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风险因素与应对策略 |
发布日期:2024-11-11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姚泥沙 燕 凌
摘 要: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本文从个体、家庭、同伴、学校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的成因:个体、家庭、同伴、学校和社会因素通过复杂的互动关系,增加了未成年人发展出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随后提出了应对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的策略,具体包括:父母创设积极的家庭环境,科学监督和正确示范网络使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与网络素养课程,监测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并促进学生的学校参与;社会加强网络监管,并通过公共教育强化未成年人健康网络使用意识。总之,家、校、社的预防和干预可为未成年人创设更健康的网络环境,进而降低其问题性网络使用风险。 关键词: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心理健康;风险;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4)05-0038-10 作者简介:姚泥沙,首都体育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研室,讲师;燕凌,首都体育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量呈上升趋势。《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下文简称《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7.2%。其中,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为95.1%,其他各学龄段的互联网普及率均超过99%,普及程度趋近饱和。该调查发现,未成年网民上网最常从事的五大活动分别为学习(88.7%)[1]、玩游戏(67.8%)、听音乐(57.7%)、看短视频(54.1%)及聊天(53.6%)。可见,网络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关于学习、社交及休闲娱乐的丰富资源。然而,《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22年未成年网民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比例为11.1%,在节假日平均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比例为13.1%。这部分群体可能存在过度使用互联网的问题,且近两成未成年网民对互联网存在心理依赖[1]。研究表明,问题性网络使用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妨碍睡眠,损害身体健康,影响学业表现等[2-4]。鉴于网络在未成年人群中的普及性以及问题性使用的风险,本研究拟在深入分析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从家校社三个层面探讨帮助未成年人健康用网、预防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应对策略,从而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一、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定义、特征及影响 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或称网络成瘾),通常是指个体过度、不适当或有害的网络行为,并且该行为严重干扰了个体的正常生活[2-6]。问题性网络使用表现为持续、反复且难以控制的网络使用行为,具有以下特点:显著性,即网络使用主导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使之持续念想网络活动,常常回忆之前的或计划下一次的上网活动,网络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中心;耐受性,即需要不断增加网络使用时长才能获得以往使用时所体验到的满足感;戒断反应,即无法使用或使用受限时会体验到焦躁、抑郁等消极情绪;引发冲突,即网络使用会对个人的生活、人际关系和学业等重要方面造成显著损害,例如因为网络使用对亲友撒谎、学业不佳等;复发性,即多次尝试减少或停止网络使用而未能成功;心境调节,即将网络使用当作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5-10]。问题性网络使用作为一个一般性的概念,涵盖多种特定的无法控制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具体而言,个体对手机、网络游戏或社交媒体的沉迷都属于问题性网络使用的特定类型[2-6]。本文在研究问题性网络使用时均考虑了这些不同的问题性使用类型,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类型。 问题性网络使用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研究者系统分析了问题性网络使用可能产生的影响[2-4][11][12]:问题性网络使用会导致个体出现睡眠问题,这可能是由于网络使用干扰了正常的睡眠模式;问题性网络使用还与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密切相关,例如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问题性网络使用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例如长时间使用网络会导致眼睛疲劳、肌肉劳损等;问题性网络使用还会对学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个体在学习时从事与学习无关的网络活动会分心,进而影响整体学业表现;问题性网络使用可能会减少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容易激发人际冲突,从而影响社会交往。总之,上述诸多消极影响揭示出问题性网络使用对未成年人日常生活和福祉的深远影响,进一步探讨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因素,有利于从多个角度进行干预和治理,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因素 尽管网络使用在未成年人群中相对普遍,但并非所有未成年人都存在问题性使用倾向。研究表明,特定的风险因素会导致个体具有更高的问题性网络使用风险[13]。深入分析这些风险因素,有助于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针对问题性网络使用的潜在风险,现有理论模型认为存在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问题性网络使用[13]。基于此,本文以整合的视角全面分析影响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的个体、家庭、同伴、学校和社会因素。 (一)个体因素 从个体层面来看,特定的人口学因素、人格特质、情绪特征、个人早期经历等,均与问题性网络使用相关。例如,研究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现问题性游戏行为[14]。这可能反映出男孩和女孩对不同网络活动的兴趣差异。在人格特质上,冲动性水平越高的未成年人,越容易出现问题性网络使用[15]。冲动性水平高的未成年人倾向于追求即时的满足和刺激,而网络恰好能满足他们的这类需求,进而强化了高冲动性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在情绪特征上,体验到焦虑、抑郁及压力的未成年人更容易表现出各类问题性网络使用行为[16]。对那些存在情绪问题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寻求安慰和获得放松,从而回避现实中的负面情绪。另外,那些在童年经历过诸如被忽视、虐待等逆境的未成年人更容易出现问题性网络使用行为[17]。早年逆境可能会导致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社会支持和安全感,进而可能会妨碍未成年人的情绪调节和自控能力的发展,最终增加未成年人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的风险。大量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习惯也是导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重要诱因。