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出版
视频点播更多>>
当前位置:
农村青春期儿童家庭性教育开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日期:2024-01-04 浏览次数: 字体:[ ]

刘文利  李佳洋  李依洋

 

摘要:家庭性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当前农村儿童家庭性教育的开展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促进农村家庭性教育的开展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对4911名农村儿童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家庭性教育开展整体情况不佳,内容也大多局限于“青春期教育”和“防性侵教育”等。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在身体隐私部位了解程度、同伴师生交往情况、求助技能、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安全使用等方面均表现得更好,也倾向于持有更平等的性别意识。儿童的年龄、性别、流动情况、留守情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学历等因素都会影响儿童获得家庭性教育的质量。未来,应为农村家庭性教育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推动农村儿童父母为孩子开展家庭全面性教育,促进农村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儿童  青春期  全面性教育  家庭性教育

作者简介:刘文利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佳洋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

李依洋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性教育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教育话题,也是引起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教育领域之一,其既是国家教育之大计,也是儿童自身发展之所需。中国在教育发展工作中一直关注和重视性教育。性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性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父母的榜样教育,更需要扎根于家庭生活中。家庭,是儿童性教育的第一场所。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性教育的发展。研究发现,受农村性教育观念、司法完善程度以及媒介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儿童在获得家庭性教育方面依旧处境艰难。[1]因此,无论是从预防儿童性侵害的度,还是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农村儿童家庭性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的研究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一)农村儿童性知识、态度和技能现状

对农村幼儿的调查显示,幼儿的性教育知识知晓情况较差,包括对生殖器官名称的认识、男孩和女孩之间性别差异的认识、与生命诞生相关的知识等不了解,多数幼儿的性相关行为尚需改进。[2]一项针对农村五、六年级的小学生青春期知识态度的调查研究显示,其青春期知识知晓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在青春期发育的性别差异和性态度认知方面。[3]一项对农村中职生的调查显示,其性生理知识严重缺乏,如仅有2成左右的受访学生知道婴儿是怎么诞生的,知道如何正确使用避孕套的学生远不足1成。[4]就农村儿童性知识、态度和技能的整体现状而言,农村儿童存在性知识不足、性观念缺乏引导、性安全意识淡薄、面临性骚扰/性侵害时无法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缺乏性别平等观念、在生活中存在与性相关的错误行为与认知等情况。[5][6][7][8]

对留守儿童的相关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很少接受正规的性教育,对性知识了解较少,具体包括身体隐私部位知识[9]、身体发育知识、与性有关的权利知识不足[10],防范意识薄弱[1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性保护意识基本处于同一低水平[12],与性相关的知识来源途径主要是同伴。[13]部分受访儿童报告曾有过被性骚扰或性侵害的经历,既包括女童也包括男童,而对其进行性骚扰或性侵害的对象主要为亲戚或者邻居。[14]这一调查说明,农村儿童性教育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二)农村儿童家庭性教育开展情况

近年来,家庭性教育方面的调查显示,较多的农村儿童父母能够认识到性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为孩子开展性教育[15],且性教育应从幼儿期就开始[16]。但由于自身性知识匮乏[17]、性知识结构不完整[18]、性教育观念保守、对与性有关的社会规范不重视[19]等情况,导致孩子家庭性教育的开展率较低[20]。具体到防性侵教育方面,存在父母或监护人对孩子的保护措施不到位[21]、性侵害强制报告制度被父母或监护人忽视[22],对遭受性侵害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情况几乎为零[23]。

