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教研】自然课程|看见儿童 共享自然 ——北京市西城区“游戏教研组”基于循证研究的环境资源利用与生成课程审议 |
发布日期:2023-07-05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背景资料: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与自然密不可分。 自2019年以来,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园在中心领导的关怀下,在市区教委、区教育研修学院的专业指导下,以“共情润心 双格发展”理念为引领,老师们日常充分利用中心及社会资源,遵循幼儿自然成长规律,追随儿童,开展自然课程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 如今,在平等、自由、受尊重的园所文化的浸润下,孩子们自主游戏,快乐而友好,适宜幼儿发展的个人生态已初步形成;幼儿、家庭、幼儿园、社会之间有效联动;家园社共同建构起儿童双格(健康人格、体格)和谐发展的大生态环境。 循证教育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借鉴循证医学而来,循证教育要以学生发展和学习为中心收集数据和资料,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得出研究结论,进而为教育实践和决策提供有力的证据,数据来源是多元的。 5月24日,在北京市西城区研修学院学前部副主任、学前教育专家左晓静的带领下,来自27所幼儿园的游戏教研组老师兴致勃勃地走进儿童中心实验幼儿园,通过实践观摩、案例分享、分组讨论等方式,开展了“基于循证研究的环境资源开发与充分利用与生成课程审议”的教研活动。过程中,老师们结合自身工作,深入思考,沟通互动,共同学习。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中心实验幼儿园中一班的孙楠老师以视频展示了本班整体环境布置与环境创设的设计思路。 据孙老师介绍,在小班时孩子们通过马赛克方法的应用实现了游戏参与和深度学习。升入中班后,随着兴趣的迁移,孩子们将目光聚焦到中心院子里的花草树木上,花开花谢,在观察、欣赏、捡拾花瓣中,孩子们自发开启了对花的研究之旅。 在开放的自然环境中,孙老师利用环境材料提供隐性支持;根据幼儿表现出来的经验、态度、行为和想法,及时分析、评价和研讨,调整自身角色,探索如何支持陪伴幼儿,给予幼儿探索空间,让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等。孙老师还通过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与问题,进一步询问了解,关注幼儿自主、个性化发展需求。 当带领幼儿参与晾晒、制作干花活动时,老师引导孩子们对多种材料的创造性的使用,加深对花瓣晾晒过程中阳光、空气、水分等要素关系的认识。幼儿在自主建构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生活,丰富经验。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孙老师利用幼儿认识冲突,引发幼儿思考,从而促进幼儿建构新经验,获得新发展。 在集体讨论环节,老师们互动交流畅所欲言:“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是在观察春天的花,春天有很多种花盛开,但到了夏天花就落了,有的花变成了叶子、果实或者种子,这也给孩子提供了下一步可以进行探索的活动。”“中一班的哥哥姐姐已经习得一些知识技能,接下来,孩子们可以开展深度学习的活动,可以给小班的弟弟妹妹讲一讲,比如,不同植物的生长变化;可以对园区的小游客进行讲解;也可以给小班弟弟妹妹和游客拍照,送一些纪念品等,促进儿童五大领域经验的积累”。 据孙老师介绍,通过此前的自然探索游戏,幼儿知道了干花可以泡茶、艾草可以熏蚊子,幼儿有了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植物的经验,并且对户外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意愿,自主选择小组游戏。 带小乌龟去散步: 幼儿自主选择带小乌龟游戏的场地,并利用多种开放性的材料,为小乌龟搭家、做床,为小乌龟制作帽子、被子等。 好玩植物染: 幼儿在白背心上用笔设计图形,选择颜色适宜的自然物敲击,将其汁液拓印在设计好的图形里。 制作香囊: 幼儿根据订单需求,将搭配好的干花草装进香囊中,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做好的香囊进行标记,再义卖香囊。 留住夏天:幼儿自由捡拾自然物,利用超轻黏土制作画框,并将自然物按压到画框里,保存。 植物大调查:幼儿带着《观察记录表》,在中心大院子的树林里、草坪上,自主探究,用多种方式记录,探索发现植物的变化,用表征表达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发现。 过程中,孙老师及时观察指导,了解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适时以问题启发的方式引发幼儿发现问题,并鼓励幼儿想办法解决。 小组分享时,孙老师帮助幼儿梳理新经验。引导幼儿说出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帮助幼儿梳理游戏中的新经验,促进同伴之间的学习。