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国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新闻资讯
儿童文学和科普读物创作出版对谈丨“童阅中国”活动精彩回顾(四)
发布日期:2023-08-22 浏览次数: 字体:[ ]

本篇内容来自“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获得者,《大国小兵》作者曾有情,作家、剧作家,《会说话的古文》作者张之路,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副馆长周伟,图画书作家、《皮箱里的森林》作者李健,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妍在发布会上的对谈。

主持人:刚才大家已经听完一场,谈到创作的时候,每个人都讲得特别走心,说完也都有掌声,咱们这个环节也争取有这样的表现。 第一个问题是李健老师,您的《皮箱里的森林》是以图画书的形式展示的,同时还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童话作品,当年您创作它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李健: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皮箱里的森林》这本书的故事其实很早以前我就写好了,从我的角度来说与其说是我写的,不如说是在机缘巧合下,故事莫名其妙地钻到我头脑里面的。当时我还是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有一次搬到了一所新房子,收拾停当以后,我躺到床上准备看一会书早点入睡。就在这个时候楼上突然传来惊雷一般的敲楼板的声音,我以为楼上在敲核桃,准备忍耐一下,但是一声接着一声,这个时候无名之火从我内心开始燃烧起来。最终我决定去楼上提醒一下邻居,当我敲开门准备发作的时候,我发现里面住的是一位腿部有残疾的老婆婆,她需要借助沉重的拐杖移动自己的身体,每移动一下拐杖就敲击一下楼板发出“咚咚咚”声音。看到这一切我的无名之火瞬间烟消云散了。回到家之后,书是看不成了,早睡也难以达成,我就躺到床上胡思乱想。这个时候《皮箱里的森林》就钻到我的头脑里面,我拿起笔开始记录这个故事。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叫阿吉的小朋友遇到了和我同样的问题,他最终也决定到楼上提醒一下邻居,结果开门的是一只胖胖的黑熊,黑熊邀请阿吉小朋友到家里做客,慢慢的黑熊的家就变成了一座魔法森林。这个故事挺有意思,我一边记录一边沉浸在故事当中,楼上传来的噪声听起来也没有那么刺耳了。当时我就想也许童话故事真的能安抚现实世界里无可奈何的心灵。后来编辑看到这个故事希望我配上图片出版,我一开始有些犹豫,后来我一想《皮箱里的森林》是我在无法改变现实,必须坚强地面对生活中不如意的情况下钻到我头脑里的,我就想到现在的小朋友,虽然他们衣食无忧,但是可能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不得不说《皮箱里的森林》这个故事让我度过了曾经那几天难熬的时日。我想现在的小朋友也许烦恼很多,哪怕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可能都有小小的烦恼困扰他小小的心灵。最终我为这个故事配图出版,我觉得这个故事不应该只属于我,应该让更多的小朋友读到、看到,没准儿哪个不开心的小朋友看到后能忘记他的烦恼开心起来,谢谢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李健老师,您的书写得好,听您讲话本身也很有故事性。您讲的时候我想到桑达克的《野兽国》,讲的也是孩子如何舒缓内在的负面情绪。您是一个有心人,记录了瞬间情感,把它变成一个原创的故事,很巧妙,非常好。就像您说的,一本书价值可能真的是在标点符号中间,或者是一句话中间,某一个孩子因为这本书改变了一点点负面情绪,我觉得创作的价值真的得以体现了。下面问一下曾有情老师,您是军人出身,还在西藏待过,您觉得军旅儿童文学的作者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哪些方面。 

曾有情:谢谢主持人。我的经历比较特殊,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从重庆到西藏成为了边防战士,在我30年的军旅生涯中,最重要、最初的10年军旅生活是在西藏度过的。我与外军面对面站岗,我们巡逻过界碑,守护过国际线,见证过战友牺牲,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西藏官兵牺牲奉献和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我作为军人出身的作家,尤其在西藏边防工作过,我认为我有特殊的经历,有责任、有使命,为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介绍真实的西藏官兵的生活与工作,介绍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这主要是基于我的两点考虑。第一是我认为在缺氧的雪域高原最不缺成长的养分,每一个到了西藏边防的官兵都要经受地域的严酷、气候的恶劣、使命的沉重、责任的重大的重重考验,这些考验都会凝聚军心,都会磨砺他们的意志,净化他们的心灵,在中国含氧量最低的地方,我们的战士,我们的官兵思想是最崇高的,他们的精神是最崇高的。第二,我认为在中国领土的最边缘,我们的官兵们,不应该成为边缘人,不应该被边缘化,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对西藏了解甚少,对西藏官兵了解的也非常少。我觉得我有责任用作品向广大青少年读者介绍我们真实的西藏官兵,让这些被边缘化的可爱的西藏官兵们成为青少年读者心中的英雄,成为他们最敬仰的人。 