父母的性教育观念过于保守是导致家庭性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24]对留守儿童来说,其临时监护人多为文化水平不高且思想较为传统的祖辈,相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年长的监护人文化程度和对性教育的接受度更低[25],几乎没有对孩子开展性教育的能力[26]。一项对农村小学女童性安全教育的调查显示,一部分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适合跟其谈防性侵的话题,小部分父母(全都是母亲)报告对孩子进行过性安全教育,但仅限于对孩子说过“出门要注意安全”“在外面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跟陌生人走”等简单的警告语。[27]同时,男童较女童更缺乏来自家庭的性教育。[28]与此同时,政府对农村儿童性教育的关注力度不够[29],教育保障制度不完善[30],乡镇政府、村委等对性知识宣传教育力度不足[31],学校、家庭在儿童遭受性侵后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32]等也是农村性教育的困境。要改善农村儿童性教育的现状,离不开国家的相关立法、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政府的措施与行动以及教育部门的统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调查研究从性知识、态度和技能3个维度聚焦农村儿童家庭性教育现状,并对农村儿童获得家庭性教育的预测因素进行探究,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本研究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主要变量的描述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农村儿童家庭性教育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平α=0.05。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主持“2022年中国乡村儿童发展调查”所收集的数据,纳入青春期儿童的核心样本进行分析,共收集贵州省、湖北省、江西省、云南省、安徽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河北省、四川省10省份的有效儿童数据4911份。儿童年龄介于10~18岁之间(Mage=13.28,SD=2.17),共包含2616名男童(53.27%)和2295名女童(46.73%);3.48%的儿童属于流动儿童(随父母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33]),双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占比21.56%,单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占比21.85%,非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未外出打工)占比56.59%。根据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从未上过学的儿童5名(0.10%),幼儿园或学前班儿童10名(0.20%),小学生1813名(36.92%),初中生1986名(40.44%),高中生778名(15.84%),职高、中专、技校学生282名(5.74%),专科、高职学生25名(0.51%),本科及以上学生12名(0.25%)。

(二)测量工具

1.获得家庭性教育情况

使用一个单选题来测量儿童获得家庭性教育的情况,即“是否在家里接受过性教育”(“是”“否”或“不知道什么是性教育”)。将“否”和“不知道什么是性教育”统一编码为“未获得过家庭性教育”,“是”则编码为“获得过家庭性教育”。

2.性知识

考虑到农村儿童性教育现状,选取身体隐私部位保护和新生命诞生两部分基础内容来考察其性知识水平。在身体隐私部位保护方面,询问儿童是否知道男孩和女孩的身体隐私部位,并要求其在三个选项(胸部、阴部和臀部)中选出男孩和女孩的身体隐私部位的正确名称。在新生命诞生部分,则询问儿童是否知道自己的出生方式,并询问具体出生方式(即自然分娩或剖宫产)。

3.与性有关的态度

测查儿童的性别平等意识与婚姻观念(以下简称婚姻观)。自编性别平等意识量表共8题,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记分(1=非常同意,5=非常不同意),最终得分为平均分,介于1~5分之间,数值越高,其性别平等意识越强。自编婚姻自由观念量表共5题,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记分(1=非常同意,5=非常不同意),最终得分为平均分,介于1~5分之间,数值越高,其婚姻观越倾向于自由;数值越低,婚姻观越倾向于保守。

4.与性有关的生活技能

在全面性教育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是重要的生活技能。本研究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和恋爱关系3个主要人际关系来考察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采用单选题、多选题等形式,请儿童回答“在家里,你和哪位家庭成员的关系比较好”“你在学校、村子里,有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你对自己被其他同学/朋友喜欢,获得一段亲密关系有多大信心”等。

求助技能也是全面性教育着重培养的重要生活技能。本研究使用自编量表来考察儿童的求助技能,共4题,如“当目睹有人暴力伤害身边的同学时,是否会及时报告老师”,儿童进行1~5分的评分,分数越高,求助意识越强。此外,还询问儿童是否了解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和未成年人保护救助中心。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安全使用也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问卷给出3个有关网络安全的表述,如“家长应该限制我使用手机、平板或电脑的时间”“上网认识什么样的朋友是我的自由”等,儿童进行1~5分的评分,分数越高,同意程度就越高。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儿童家庭性教育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报告未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占比57.30%,男孩(33.07%,AR=7.2)显著高于女孩(24.23%,AR=-7.2);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占比32.47%,男孩(14.43%,AR=-8.6)显著低于女孩(18.04%,AR=8.6);不知道什么是性教育的儿童占比10.22%,其中男孩占比5.76%,女孩占比4.46%,不存在显著差异(AR=±1.5)。