例如,未成年人开始上网的时间越早,他们就越容易出现问题性使用;又如,相对于线下社交,那些更偏好线上社交的未成年人更容易发展出问题性网络使用行为[15]。研究还表明,未成年人每天上网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成为问题性网络用户[14][18]。综合而言,通过对上述个体层面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更高的冲动性、更强的负面情绪体验、童年期逆境及不良的网络使用习惯等是增加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风险的易感因素。 (二)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19]。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能降低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19][20]。一方面,孩子能从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获得情感支持、关注和安全感,而这些源自家庭的积极体验可以满足孩子如归属、自尊和安全等一些基本心理需求,进而降低他们通过依赖网络来满足这些需求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孩子更好地与父母分享自己的问题和感受。在这样的沟通氛围中,孩子会更愿意向父母寻求支持和建议,而不是通过网络途径寻求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总之,良好的家庭环境可通过降低孩子使用网络满足基本心理需求的风险,减少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发生。此外,聚焦于针对网络使用的家庭教养方式(Internet-specific parenting)的研究发现,无论是限制使用还是支持、引导使用,均不能稳定地预防问题性网络使用[19]。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不同的限制方式具有不同的预防效果。例如,当父母提前设定规则来限制上网时间、地点和时长时,未成年人出现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较低;然而,如果父母是在未成年人正在使用网络时介入,要求他们停止使用网络,反而会增加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21][22]。也就是说父母对问题性网络使用的提前介入具有积极的预防效果。有研究还发现,当家长沉迷于网络时,子女更容易出现问题性网络使用行为[21]。由此可见,当父母以适当的方式限制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行为,并减少自身不良的网络使用示范时,将有助于减少未成年人的问题性网络使用风险。 (三)同伴因素 同伴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行为。当面对网络使用的同伴压力时,如迫于同伴的要求而使用网络,未成年人更容易出现问题性网络使用行为,且这一现象在低自尊的未成年人中更为明显[23]。一定程度上,对同龄人而言,网络使用被视为一种社交行为,未成年人会感受到与同龄人保持一致的压力,比如担心错过同龄人之间的社交活动或信息;而低自尊的未成年人通常会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自我价值缺乏信心,倾向于追求同龄人的认同,因而可能更容易受其影响而深陷问题性网络使用。此外,受到霸凌也会增加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24],这可能是由于遭受霸凌会使未成年人对自身及周围环境产生消极的体验和想法,提高了他们通过网络寻求支持和自我调节的倾向,从而增加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 (四)学校因素 学校参与度在减轻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中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参与度包括学业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学业参与(Cognitive engagement)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的认知努力,表现为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和主动探索知识。例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努力理解复杂问题则体现了高水平的学业参与。行为参与(Behavioral engagement)是指学生在学校相关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例如,学生能够按时到校、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内外活动,并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则意味着学生表现出高水平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Emotional engagement)是指学生对学校和学业的情感态度。例如,学生喜欢他们的学校、信任他们的教师,并且有取得学业成功的强烈动机,这表明他们在情感上高度参与。研究者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的研究发现,好的总体学校参与度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问题性网络使用倾向。他们指出,学生在学校的积极参与不仅有助于增强其学业表现,还能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减少他们对互联网的过度依赖[25]。与上述研究结果类似,有研究者考察了学校联结对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学校联结越高,学生出现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越低[26]。学校联结是指学生与学校以及学校环境中的教师、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例如,学生喜欢校园生活,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支持,并对学校有归属感,学生与学校的联结感就强。良好的学校联结能够帮助学生减少孤独感和压力,进而降低他们通过网络寻求情感补偿的需求,减少了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还有研究者考察了学业倦怠对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发现未成年人学业倦怠越高,表现出消极的学习动机、态度和行为,则越容易出现问题性网络使用倾向[27]。这表明未成年人在应对学业压力和挑战时,可能会倾向于使用网络来逃避现实。总之,作为未成年人重要的社交和学习环境,学校通过提高学生在学的学业、行为和情感参与度,对预防问题性网络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五)社会因素 从宏观的社会角度看,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对问题性网络使用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移动设备和高速互联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清除了在线访问的障碍,个人参与各种在线活动变得更加容易[28]。人们习惯于使用网络甚至被鼓励使用网络,网络被用于个体的学习、社交及休闲娱乐,有效的网络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个人生活。然而,这种便捷性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过度使用网络的环境,导致出现更多问题性网络使用行为,特别是未成年人发展出的问题性网络使用模式。未成年人对网络使用的习以为常使之难以及时发觉过度使用的倾向,抑或难以区分适度和过度使用的边界,倾向于在未意识到潜在风险的情况下维持上网行为。很大程度上,他们对网络活动的广泛接受模糊了健康与不健康的网络使用之间的界限。在网络高度融入日常生活的今天,与之相关的社会规范和态度在约束上网行为方面起着关键作用[28]。另外,政府政策和监管框架也会在缓解问题性网络使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8]。鉴于当今社会中的网络普及化,若缺乏合理的监管框架,未成年人更容易不健康地过度使用互联网。