主持人:谢谢曾老师,您做的工作特别好,向您致敬。我们现在这样自由的畅谈,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在中国儿童中心玩耍,原因是有人在守护。我特别同意您的一句话,所有边防线上的守护者都是英雄,但是不应该只是承担英雄这个名称,应该让下一代了解,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这样的英雄才是楷模。
下面问一下张之路老师,张老师这两年创作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作品,上一部是《被委屈的汉字》,今天获奖的是《会说话的古文》,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开始创作这些有趣的文学知识读物呢? 

张之路:创作原因用书面语言说是“存疑”俩字,用普通人的话来说就是“为什么”。我记得上高中的时候看到有些古文,或者是文言文里面谈到的典故,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当时脑子里面就想为什么?为什么说臭皮匠,不说臭裁缝、臭瓦匠?后来查书,人家说原来这个皮匠是“裨将”的读音。后来跟朋友聊天,发现原来大家都有这样一个误会,我跟朋友说了谜底,大家说原来如此!这样的情况多了,积累就越来越多。安少社的编辑说应该把这个写成本书,《被委屈的汉字》就是这么出来的。后来出版后这本书还比较受欢迎,我又写了《会说话的古文》。客观来说《会说话的古文》比《被委屈的汉字》稍微深了一点。 

主持人:谢谢,下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周馆长,这次入选的是《这就是中国铁路》,介绍了中国铁路发展史,介绍了中国速度,周馆长可以给我们讲一下铁路博物馆的三个分馆都是什么,您是以什么心态创作的这本书的? 

周伟:中国铁道博物馆是一馆三地,我们场馆前面那里,叫中国铁道正阳门展馆,介绍中国铁路历史的地方。还有在东郊,中国电影博物馆边上,那个是东郊展馆,主要介绍车,我也希望有时间家长带孩子到东郊展馆看看车,到正阳门展馆看看历史。还有一个展馆在八达岭,叫詹天佑纪念馆。
出这个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中国铁道博物馆出专业的书比较多,基本没有出过孩子的书,也是一个契机吧,当时阳光秀美想出一本铁路的书,我想作为一个铁路专业的机构是可以出一本给孩子看的书。出这个书难度比较大的在什么地方呢?中国铁道发展太大,选题不好选,到底怎么选题,怎么出这个书,书怎么选题。后来我们团队琢磨半天,就以中国历史为脉络进行书写,因为中国这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实是很曲折复杂的过程,可以选出很多历史节点,就跟一棵树似的,选这棵树干,然后再发散枝叶,于是我们就选择了中国铁路发展史未作为躯干,然后接着去发散。既然我们要出这个书,是我们的第一本童书,这个书一要对得起孩子,另外要对得起我们自己,我们作为专业的机构,要对得起这个权威的称号。第三还要对得起历史的推敲,这里面有很多历史的问题,在四年的时间里我们反复查大量资料,反复推敲历史问题。所以这本书是经得起历史推敲,经得起专业推敲,也真正对得起孩子。另外书里知识点特别多特别大,孩子跟家长读的过程中一是可以学习大量的知识,也可以拓展知识,让孩子对中国铁路有更深的了解。我也希望孩子们有时间可以到博物馆看看,了解历史,了解铁路知识,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二是这个书具有历史性、哲学性,还有非常深的科学性,其中重点介绍了高铁作为中国铁路的名片,是中国铁路的代表,我们用了大量的手笔介绍这部分,孩子们能学习中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主持人:谢谢周馆长,我非常喜欢您点题的几句,“对得起孩子”是所有童书创作者的一颗本心,不要忘了给谁创作。要对得起自己,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对于每一本书来说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童阅中国”的评委压力是最大的,选书的过程也是非常慎重的,这三年我们越走越好,出版社、作者愿意参与是真的给了好书机会,也让小朋友在这里看到了他们想看的好书。下面问问史妍总,这届入选的作品是《了不起的中国科技》,我发现童趣在科普方面确实很发力,科普作品也很多,为什么会在这块有这么大的谋篇布局呢? 