在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中,其所学到的性教育内容大多为身体隐私部位(71.01%)、青春期发育(67.63%)和自我保护技能(66.44%),主要属于“青春期教育”和“防性侵教育”的范畴,如图1所示。

(二)农村儿童性知识水平现状

询问10~18岁农村儿童是否知道男孩和女孩的身体隐私部位分别是哪里。知道男孩身体隐私部位的儿童占比82.43%,知道女孩身体隐私部位的儿童占比80.74%。回答“知道”的儿童需要在所给的选项(胸部、阴部和臀部)中分别选出男孩和女孩的身体隐私部位。对男孩身体隐私部位全部回答正确的儿童占比63.60%,对女孩身体隐私部位全部回答正确的儿童占比76.62%。从性别差异上看,女孩对男孩身体隐私部位全部回答正确的比例显著高于男孩(t=-3.16**,p<0.01),其他正误则无显著差异。儿童对身体隐私部位的回答正确率在是否获得过家庭性教育上存在显著差异(t=-2.36*,p<0.05),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回答正确身体隐私的概率更高,无论是男孩的身体隐私部位(t=-2.81**,p<0.01),还是女孩的身体隐私部位(t=-2.82**,p<0.01),该差异均显著。

询问儿童是否知道自己的出生方式,有62.68%的儿童选择“知道”,其中78.78%的儿童称自己的出生方式为自然分娩,21.22%的儿童称自己的出生方式为剖宫产。儿童对自己的出生方式是否了解在是否获得过家庭性教育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更加了解自己的出生方式。

(三)农村儿童与性相关的态度现状

1.性别平等意识

通过调查儿童是否存在性别刻板印象,了解儿童的性别平等意识,如“男孩可以多读点书,但女孩不需要”“女孩应该温柔”“男孩应该坚强”“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男人能力天生比女人强”“夫妻应该均等分摊家务”“有些工作不适合男孩做,例如护士”“男孩与女孩都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等。儿童的性别平等意识均值为3.51分,整体较为平等。女孩的性别平等意识显著高于男孩(t=-16.004***,p<0.001)。儿童的性别平等意识在是否获得过家庭性教育上(t=-2.903**,p<0.01)差异显著。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具有更加平等的性别意识。

2.婚姻观

在婚姻观的调查中,问及儿童对婚姻的一些看法,包括“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结婚”“结不结婚由我自己说了算”“一般来说,结婚比没结婚更幸福”“想要小孩的人就应该结婚”“婚姻出了问题如果解决不了,离婚是最好的选择”等与婚姻有关的态度。农村儿童在该量表上的总得分均值为2.89分,略低于3分的临界水平,即没有明显的保守与自由之分,较为中立。与男孩相比,女孩的婚姻观显著更为保守(t=10.90***,p<0.001)。儿童的婚姻观在是否获得过家庭性教育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t=1.253,p>0.05)。

(四)农村儿童与性相关的生活技能现状

1.农村儿童人际关系处理情况

询问儿童在家中与哪些家庭成员的关系较好。选择妈妈的儿童最多(77.54%),其次为爸爸(52.58%)、兄弟姐妹(33.86%)、奶奶(29.28%)、爷爷(14.64%)、姥姥(3.01%)和姥爷(1.41%)。从总体比例上看,在具有夫妻关系的家庭成员中,儿童通常与女性亲属更加亲近,即妈妈、奶奶和姥姥。从性别角度分析,不同性别的儿童选择的家庭成员存在差异。与爸爸关系较好的男孩占比(28.89%,AR=2.5)显著高于女孩(23.68%,AR=-2.5),与爷爷关系较好的男孩占比(9.12%,AR=5.3)显著高于女孩(5.52%,AR=-5.3),与姥姥关系较好的女孩占比(1.89%,AR=4.0)显著高于男孩(1.12%,AR=-4.0)。儿童对其余家庭成员的选择在不同性别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询问儿童在学校和村里有多少个要好的朋友。选择“有两三个”(41.19%)和“有很多”(40.54%)的儿童最多,总体而言,儿童的朋友交往情况较好。询问在校儿童(N=4656)与学校教师的关系情况,有54.83%的儿童认为自己与学校老师的关系比较好,另有27.99%的学生选择“非常好”,认为师生关系较差的儿童占比很少(见表1)。与未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相比,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有更多要好的朋友(t=-2.78**,p<0.01),与学校老师的关系也显著更好(t=11.18***,p<0.001),如表1所示。

