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022年中国儿童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 |
发布日期:2023-06-28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中国儿童中心课题组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新时代儿童事业发展描绘了光明前景,为进一步做好儿童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2022年儿童发展和儿童事业取得新成就。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儿童福利工作扎实推进,家庭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儿童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丰富,儿童保护法治化日益深入。与此同时,儿童发展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儿童健康;儿童教育;儿童福利;家庭教育;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3)03-0005-13 作者简介:中国儿童中心课题组组长:苑立新,中国儿童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研究方向为校外教育、儿童发展。主要执笔人:王萍、朱晓宇、王建、宋逸、苑宁宁、邱天敏。课题组成员:朱晓宇,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部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儿童保护、儿童参与和校外教育;王萍,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社会政策;邱天敏,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王润洁,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儿童权利保护、儿童参与;肖凤秋,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校外教育与儿童发展;霍亮,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儿童社会工作;张欣蕾,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校外教育;魏一,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价与促进。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把发展儿童事业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进行谋划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做好儿童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2年5月31日,在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儿童中心发来贺信,并对广大儿童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做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儿童未来的筑梦人,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推动新时代儿童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本文参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对儿童发展领域的划分,全面总结2022年儿童事业发展的现状和成就,分析面临的挑战,以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儿童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为遵循,展望儿童事业发展的方向。 一、现状与成就 2022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相关部门积极出台促进儿童事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法规,解决儿童发展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儿童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一)健康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随着全社会对儿童健康的日益重视,2022年儿童健康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健康促进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儿童健康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高度重视近视防控工作。2022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将儿童青少年作为重点人群进行关注,强调提升近视防控和矫治水平。202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和改革试验区遴选工作的通知》,通过基地建设和改革试点,总结成功经验和模式,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不断推进深入。在儿童健康领域贯彻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1]。2022年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批准发布一批儿童相关领域的国家标准,覆盖校园防护、数字教材、儿童用品等方面,以标准呵护儿童健康成长[2]。此外,对于学校食品安全、预防溺水、学校疫情防控等均有相关政策出台,多方位保障,多部门联动,儿童健康领域政策体系愈加完善。 二是儿童健康促进工作积极开展。第一,疫情防控工作科学精准开展。2022年4月、8月和2023年3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相继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五版、第六版和第七版①,指导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不断被转化为传染病防控经验,健康治理政策进一步优化。第二,建设健康学校工作提上日程。2022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的通知》,计划经各地遴选推荐,教育部确认、公布一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名单,经两年建设验收合格后认定为全国健康学校。其中遴选申报与条件审核工作已在2022年完成。 三是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国务院关于儿童健康促进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5.0‰和7.1‰,较2012年下降51.5%和46.2%,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试行)》实施十年来,试点监测地区学生营养状况得到大幅改善。根据2021年监测数据,各年龄段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水平逐年升高,6~15岁学生生长迟缓率降至2.3%,贫血率降至12.0%;同时,试点监测地区学生的膳食种类摄入更加丰富,供餐模式更为合理,健康教育更加普及[4]。 (二)构建素质教育新格局,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年,儿童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各学段重要文件和政策密集出台,完善全面育人培养体系,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努力构建素质教育新格局。 一是完善“五育”并举的全面培养体系。第一,教育评价改革引领素质教育。2022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2月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11月印发《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与202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一起构成基础教育“三段一类”质量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改革新框架基本确立。第二,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第三,强化中小学思政课关键地位。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完善“大思政课”体系,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协同育人,发挥思政课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重要育人作用[5]。校外活动场所积极作为,发挥校外教育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的优势,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二是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见实效。第一,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成效明显。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大大压减,线下机构压减比例达到95.6%,线上机构压减比例达到87.1%;校外培训价格平均下降四成以上[6]。第二,持续出台校外培训治理政策。2022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二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要健全预防、发现工作机制,整治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7]。2022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推动非学科类培训为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上市公司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小学校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校外培训机构。 三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要求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基层党组织必须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强教必先强师。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加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202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的通知》,提出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名师名校长。 四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基础教育赋能。2022年初,教育部启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3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设立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10个板块,不到一年有2.7亿人次访问该平台,浏览次数超过130亿次[8]。7月,实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暑期教师研修”专题学习活动[9],开启基于数字平台的大规模教师研修。截至2022年8月31日,共有1300余万名教师进行注册学习,专题页面累计访问次数近13亿次[10]。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规范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与评价,打造一支能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需求的师资队伍。 (三)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儿童福利工作扎实推进 儿童福利是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程度。2022年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儿童福利工作,探索中国特色的儿童福利之路。 一是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进一步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共有15.9万名孤儿、35.1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被纳入国家基本生活保障范围[11]。2022年10月,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管理的意见》,落实国务院意见精神,明确享受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政策的残疾儿童,不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可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同时,将制定机构集中养育孤儿的护理补贴发放形式和使用办法的权限下放到省级民政部门及相关部门[12]。 