因此,研究者开始强调政策干预在解决问题性网络使用方面的重要性,认为精心设计的监管框架有助于减少未成年人过度的在线行为,并促进其养成更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29]。 总之,通过分析和探讨这些导致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的潜在风险可以发现,包括个人特质、情绪特征、早期经历在内的个体因素对问题性网络使用会产生重要影响;家庭环境比如家长针对网络使用的监管方式和示范,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行为起着关键作用;此外,同伴影响、学校环境等因素也对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具有重要影响。这些因素揭示了问题性网络使用背后成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性干预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应对策略 问题性网络使用会对未成年人的发展和健康造成危害,因此,预防和改善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尤为重要。鉴于导致问题性网络使用潜在因素的复杂性,本研究认为,预防干预需要家校社在各层面通力合作,共同维护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 (一)制定并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政策,宣传健康理念,强化监管 针对未成年的网络使用,从社会层面入手,可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具体包括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加强监管、提供资源支持等,以保障未成年人健康地使用网络。国家通过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自上而下地推动人们对问题性网络使用的认知、预防教育和监管。例如,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明确指出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例如,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加强对网络游戏企业落实提供网络游戏服务时段时长、实名注册和登录、规范付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严格落实的网络游戏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积极引导家庭、学校等社会各方面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依法履行未成年人监护职责[31]。另外,中央文明办与文化和旅游部也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明确提出禁止未成年人从事主播活动、参与直播打赏,并建议严格筛选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等举措[32]。上述政策为维护未成年人的健康用网指明了方向。 除政策指引外,国家还应进一步推广健康的网络使用理念,倡导积极、理性、负责任的网络行为。首先,举办网络健康教育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在学校、社区或图书馆举办讲座、研讨会或工作坊,向教师、家长和未成年人传授正确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其次,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社交媒体等各种媒体平台传播健康的网络使用理念。邀请相关专家撰写文章、参与采访或讨论、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帮助家长和未成年人更好地理解并应对网络问题。还可以通过发布信息、帖文或视频等方式呼吁公众重视健康的网络使用,并提供相关资源和建议。最后,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宣传教育活动,成为健康网络使用的榜样。家长可以在家庭中与孩子分享有关网络安全和健康使用的信息,与他们一起讨论网络内容并监管其网络使用。 完善未成年人网络监管机制也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可以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限制不良内容的传播,从而减少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保护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另外,建立网络使用监测系统也非常重要,可以借助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时监测未成年人网络使用行为。前沿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提升监管效率,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的上网习惯,及时发现问题性网络使用的早期迹象,进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 (二)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网络素养教育 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和网络素养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监测他们的问题性网络使用情况并及时进行干预。这些策略与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理念一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主体作用,积极促进未成年人健康用网[30]。 首先,学校可以开设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丰富学生在情绪管理、压力释放、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学会有效应对逆境和负面情绪,而不是通过网络来逃避现实;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减轻他们的学业倦怠,也可以降低他们通过网络逃避学习压力的可能性。 其次,学校还可以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会他们正确地、有节制地使用网络资源,学会识别并处理不安全的、有害的网络信息,理解网络行为规范,提高网络使用技能。特别地,围绕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定义、成因、后果及预防思路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帮助他们减少问题性网络使用倾向。此外,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数字身份意识,使他们能平衡线上线下生活,认识到自身网络行为的影响,学会保护个人隐私,避免过度依赖虚拟世界。 再次,学校可以积极发挥其心理健康监测功能,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测评,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情况及问题性使用风险进行评估,筛选出高风险对象,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同时,与家长及时沟通,保持合作,共同关注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问题。 最后,学校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发展;积极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合理安排未成年人的学习任务与课外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的学校参与度,提升他们对学校活动的投入感以及对学校的归属感,以减少他们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 (三)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科学监管和示范网络使用 家庭针对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应对策略可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亲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倾向于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向家长倾诉,而不是通过网络寻求安慰,这样也能减少孩子因家庭冲突等问题而求助网络的可能性。 