

由表22可知,男生网络游戏活动的参与比例(30.19%)高于女生(15.20%),而女生看视频、网络聊天和网上购物的参与比例(52.30%、32.69%和10.96%)高于男生(48.76%、23.66%和5.49%)。可见,男女生倾向于参与的线上娱乐活动有所不同,男生更倾向于玩网络游戏,而女生更倾向于看视频、网络聊天和网上购物。

对不同性别儿童周末、周中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时长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23所示,无论是周末还是周中,男生参与各项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时长均高于女生。

2.初中生比小学生更倾向于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活动

由表24可知,初中生网络游戏、网上购物和网络聊天的参与比例(26.37%、12.29%和36.45%)高于小学生(20.59%、5.43%和22.54%),而小学生看视频的参与比例(53.85%)高于初中生(45.37%)。

由表25可知,初中生周末和周中参与各项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平均时长均高于小学生。

3.城市与农村儿童乐于参与的线上娱乐活动有所不同,且农村儿童参与时长高于城市儿童

由表26可知,城市儿童参与看视频和网络聊天的比例(52.60%和28.87%)均高于农村儿童(46.64%和26.49%),而农村儿童参与网络游戏和网上购物的比例(24.07%和8.88%)高于城市儿童(22.21%和7.70%)。可见,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乐于参与的线上休闲娱乐活动有所不同,城市儿童更倾向于参与看视频和网络聊天活动,而农村儿童倾向于参与网络游戏和网上购物活动。

对不同居住地儿童周末、周中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时长进行差异分析。如表27所示,农村儿童周末和周中参与网络游戏的平均时长高于城市儿童,周中参与网上购物、看视频和网络聊天的平均时长高于城市儿童,而城市儿童周末参与网上购物、看视频和网络聊天的平均时长高于农村儿童。

4.高学历家长更倾向于让子女“有节制地”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活动

由表28可知,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为小学及以下的儿童参与网络游戏(26.38%)和网上购物(11.41%)的比例最高,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为本科和大专的儿童参与看视频的比例最高(54.63% 和54.04%),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为硕士及以上和本科的儿童参与网络聊天的比例最高(33.32% 和30.37%)。

由表29可知,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子女周末参与网络游戏、看视频和网络聊天的平均时长越短,周中参与看视频和网络聊天的平均时长越短。

虽然不同父母学历的儿童倾向于参与的线上休闲娱乐活动不尽相同,但是,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儿童周中和周末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平均时长越短。可见,高学历的父母不限制儿童参与线上休闲娱乐,但很可能会限制儿童参与线上休闲娱乐的时长,即让儿童“有节制地玩”。

5. 高收入家长的子女更倾向于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活动,但参与时长相对较短

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网络游戏、看视频和网络聊天三项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比例在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01)。由表30可知,父母最高收入水平越高,儿童网络游戏活动的参与比例越高;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为10万元~<50万元和5万元~<10万元的儿童参与看视频的比例(54.85%和54.24%)最高,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为1万元~<5万元和1万元以下的儿童参与比例最低(48.51%和44.22%);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为10万元~<50万元和50万元及以上的儿童参与网络聊天的比例(32.40%和31.03%)最高,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为1万元~<5万元和1万元以下的儿童参与比例最低(26.98% 和23.23%)。

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儿童周末参与网络游戏、看视频和网络聊天三项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时长在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01)。由表31可知,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为1万元~<5万元和1万元以下的儿童周末和周中参与网络游戏、看视频和网络聊天的平均时长最长,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为50万元及以上和10万元~<50万元的儿童周末和周中参与看视频和网络聊天的平均时长最短。

可见,与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为1万元以下和1万元~<5万元的儿童相比,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为10万元及以上的儿童更倾向于参与诸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线上休闲娱乐活动。但从参与时长上来看,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为10万元及以上的儿童周末和周中参与线上休闲娱乐的平均时长均更短。

 

六、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与讨论 

第一,超七成(76.21%)的儿童参与了线下休闲娱乐,儿童最倾向于参与体育锻炼和去公共场所玩两项线下休闲娱乐活动,而参与诸如什么也不做、社会交往等“静态”线下休闲娱乐活动的时长更长,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12]。儿童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难以支撑其持续进行长时间的身体活动。虽然儿童参与“动态”身体活动的比例较高,但是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而“静态”的线下休闲娱乐活动无须消耗过多的身体能量,因此,儿童参与该类活动的时长更长。