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实验幼儿园围绕自然教育理论,充分利用园内外资源,开展课程创新,在开放、自由的环境里,幼儿们设计活动方案,自主游戏,自主搜集自然材料,与同伴展开探讨与合作,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环境育人,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奥秘。关爱他人,儿童友好。 自然课程实践观摩后,教研组的老师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分组,展开教研与讨论。老师们分别围绕“在今天的观摩过程中你观察和倾听到了什么?”“儿童中心的花等课程资源,结合孩子们的观察发现,如何融合儿童视角和教师视角进行开发和充分利用?”等问题,集思广益。在学共体里,共谋、共建、共享自然课程。 教研支持与思考 儿童中心实验幼儿园保教主任陈雪结合本学期的教研工作及对孙老师的支持做了简单介绍。陈老师表示,近两年来,中心实验幼儿园加快了园本自然课程的开发速度,老师们充分利用中心及校外资源,以儿童为本,以儿童视角下开展自然游戏课程的探索步伐更坚定。 在实践中,老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丰富和得心应手,“在给予幼儿自主空间与教师适宜的支持”之间如何平衡,是老师们在一直潜心探究的着力点之一。 “我们的自然之旅”活动的思考: 活动中,教师对幼儿整体分析,并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兴趣、经验及能力,再定位教师的支持策略,通过适宜的活动及材料支持、引导与启迪,激发幼儿深度学习;针对孙老师在活动中的困惑点:为什么幼儿对地图不感兴趣和幼儿主体性等问题开展研究;在“儿童摄影展”活动中思考:孩子眼中的春天是什么、幼儿关注的人事物有哪些等。幼儿园通过培训、小组研讨、集体教研、个别沟通等方式,与老师们研讨教育路径,使老师们真的看到了孩子们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看到了幼儿都充满好奇,都会找到自己的探索点,满含热情地去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的变化等,给老师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激发出老师们更多的工作热情。 陈老师分析了《中心的花》案例活动中的亮点及难点 案例亮点: 陈老师表示,活动中,孙老师和幼儿是“共情”“共谋”的关系,她会照顾到幼儿感受,尊重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给幼儿一个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马赛克的方法,给幼儿提供更多自主参与的机会。孙老师通过儿童摄影、幼儿园之旅、地图制作等方式,充分倾听、有效支持,从孩子的兴趣、需求出发,使幼儿在真游戏产生灵感,激发创造力;教师作为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与幼儿讨论游戏中需要材料,不断激发幼儿探究的积极性及自主性,使幼儿在自由、自主中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快乐,获得发展;教师能合理把握教育契机,有一定的课程意识。 面对的难点: 在如何平衡“幼儿真正的自主与教师支持之间的关系”,教师们仍存在一定困惑,仍然存在着不会支持、不敢支持、支持不适宜等的情况,希望左主任以及在座的老师今后多提宝贵建议! 总结发言 左晓静老师表示,儿童中心大院子里植物众多,地下藏的、树上飞的,地上长的等,有一个生态链,其中,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老师们如何去生态育人、环境育人,需要大家用智慧去持之以恒地探索。 左老师强调,课程是学科、儿童、生活、社会的有机整合,希望老师们转变课程资源观,使课程活动由静转动;由室内转户外与自然,实现领域融合、区域联动;希望老师们积极主动地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幼儿的生活、游戏和学习空间;在课程生成中,希望老师们依靠幼儿内部力量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教师应从关注幼儿兴趣和需要着力,去用心观察幼儿、接近幼儿、了解幼儿、理解幼儿,以幼儿最喜欢的方式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发现的过程就是师幼的学习过程,希望老师们转变科学领域观,观察发现幼儿科学的思维方式,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调动丰富课程资源,尊重幼儿,让幼儿的灵感、兴趣、创想进一步得到激发,从而建构新经验,丰富自己的经验体系,让孩子们获得学习与发展;积极引导幼儿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是我们课程的归根。 罗娟副园长对左晓静老师带队和姊妹园同事们的到来,进行真诚交流,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地感谢。罗老师表示,实验幼儿园将认真倾听、整理学前教育专家和姊妹园同事们的宝贵建议,并运用于实践,再调整、完善我们的自然活动,使自然课程真正服务于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让幼儿的童年更加美好。 做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儿童未来的筑梦人,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我们工作前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