对11岁以上儿童的恋爱关系调查情况显示,目前有10.62%的儿童报告自己正在喜欢某位同学或朋友,其中男孩占比57.24%,女孩占比42.76%;11~12岁、13~15岁和16~18岁儿童分别占比20.35%、47.24%和32.41%。正在喜欢某位同学或朋友的儿童中,有37.11%曾经向对方表达过自己的喜欢,其中79.63%的儿童表示对方接受了自己的喜欢。

在11岁以上的儿童中,58.73%的儿童表示自己一直都没有喜欢的同学或朋友,7.87%的儿童报告在自己初一时第一次喜欢了他人,也有7.43%的儿童报告自己在小学三年级及以前就喜欢过他人。其他占比较多的年级分别为小学六年级(5.93%)、小学五年级(4.83%)和初中二年级(4.61%)。

问及儿童对于自己被其他同学/朋友喜欢以及获得一段亲密关系有多大信心,58.92%的儿童认为自己的信心一般,其次为比较有信心(15.85%)和比较没有信心(13.11%),认为非常没有信心和非常有信心的儿童分别占比7.40%和4.72%。

2.求助技能

本调查对儿童求助意识主要从“如果看见同学被其他同学欺负,我应该告诉老师”“如果看见老师体罚同学,我应该告诉家长”“如果有人触碰了我身体的隐私部位,我应该告诉家长”等方面进行考察。儿童的求助意识均值为3.97分,总体较高。儿童的求助意识在是否获得过家庭性教育上(t=-4.98***,p<0.001)差异显著。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求助意识更强,更倾向于在目睹暴力伤害事件时及时寻求可信赖的成年人帮助。

此外,询问儿童是否了解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和未成年人保护救助中心,结果显示,知道未成年人保护热线的儿童占比28.57%,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救助中心的儿童占比27.96%。儿童是否了解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在是否获得过家庭性教育(Welch F=116.23***,p<0.001)上差异显著;儿童是否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救助中心在是否获得过家庭性教育(Welch F=135.32***,p<0.001)上也有显著差异。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在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救助热线和保护中心的了解方面显著高于未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

3.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安全使用

全面性教育非常关注儿童的媒介素养和网络安全,帮助儿童学会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安全使用。在本调查中,询问了儿童关于网络使用的问题。针对问题“上网认识什么样的朋友是我的自由”(M±SD=3.38±1.22),有23.32%的儿童选择“非常不同意”,23.21%的儿童选择“比较不同意”,而选择“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儿童分别占比18.36%和6.97%,28.14%的儿童选择“谈不上同意不同意”。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本题的均分显著高于未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t=-45.39***,p<0.001),即他们更倾向于不认同“上网认识什么样的朋友是我的自由”。

针对“家长应该限制我使用手机、平板或电脑的时间”这一陈述(M±SD=2.57±1.22),31.62%的儿童选择“比较同意”,选择“非常同意”的儿童占比21.17%,分别有13.11%和9.15%的儿童选择“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24.95%的儿童选择“谈不上同意不同意”。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本题的均分显著高于未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t=-45.39***,p<0.001),即他们更倾向于认同家长管理自己的媒介使用时间。

针对“未经同意,家长不应该看我手机和电脑里面的信息”(M±SD=2.29±1.24),34.34%的儿童选择“比较同意”,31.27%的儿童选择“非常同意”,选择“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儿童各占比8.59%和8.77%,17.03%的儿童选择“谈不上同意不同意”。该题的选择在是否获得过家庭性教育上差异不显著(t=-1.01,p>0.05)。