从不同群体线下休闲娱乐的参与率和时长来看,男生更倾向于参与体育运动类活动,女生更倾向于参与具有社会交往性质的活动。小学生比初中生更倾向于外出参与线下休闲娱乐活动,城市儿童比农村儿童更倾向于外出参与线下休闲娱乐活动。高学历、高收入家长的子女更倾向于参与线下休闲娱乐。

第二,近五成儿童参与线下休闲娱乐的主要陪同人是父母。本研究发现,除休息什么也不做之外,父母在各项线下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陪同人中均占比最高,几乎都占据了50%及以上,而同龄人(同学、邻居同伴和培训班伙伴)在各项线下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陪同人中所占比例均不超过25%。有研究表明,同伴交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课余生活方式[13]。同时,参与同伴交往不仅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14][15],更能直接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学业[16-18]。可见,同伴交往应该成为儿童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即使儿童在课余交往对象上有着需要同伴交往的心理需求,且同伴交往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父母仍然是他们实际课余生活的主要交往对象。

第三,线下休闲娱乐的学生喜爱程度和家长重视程度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儿童正处于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的时期,线下休闲娱乐不仅能够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更能够有效缓解学业压力。因此儿童对线下休闲娱乐较为喜爱。同时,线下休闲娱乐能开拓眼界、发展认知,部分研究结果也证明,参与某些线下休闲娱乐活动能够增加儿童的主观幸福感[19]、提高儿童的自尊[20]。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线下休闲娱乐活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对于大部分线下休闲娱乐活动表示重视。

第四,超六成(65.63%)的儿童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据一项全国性的大规模调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6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3.7%[21]。可见,虽然互联网已然进入我国未成年人的生活中,成为儿童课余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儿童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比例并不算高。同时,无论是周中还是周末,看视频均是儿童参与比例最高的线上休闲娱乐活动。有研究指出,看视频属于体验短、记忆也短的闲暇时间体验模式,儿童看视频的时候不需要过多地进行思考,他们能够暂时忘掉学业压力,放松身心、收获快乐[22],因此与其他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相比,更多的儿童倾向于看视频。

从不同群体线上休闲娱乐的参与率和时长来看,男生更倾向于玩网络游戏,而女生倾向于参与看视频、网络聊天和网上购物,且男生参与线上休闲娱乐的时长更长。小学生更倾向于观看视频,初中生更倾向于参与网络游戏、网上购物和网络聊天活动,且初中生参与线上休闲娱乐的时长更长。城市儿童更倾向于参与看视频和网络聊天活动,而农村儿童倾向于参与网络游戏和网上购物活动。高学历家长更倾向于让子女有节制地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活动,即父母最高学历越高,儿童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平均时长越短。父母最高收入水平为10万元及以上的儿童更倾向于参与诸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线上休闲娱乐活动,但参与时长却相对较短。

第五,儿童参与网络游戏的平均时长较长,周末和周中平均参与时长均超过一个小时(87.32分钟和66.59分钟)。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健康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标准为每天不超过一个半小时[23],而本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光是参与网络游戏的平均时长就超过了一个小时,若再参与其他线上休闲娱乐活动,则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难以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以内。可见,调查样本中儿童参与网络游戏的时间较长。已有研究指出,过度参与网络游戏不仅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学业表现[24][25],还可能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习得性无助[26]。因此,需要对儿童参与网络游戏活动进行监管,以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六,儿童对线上休闲娱乐喜爱程度较高,但家长对该类活动的重视程度较低。儿童具有极为强烈的好奇心,电子产品对于尚未成年的儿童来说,属于“新奇”事物,他们非常乐于探索。同时,线上休闲娱乐能够让儿童放松身心,缓解他们的学业压力。此外,参与线上休闲娱乐还能够让儿童在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儿童较为喜爱此类活动。而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是把“双刃剑”,有大量研究指出,过长时间参与线上娱乐活动不仅可能负向影响儿童的学业表现[24][25],还可能影响儿童的视力[27],甚至可能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26]。家长们认为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活动并不会为儿童身心健康带来“收益”,因此对此类活动的重视程度较低。