史妍:我记得第一届“童阅中国”发布会您问我一个问题,对中国少儿出版未来的期许,我当时提到,其实做少儿出版不仅要做向回看的东西,也要更多做一些向前看、向上看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出了像《了不起的中国科技》科普类的读物。从出版和阅读的传统上来说,不管是供给侧还是需求端,相对是比较偏重人文内容的,科普阅读、科普教育,这无论是在出版还是阅读端、新时代科技强国背景下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是不太匹配的。三年前我们觉得科普教育、科普阅读特别特别的重要,希望在这方面发力,因此这几年我们做了一些科普项目。而且我们这两年也非常欣喜地发现了一些变化,其实在少儿的出版领域,少儿科普已经成为所有板块里门类最大、增速最快、成长性最好,并且参与活跃力量最多的板块,我们非常欣慰,科普出版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且在阅读方向上,刚才几位老师都有提到,在国家政策上,今年3月份8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上面特别提到科学阅读的重要性,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主题阅读活动。我们觉得全社会都在关注,并且托举科普阅读,这块特别重要。科学阅读和科普阅读对孩子来说不仅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而且可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家精神,让更多的孩子都来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才有更多的创新力量参与。    

主持人:其实给小朋友做科普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把复杂的东西写简单了,这只是第一步,是最基础的。把简单的东西以让孩子接受的方式写出来,恐怕才是最难的。一本好的科普书能让孩子眼里放光,就像看到好吃的一样,这样的书可能扣中了孩子们的脉门。这也给原创作者和编辑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再拓展到图画书的角度,对绘画提出更高的要求,用什么样的方式把文字完美的展示出来,并且能给它增色。我们特别期待在这样一个时代,孩子们太需要优秀的科普读物时代,我们的原创科普作者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优质的作品。当然我们“童阅中国”也有责任,要发现更多的、好的科普书籍,来推荐给孩子们。下面有一个很短的话题,大家简单交流一下。从上一个对谈到这个对谈,我们能看到分享这些内容的时候常听到两个字“热爱”,曾老师铿锵有力,李健老师回味往事依然很有味道,史妍总在谈到科普的时候充满希望,张老师更不用说了,充满了智慧和睿智,周馆长更是充满行业自信,要对得起良心给孩子做一本书,四年磨一剑。除了这些热爱,作为出版,作为内容的出品方,除了这些角度之外,您认为我们给孩子们做儿童出版,还需要什么样特别的品质? 

曾有情:这个问题非常好,首先是做孩子要喜欢的童书,这就是最高的品质要求,而且这种要求不仅是对出版人、作家和童书评论者,还包括“童阅中国”,要从中选出好书。作为一个军旅儿童文学作家,我认为军旅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方面,是培根铸魂的重要内容,我今后要多写好书,引领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希望孩子多读好书,开启智慧人生。 

张之路:你提的问题我想到两点。第一,一个好的童书要言之有物,有一个词我比较欣赏,现在有些书被说成知识空载,一辆汽车开过来什么也没装,到另外一个地方,什么也卸不下来。知识并不指一般的科学知识、文学知识,指的是什么呢?包括世界观、情感等等,总要在这本书里给孩子一些言之无物的东西。还有一个,刚才曾有情说得非常好,孩子阅读一个最大的动力就是兴趣,如果孩子喜欢,他在阅读的时候,除了看了他还能深入内心,如果有些书你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孩子表面上看了但深入不了内心,那就麻烦了,我就说这些。 

周伟:我觉得刚才两位都说的非常好,第一是用心用情,把出的书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个重要的。第二是用心了解孩子想要什么、想知道什么、想懂得什么,我们在出书的过程中围绕这几个点做工作,就更好一些。 

李健: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除了热情,还要始终保持创新精神,努力寻找新的角度、新的素材,讲好童话故事。     

史妍:我觉得除了热爱,不管是创作者还是出版者,都要保持不断学习的动力。因为我们的时代变化太快了,不管是前端的、内容的,还是上端渠道的、市场的,很多时候面对新的变化,唯有学习才有应对未来的底气,很多时候应对变化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想学。尤其是对青年编辑来说,特别重要的是保持不断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做出更多的好书。 

主持人:时代确实发展很快,我自己现在也是家长了。不是创作者你以为,而是孩子以为,这是决定一切的核心。我们满足了这个需求,才可能把一本书创作出来,让它立得住,能推得出去,这是非常重要的。再次感谢台上五位嘉宾带给我们这么精彩的分享,谢谢你们说实话、说走心的话。“童阅中国”论坛尽管时间短暂,但是有实实在在的分享,不管是林丹老师主持的那一场,还是贺超同学主持的这一场我们都做到了,谢谢几位嘉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