其次,家长要发挥好网络使用的监管和示范作用。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制定明确的网络使用规则,包括对上网的时间、场合及内容的限制等。在共同制定好规则后,家长应执行规则,监管孩子的网络使用,及时纠正其不良行为,并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规则,使规则真正发挥作用。家长还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网络世界中,通过共同讨论网络内容、分享看法,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鉴别能力,从而促进孩子的网络素养发展。此外,家长还应成为孩子网络使用的榜样,控制好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场合和内容,为其做好示范。 最后,家长应在家庭教育中积极引导孩子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策略将会有效减少未成年人因情绪或人际问题而依赖网络的可能性。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线下的社交活动,建立真实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孩子对虚拟社交的依赖性;引导孩子参与各种各样的兴趣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降低孩子依赖网络的可能性;通过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帮助他们监控自己的网络使用行为,避免陷入问题性使用的困境;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同伴之间的网络使用压力,减少孩子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需要提醒的是,当发现孩子出现一定程度的网络使用问题时,家长应及时引导,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四、结语 网络的普及为未成年人的学习与社交提供了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和风险。问题性网络使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它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各方面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本文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可能导致未成年人问题性网络使用的个体、家庭、同伴、学校和社会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可能的预防性应对策略。在家庭层面,父母的参与极为关键。他们可通过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设定明确的网络使用规则,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还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参与更多的线下活动,帮助他们减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作为教育核心场所的学校可以主动承担起教育使命,开设心理健康与网络素养课程,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关注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介入处理问题性网络使用行为。在社会层面,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此外,还可以开展系列公共教育活动,以提升大众对问题性网络使用的认知与防范能力,推动社会整体迈向更健康的网络环境。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的问题性网络使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风险因素,因此,有效的预防和干预也需要多方合作和持续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避免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为未成年人创设一种更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EB/OL]. (2023-12-23). [2] BUSCH P A, MCCARTHY 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an emerging research area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1,114: 106414. [3] ROSENDO-RIOS V, TROTT S, SHUKLA P.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nline gaming addiction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A framework and research agenda [J]. Addictive Behaviors, 2022,129: 107238. [4] SHANNON H, BUSH K, VILLENEUVE P J, et al. Problematic social media use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JMIR Mental Health, 2022,9(04): e33450. [5]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A new clinical phenomenon and its consequences [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4,48(04): 402-415. [6] DAVIS R A.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1,17(02): 187-195. [7] Kuss D J. Internet gaming addiction: Current perspectives [J].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 2013, 6: 125-137. [8] ANDREASSEN C S, TORSHIEM T, BRUNBORG G S, et al. Development of a Facebook Addiction Scale [J].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12, 110(02): 501–517. [9] ANDREASSEN C S, BILLIEUX J, GRIFFITHS M D,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dictive use of social media and video games and symptom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 large-scale cross-sectional study [J]. 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 2016,30(02): 252-262. [10] GRIFFITHS M. A 'components' model of addiction within a biopsychosocial framework [J]. Journal of Substance Use, 2005,10(04): 191-197. [11] YE J H, WU Y T, WU Y F, et al. Effects of short video addiction on the motivation and well-being of Chines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22,10: 847672. [12] 焦思怡.