(二)政策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倡导科学的休闲娱乐方式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需要积极鼓励、组织和指导儿童利用课余时间来参加体育锻炼、社会实践以及各种兴趣活动,注重发展儿童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然而调查发现,儿童更倾向于“静态”的休闲娱乐方式。因此,要加强户外运动,保证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和体育锻炼1小时,让儿童放下手机和电脑,“走出去”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户外活动,形成更加科学、健康的休闲娱乐习惯。

2.关注农村儿童休闲娱乐活动质量改善

研究发现,城乡儿童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率仍然存在着差距。要多措并举,为农村儿童休闲娱乐活动的开展提供先进理念和基本物质条件,加强农村地区健身器械、音乐厅、体育馆以及各类公共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为学生免费开放体育运动场馆、剧场等公共设施。动员当地力量,整合当地资源,充分发挥少年宫、科协等群团组织以及相关社会团体的作用,挖掘当地生产生活中富有教育意蕴的“亮点”,提供具有特色的校外活动,还可以联合学校开发体验社会、培养兴趣的活动项目,不断丰富儿童课余生活。

3. 重视线下休闲娱乐活动中的同伴交往

研究发现,父母是儿童参与线下休闲娱乐的主要陪同人。实际上,线下休闲娱乐活动是学生发展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场域,学生在这种非正式的场域中学习与同龄人沟通交流、实现社会性发展。家长应该适当选择“放手”,利用课余活动引领儿童接触同伴群体,鼓励学生与同伴共同参与休闲娱乐活动,并为儿童创造与同伴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其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同时,家长也可以扮演旁观者与倾听者的角色,观察儿童的同伴交往,适时与儿童分享交往经验,引导矫正不当的交往行为,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4. 加强对儿童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监管

研究发现,调查样本中的儿童参与诸如网络游戏类的线上休闲娱乐活动时长偏长,家长对于儿童线上娱乐活动的参与和监管可能有所欠缺,这可能会导致儿童过度使用网络娱乐,给其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因此,要进一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将未成年人用户纳入统一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管理,制定管理未成年人用户游戏时长的相关规定,并对规定落实情况加强日常监管。学校要通过开设课程、宣传教育和电子产品管理等多种方式,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网络休闲娱乐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加强家校沟通,为家长如何引导儿童科学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活动提供指导。家长要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对儿童参与线上休闲娱乐活动的时长和频率进行适度的约束和管控,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雨佳,丁道勇,肖凤秋.参与生活是儿童不容被剥夺的权利[J].少年儿童研究, 2018,31(09):4-13.

[2]   吕晓昌,李卫东,王必琪.学龄儿童休闲运动教育状况、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35(06):5-10+25.

[3]   霍雨佳,肖凤秋,谢娟.城市家庭中儿童权利保护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1):24-26.

[4]   钱晨,张桂金.社会分层视角下青少年校外时间安排研究——基于CEPS基线数据的分析[J].南方人口, 2023, 38(03):38-52.

[5]   付慧英.北京门头沟区中学生动态锻炼与静态休闲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1):4103-4105.

[6]   温暖.中小学生电子产品过度使用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3, 43(02):37-42.

[7]   陈传锋,王玲凤,陈汉英,等.当前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教育研究, 2014, 35(06):109-116.

[8]   钱东明. 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基础教育亟须回应五大关注(五):中小学生电子产品问题[N]. 中国青年报, 2021-04-26.

[9]   陈传锋,杜梦石.中学生暑期休闲活动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10,31(11):60-65.

[10] 殷国俊.从时间利用看我国居民的休闲娱乐状况[J]. 中国统计, 2009(09):30-32.

[11] 中国儿童中心课题组.“双减”背景下儿童校外生活状况报告:技术报告[J]. 中国校外教育,2023,32(06): 11-24.

[12] 尹宁,余晓辉,郭丹丹,等.北京市6~14岁儿童课余身体活动静态行为及睡眠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 2023, 44(01):65-70.