(五)儿童获得家庭性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探究哪些因素能够预测儿童获得家庭性教育的可能性,本研究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首先将其与儿童年龄、性别、是否为流动儿童、留守情况、主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学历等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

基于相关分析结果,以儿童是否获得家庭性教育作为结果变量,纳入儿童年龄、性别、是否为流动儿童、主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学历等相关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儿童的年龄越大,获得家庭性教育的可能性越高,具有统计学意义(OR=1.03,95%CI=1.01-1.06,p<0.05);相对于男孩,女孩获得家庭性教育的可能性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1.70,95%CI=1.50-1.92,p<0.001);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获得家庭性教育的可能性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1.81,95%CI=1.31-2.50,p<0.001);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双留守儿童获得家庭性教育的可能性显著降低(OR=0.72,95%CI=0.61-0.84,p<0.001);主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会增加儿童获得家庭性教育的可能性(OR=1.12,95%CI=1.01-1.25,p<0.05);父亲(OR=1.10,95%CI=1.03-1.17,p<0.01)和母亲学历(OR=1.07,95%CI=1.01-1.14,p<0.05)水平高,均会增加儿童获得家庭性教育的可能性,如表3所示。


四、对促进农村儿童家庭性教育发展的启示

本调查研究显示,家庭性教育在儿童性知识、态度和技能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在更大范围上印证了丁莉早年的调查结论。[34]但可能由于受到家庭性教育内容的局限、父母及监护人性教育技能水平的不足等制约,目前农村儿童的性知识水平尚有待提升;与性有关的态度,如性别平等观念和婚姻自由意识仍有待加强;在自我保护和求助技能方面仍缺乏了解和训练。基于本调查研究内容的分析结果,为促进农村儿童家庭性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供参考。

(一)家庭性教育要基于性别平等

本调查显示,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儿童占比约3成,且男孩获得家庭性教育的占比显著低于女孩,该数据在农村家庭的研究范围内印证了肖巧玲等早年在县级城镇得出的“比起男孩,父母认为女孩更需要接受性教育”的研究结论[35],父母忽略对男孩的性教育,有可能是因其认为在性的层面,女孩相对处于弱势,更容易遭受侵害,如遭受性侵害。但长期以来的性侵害案例均显示,男孩和女孩都有可能遭受性侵害。父母需要意识到,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只是预防性侵害的教育内容之一,而且自我保护只是孩子面对性侵害危险时的最后一道,也是最脆弱的一道防线,如果只对女孩进行相关教育,是基于性别不平等所产生的误区,它不但会加大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偏见和歧视,将性侵害的责任推向女性,更忽略了性侵害案件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性侵害者的出现。在预防性侵害教育方面,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树立性别平等意识,不成为侵害者,并学会自我保护。再如前文所述,性教育并不只是防性侵害教育,其教学内容涉及个体性发展的方方面面,教育内容除了防性侵害外,还包括身体发育、社会性别、性与生殖健康等知识,包容、尊重、平等、民主、自由等价值观的建立,人际关系、沟通协商等技能在内的丰富内容,而这些内容亦与男孩的性健康、福祉与尊严有关,这些相关知识、态度和技能同样会伴随其一生的成长。父母要树立性教育不分性别的正确观念,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为其提供科学的家庭性教育。[36]良好的家庭性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显示,父母与孩子之间性话题的有效沟通,有助于孩子性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37],形成正确的性认知、性观念[38],以及在青少年时期做出正确的性决策[39]。简而言之,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需要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将性教育与“色情”严格区分开来[40],承担起家庭性教育的责任,为孩子提供全面性教育。