高中生短视频依赖对孤独感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及干预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2022: 29. [13] BRAND M, YOUNG K S, LAIER C, et al. Integrating psychological and neuro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specific Internet-use disorders: An Interaction of Person-Affect-Cognition-Execution (I-PACE) model [J].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16, 71: 252-266. [14] KIRáLY O, GRIFFITHS M D, URBáN R, et al.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problematic online gaming are not the same: Findings from a larg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adolescent sample [J].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014,17(12): 749-754. [15] KIM E L, GENTILE D A, CHOO H, et al. Differential predictors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problematic video gaming among school children: A 2-year longitudinal study [J]. Technology, Mind, and Behavior, 2023,4(02): 1-31. [16] CHANG W C, KO H C. Common and specific risk factors for comorbidity types of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in adolescents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3, 142: 107656. [17] RANEY J H, AL-SHOAIBI A A, GANSON K T,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early adolescent problematic screen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J]. BMC Public Health, 2023,23(01): 1213. [18] PONTES H M. Investigating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 addiction and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J].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2017,6(04): 601-610. [19] VOSSEN H G, VAN DEN EIJDEN R J, VISSER I, et al. Parenting and Problematic Social Media Use: A Systematic Review [J]. Current Addiction Reports, 2024,11(03) :511-527. [20] WARTBERG L, KRISTON L, THOMASIUS R.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and problematic social media use 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German adolescents: Prevalence estimates, comorbid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related psychosocial aspects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0,103:31-36. [21] GEURTS S M, KONING I M, VOSSEN H G M, et al. Rules, role models or overall climate at home? Relative associations of different family aspects with adolescents' problematic social media use [J].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2022,116: 152318. [22] KONING I M, PEETERS M, FINKENAUER C, et al. Bidirectional effects of Internet-specific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compulsive social media and Internet game use [J].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2018,7(03): 624-632. [23] XU X, HAN W, LIU Q. Peer pressure and adolescent mobile social media addiction: Moderation analysis of self-esteem and self-concept clarity [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23,11: 1115661. [24] CHEN J, XIONG Y, WANG Q, et al. Peer victimizat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anger rumination and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23,95(08):1578-1589. [25] LI J, YU C, ZHEN S, et al.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school engagement,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1,18(07):3542. [26] LI D, LI X, WANG Y, et al. School connectedness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in adolesc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and self-control [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13,41(08): 1231-1242. [27] QIN Y, LIU S J, XU X L. The causalities between learning burnout and Internet addiction risk: A moderated-mediation model [J].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023,26(05):1455-1477. [28] NAWAZ S. Distinguishing between effectual, ineffectual, and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conceptual pathways model for future research[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Reports, 2024,14: 100424. [29] MONTAG C, ELHAI J D. Do we need a digital school uniform?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a smartphone ban in schools[J]. Societal Impacts, 2023, 1(1-2): 100002. [30]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EB/OL]. (2023-04-20). [31]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EB/OL]. (2023-06-13). [32] 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EB/OL]. (2022-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