[13] 张会霞. 缺席的童年——对当前城市小学生课余生活的知识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11, 56.

[14] 李双军.学校体育“同伴教育”模式对城市少儿“伙伴危机”的实验干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 29(02):49-54.

[15] 刘薪.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特点、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26(04):51-53.

[16] 陈琦,王景芸,董阳,等.高中生自我和谐情绪调节策略和同伴交往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1): 1722- 1724.

[17] 李锦堂,李洪娟.泉州市初中生同伴交往与学习倦怠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15,36(12): 1879-1881.

[18] 屈朝霞,童玉林,路红红,等.同伴交往、学业成绩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基于挫折—侵犯理论的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04):13-21.

[19] 王琳琳. 社会生态模型下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3.

[20] 游永豪,吴涯,黄睿等.长期课余体育锻炼对小升初阶段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8(01):33-39.

[21] 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发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 28(03):103.

[22] 陈圆圆. 社会加速视角下小学生闲暇时间困境与教育路径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23, 25.

[23] 刘文令,王枫,罗小漫.中小学生健康上网行为的特征调查及教育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30):26-31.

[24] 李骁天,蒋文豪.体育锻炼、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非认知能力的中介效应[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3,39(04):80-90.

[25] 钟紫云. 初中生课外活动时间分配对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D]. 广州:广州大学, 2023: 12.

[26] 席天鸿,韩哲,林芳.高中生上网聊天或游戏时间与习得性无助的相关研究[J].校园心理,2013, 11(03): 172-175.

[27] 张成. 视屏时间对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3:4.

 

(责任编辑:魏  一)

 

*基金项目:a.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经济高质量发展下教育资源配置研究”(项目编号:22JJD880004);b.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2年度教育学重点项目“‘双减’政策落实的过程监测和成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AHA220020);c.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减’背景下首都儿童青少年校外时间利用的模式、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2JYC023);d.中国教育学会2021年度教育科研一般委托课题“‘双减’背景下中国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及其成因分析研究”(课题编号:2021012903WT2)。



[1] 线下休闲娱乐活动包括体育锻炼(跳绳、跑步、打球等非培训班活动)、观看表演(去剧场、音乐厅、动物园、马戏团等观看表演或比赛)、去公共场所(小区、公园、大街上等)玩、社会交往(走亲访友、接待客人、参加聚会婚礼等)、去公共服务场所(超市、商场、银行、医院等)、休息(什么也不做)。限于文章的字数篇幅,本研究在后文提及这些休闲娱乐活动均用简称。

[2] 线上休闲娱乐活动包括网络游戏(手游、电脑游戏等)、网上购物(使用淘宝、京东等在线购物平台或APP进行网络购物)、看视频等(看电视、电影、动画片、短视频或直播类网络平台)、网络聊天(打电话、发短信、使用微信等聊天软件)。限于文章的字数篇幅,本研究在后文提及这些休闲娱乐活动均用简称。

[3] 学生居住地为城区定义为城市,居住地为乡镇与农村合并为农村。

[4] 本研究中“昨天”代表周中,“上周六”或“上周日”代表周末。

[5] 本研究中的“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根据问卷中“父亲最高学历”和“母亲最高学历”两个题项生成,以父母双方中学历较高的一方为取值。

[6] 由儿童父母最高年收入水平形成。考虑到答题人填写收入金额可能存在随意性,有填写不够准确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使用收入区间题项来划分家庭收入组别。该题分别提问了父亲和母亲个人收入水平所处收入区间是多少,本研究参考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划分个人收入区间的方式,将个人收入区间划分为1万元以下,1万元~<5万元,5万元~<10万元,10万元~<50万元和50万元及以上共5组,再取父亲、母亲双方当中填答收入水平区间较高一方的收入区间作为该家庭所处收入区间。采取前述划分方式有三个优点:(1)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答题人直接填答金额时的随意性问题。(2)能区分出收入水平不同家庭,如家庭中有一方填答收入高于50万元,说明该家庭收入水平也应大于等于50万元。(3)采用的10万元、50万元区间值与国家统计局划分家庭收入区间的值一致,因此,既可反映本样本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情况,还能反映按照中国现行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家庭标准的情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