(二)家庭性教育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本研究调查了农村儿童关于身体隐私部位的知识水平情况,结果显示,有近40%的儿童对男孩身体隐私部位存在错误的认识,约25%的儿童对女孩身体隐私部位存在错误的认识。在家庭性教育中,父母应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和异性的身体隐私部位,因为这有助于孩子建立对身体隐私部位的保护意识,以及对与身体隐私部位相关的触摸、裸露等方面的规范意识。同时,关于身体以及身体隐私部位相关内容的学习,还有助于孩子建立对身体发育变化和性别差异以及自己与他人身体差异方面的积极态度。

本研究询问儿童是否知道自己的出生方式,结果显示,有近40%的儿童不知道自己的出生方式。幼儿在3岁左右会对“我从哪里来?”产生好奇,这是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在性发展层面的具体表现之一。[41]家庭性教育应为处于幼儿期的孩子提供符合其年龄的生殖和生育相关的教学内容:如在知识维度,要以适合幼儿理解的方式为其讲解人的受孕过程、怀孕过程、出生方式等内容;在态度维度,要告诉幼儿,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得到父母的关爱,都是平等的;在价值观方面,要引导幼儿理解,在怀孕的过程中,除了母亲要经历10个月的艰辛,父亲及其他家庭成员对母亲的帮助和关爱也不可或缺,让幼儿感受到和谐的家庭氛围,明白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关爱并且肩负起各自的责任;在技能维度,要告诉幼儿,在分娩过程中母亲可能会经历自然分娩或者剖宫产,宝宝的出生十分不易,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恩、热爱并珍爱自己的生命。

本研究调查显示,在儿童所获得的家庭性教育中,针对身体隐私部位的教育效果不佳,且家庭性教育的内容大多为青春期教育和防性侵教育,生命诞生教育的内容有所欠缺,性教育全面性不足。但事实上,性发展从生命诞生起就伴随人的一生,并不只是青春期的儿童才需要性教育。例如,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包括感知觉、情绪情感表达等,这些都属于性教育的范畴;幼儿阶段的孩子开始接触更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对自我性别、性别平等进行认识等,这些都是性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家庭性教育要关注孩子与性有关的价值观培养

1.消除家庭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本调查显示,除了在“男孩和女孩都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上男孩与女孩的观念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性别平等观念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如在“男人能力天生比女人强”“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夫妻应该均等分摊家务”“男孩可以多读点书,但女孩不需要”等问题上,女孩的性别平等意识均显著高于男孩。这可能是基于女孩从对自身的认识和发展需求以及权利的意识,不认同基于性别的观念偏见和歧视。而男孩在这些题目中所反馈出的性别平等意识不强,有可能是因为这些题目的题干均反映了当今男女不平等的现状,且看起来似乎对男性的地位更“有利”,男孩可能会因此而更认可从祖辈、父辈传递下来的相关价值观。在“女孩应该温柔”和“男孩应该坚强”两道涉及性别特质的问题上,儿童的得分均低于平均分,说明儿童在这两道题上的观念略显刻板。儿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与男女性别有关的刻板印象。[42]在家庭中,父母要留意自己是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性别角色观念,给孩子提供科学的性别教育。

2.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婚姻观

在全面性教育人际关系核心概念中,家庭、爱及恋爱关系、包容及尊重、长期承诺及子女养育均是重要的学习主题,而这些内容与婚姻息息相通。在本研究中,通过选取被调查儿童对婚姻的态度,了解儿童的婚姻观。调查显示,在“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结婚”“一般来说,结婚比没结婚更幸福”“想要小孩的人就应该结婚”3道题上,男孩和女孩的观念存在显著差异,女孩的婚姻自由观念显著低于男孩。除了“婚姻出了问题如果解决不了,离婚是最好的选择”一题外,儿童在其他题目上的平均得分均低于3分,说明儿童在这些题目上的观念偏向保守,而这些保守态度有可能建立在儿童对性别平等以及妇女权益、婚姻自由意识不足的基础上。在家庭性教育中,与婚姻相关内容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积极的婚姻观、生育观是建立在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尊重和平等的价值观基础上的,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如何选择以及该选择如何影响自身和他人的福祉,并引导孩子通过行动维护自身的权益。

(四)家庭性教育要重视孩子的生活技能培养

在求助技能方面,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儿童的求助意识较强,但知道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和未成年人保护救助中心的儿童却不到3成。同时调查亦显示,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孩子在自我求助意识和求助技能方面显著高于未获得过家庭性教育的孩子。这可能是因为在家庭性教育中,父母正确的性教育理念、科学的性教育活动、和谐的家庭教养氛围(如安全氛围、平等氛围)既能带给孩子科学的知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会给予孩子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勇气。

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安全使用方面,超过半数的儿童对网络中的隐患和危险没有给予重视,认为“在网上认识什么样的朋友是我的自由”。4成的儿童认为父母不应该限制自己使用手机、平板或电脑的时间,近7成的儿童认为父母不应该查看自己这些电子设备中的信息。在孩子手机、平板或电脑的使用问题上,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但亦需要教育孩子“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其健康地使用网络,如分配好使用这些电子设备的时间,学会分辨交友信息、网络资讯、网络活动(如游戏、购物等)的安全性,包括保护个人隐私安全、远离不良信息、杜绝网络欺凌等[43],即帮助儿童提升网络素养。

(五)为农村家庭性教育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

本调查显示,父母的学历水平高和主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会增加儿童获得家庭性教育的可能性。低学历、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性教育问题需要得到关注。一些社会经济地位低、学历低的父母可能无暇顾及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但这并不代表无计可施,政府及有关部门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辅助,为这些家庭提供多元化的家庭性教育支持资源。例如,发挥幼儿园、学校在性教育科普、资源链接方面的作用,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家庭性教育知识讲座、家庭性教育培训等[44][45],亦可通过合适的网络平台为家长提供通俗易懂、科学适宜的性教育资源[46]。同时,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双留守儿童获得家庭性教育的可能性显著降低。[47]双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均离家工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和性教育,不仅需要父母加强性教育责任意识,幼儿园、学校也要注意关注这部分孩子的状态,及时给予应有的教育、支持和保护[48],社会亦应为农村儿童性教育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如加强性教育的科普、改善社会对“性”的陈旧观念[49],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优势等。与此同时,司法部门应积极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加强对农村社会的综合治理等。[50]

 

【参考文献】

[1] 秦治琳.近三十年来农村儿童性教育研究热点及趋势展望——基于1991~2021年的文献分析[J].早期教育,2022(12):6-10.

[2] 王甄楠,张容,杨建涵,等.四川省农村大班幼儿性相关知识和行为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0(11):1654-1656.

[3] 姜学文,云青萍,纪颖,等.农村地区小学生青春期知识知晓水平及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19(3):347-349.

[4] 热孜万古丽·阿西木.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9:13-15.

[5] 郭怡新,林芸竹.浅谈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性健康教育[J].心理月刊,2020(17):222-224.

[6] 何海艳,吴学华,林琳,等.秦巴山区高年级小学生性骚扰/性侵犯认知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8(23):4315-4318.

[7] 刘芝伯,叶运莉,廖茂旭,等.泸州市农村家庭防性侵幼儿教育开展现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2(10):1516-1519.

[8] 徐航.阅读疗法介入农村儿童性教育研究[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16-24.

[9] 何红燕.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女童性安全教育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6:20-25.

[10] 黄庆祥.四川农村留守女童性侵害防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8:29-32.

[11] 陈静,田燕,柯康,等.武汉市黄陂区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现状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125-127.

[12] 曹晋,薛跃规.广西偏远地区留守儿童预防性侵犯能力现况[J].中国性科学,2017(6):155-159.

[13] 高智慧.农村留守儿童性安全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兰州大学,2018:19-20.

[14] 刘人锋,彭婧.农村留守儿童性安全与性教育研究——基于湖南省宁乡市部分农村中小学的调查[J].教育观察,2019(8):54-56+60.

[15] 鲁诗雅,范颂,王甄楠,等.农村地区家长对幼儿性教育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性科学,2022(1):146-149.

[16] 黄娜,骆仕俐,鲁诗雅,等.农村家长对幼儿性教育知识需求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0(9):1322-1324+1330.

[17] 常豫红,游光富,蒋德勇,等.四川农村幼儿园家长幼儿性教育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0(17):3133-3136.

[18] 潘婷婷.农村幼儿家庭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9(7):84-86.

[19] 许可.我国农村幼儿性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10):46-49.

[20] 张茜,周静,代雪梅,等.四川省农村地区幼儿家庭性教育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20(4):452-458.

[21] 陈洁梅.云南留守女童性安全教育社会工作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21):280-282,284.

[22] 张凯薇,林媛,黄雯雯,等.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性权利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莆田地区为例[J].法制博览,2021(23):14-17.

[23] 姜维娜.农村地区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6-7.

[24] 李月.赋权:农村儿童性教育的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22:10-27.

[25] 冉启阳.凉山彝族地区女童性教育的困境与出路[D].四川师范大学,2020:15-17.

[26] 余颖,张容,李卉,等.四川省农村地区家长幼儿性相关问题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1(10):1487-1490.

[27] 申屠群飞.局限与突破:H村女童性安全教育实务探究[D].南京大学,2019:25-27.

[28] 肖蕾,陈巧玲,段桂敏.四川省农村小学儿童性侵害防范意识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8(9):138-143.

[29] 滕筱蕾,李萍,金奕薇,等.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金华市小学教师的视角[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5):319-321.

[30] 许便红.文化扶贫理论下实现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权的现实困顿及其破解之道[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9):30-32.

[31] 程子珍,夏文仪,张利红,等.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以粤西北地区为例[J].南方论刊,2017(1):83-85.

[32] 姜维娜.农村地区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7-13.

[33]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等.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J].教育研究,2010(3):37-45.

[34] 丁莉.贵州兴义农村在校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及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7(2):261-263.

[35] 肖巧玲,颜淑莹.中学生家庭性教育情况调查分析——以福建省尤溪县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2):119-121.

[36] 李佳洋,刘文利.开展家庭性教育的困境分析及教育建议[J].中华家教,2023(4):14-21.

[37] 谢琴红,杨映萍,欧薇,等.黔北地区留守初中生亲子沟通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6):898-900.

[38] 左霞云,涂晓雯.亲子性问题沟通对青少年性行为和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56-58.

[39] DIIORIO C,PLUHAR E,BELCHER L.Parent child communication about sexuality[J].Journal ofHIV/AIDS prevention &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 children,2003(3-4):7-32.

[40] 覃丹丹.性侵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社会防控措施——以湖北省为例[J].法制博览,2018(14):160-161.

[41] GREENE S M,MCGEE H. The nature of children’s difficulties with concepts concerning the origin of babies[J].The ir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1(1):33-48.

[42] 高迎浩,程永佳.幼儿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及成因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2(2):52-54,58.

[43] 佟丽华.儿童网络安全风险、网络保护的国际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1):129-135.

[44] 赵丹.留守儿童性教育模式探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6):13-16.

[45] 廖茂旭,鲁露,周忠贤,等.泸州市农村家庭幼儿性教育资源获取途径与需求分析[J].中国性科学,2023(8):152-156.

[46] 闫润,李卉,刘娅,等.农村地区家长幼儿性教育知识态度行为一致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23(7):1017-1020+1025.

[47] 孟琴.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基于禄劝县某校留守高中生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14-34.

[48] 蒋平.农村留守女童性安全与性教育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12(8):32-36.

[49] 张凯薇,林媛,黄雯雯,等.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性权利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莆田地区为例[J].法制博览,2021(23):14-17.

[50] 杨文慧,刘佳林,涂岩.留守儿童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9):30-32.


(责任编辑:李育倩)

 

*本文系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童伴妈妈”项目(ZFXJK202244)、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阶段性教育指导纲要研发”项目(2020SKZZ01)、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生健康知识、行为及态度测评工具研究”项目(2019-01-113-BZK01)阶段性研究成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