二是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儿童福利机构布局不断优化,推进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养育儿童转移至地市级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孤儿养育模式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跨越”[13]。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儿童福利机构由2020年底的1217家优化为目前的916家,机构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11]。筑牢儿童福利机构疫情防控安全防线。民政部不断完善儿童福利机构疫情防控政策,并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内走读就学儿童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紧急通知》。 (四)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等一系列要求,为新时代家庭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14]。各部委相继出台政策,积极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国生育水平持续走低,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1.3以下[15],低生育率问题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尽可能减少人口快速下降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2022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通知》,减轻纳税人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体现了国家对家庭生育养育的支持。2022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统筹一体化进行考虑,帮助家庭解决在生育养育各个环节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建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牵头负责的国务院优化生育政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促法》),制定新一轮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规划。各相关部门积极落实《家促法》,全国妇联、教育部开展了首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创设全社会重视支持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2022年4月,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对“十四五”期间落实《家促法》的整体谋划,为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重点,根本目标是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16]。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 三是大力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涉及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在机构建设方面,构建了以41万个城乡社区家长学校为主渠道、4万多个网络新媒体平台为矩阵的服务阵地体系[17]。在队伍建设方面,人社部将家庭教育指导师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事业规范发展[18]。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部支持高校设置家庭教育相关专业。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下设置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学科或研究方向,培养家庭教育专门人才。 (五)儿童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丰富,积极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模式 随着“双减”政策实施,儿童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多,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益多元化,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使广大儿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是儿童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多。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儿童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儿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多。从2022年各类图书的码洋构成看,少儿类是码洋比重最大的类别,且码洋比重进一步上升[19]。文化产品和服务是进行儿童文化涵育的重要手段,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益文化活动,使儿童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20]。中国儿童中心和中国电影学会共同主办了2022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汇聚国内外优秀儿童电影作品,以影视教育为有效手段,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艺术滋养,引领儿童成长。 二是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儿童友好的程度,体现城市发展的水平。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这是首份全国性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明确了儿童友好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以及各类空间的适儿化改造等要求,为各地和有关部门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导[21]。各地根据发展情况,积极申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路径模式,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注重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个性化探索,同时,提炼总结共性成果,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深圳、长沙、杭州、温州等地都在积极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路径。 (六)加强儿童保护体系建设,儿童保护法治化日益深入 儿童保护工作法治化取得一系列新成就,为更好地开展儿童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 一是健全法治副校长制度。《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围绕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是什么”“干什么”“谁来管”“怎么聘”“如何干好”等问题,系统设计了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制度,要求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法治副校长[22]。 二是加强未成年人文身治理。2022年6月6日,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对加强未成年人文身治理提出系列工作举措,明确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填补政策空白,赢得社会普遍好评。 三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为了应对数字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再次公开征求意见,制定进程进一步加快。2022年5月,中央文明办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四是提供有力的司法保护。2022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会签下发《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实施办法》,切实解决实践中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和相关记录管理不当导致信息泄露,影响失足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等问题。2022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发布《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明确了司法机关在办理教职员工犯罪案件中适用从业禁止、禁止令规定的具体规则。 二、问题与挑战 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儿童事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点关注和应对。 (一)儿童身心健康突出问题急需关注 儿童视屏时间过长亟须得到重视。《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建议儿童青少年的视屏时间限制在每天2小时内。由于新冠疫情期间授课方式的改变,学生的视屏时间显著增加。2020年监测显示,全国仍有6成学生每天户外运动时间不足2小时,4成学生每天看视频时间超过2小时[23]。研究表明,视屏时间过长与儿童近视、超重肥胖、睡眠问题、心理问题等有关,而目前对于儿童视屏时间的控制尚未形成相关政策,对于儿童视屏时间过长的不良生活方式须加以重视。 心理健康问题仍需各方持续努力。近年来,我国儿童心理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频发,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显示,在参与调查的3万多名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24]。保障儿童心理健康需多方合作、长期努力,尤其要提高社会及家庭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做到早期识别、尽早治疗、全面综合干预。 (二)儿童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亟待解决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临挑战。2016年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首批“二孩潮”下的儿童于2022年陆续入学,全国基础教育学位总体供求平衡,2016年全国出生人口1786万人,当年全国小学毕业生约1744万人[25]。但区域之间不均衡,尤其是人口流入集中的特大或超大型城市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学位供给长期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监测数据,2021年全国进城农民工随迁儿童中,分别有84.4%和88.2%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读于公办学校[26]。适龄儿童入学高峰和地方财政收入放缓,对地方新建、改扩建学校增加公办学校学位,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带来显著压力。 儿童个性化教育需求应引起重视。“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普遍严格压减作业总量,校内减负执行较好。不少地方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清零”,面对升学压力,家长担心减少校内作业负担、不上校外补习班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部分家长仍然存在对高质量教育服务的需求,同时,一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需要额外辅导才能“跟得上”,如何发展素质教育,满足儿童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应引起重视。 (三)基层儿童福利工作需转型提质 儿童福利机构需要转型提质。按照《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期间,省、市两级儿童福利机构要优化提质,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在转型过程中,部分儿童福利机构缺少相关心理咨询、康复治疗、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储备和资源设备,需要尽快转型提质,迎接新挑战,为不同类型的困难儿童提供服务。 未成年人保护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基层数量庞大的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大部分为兼职,行政性事务负担重,缺乏经费保障,队伍不稳定。且普遍学历层次较低、专业性不强,加上缺乏可操作性考核和评价体系,难以充分满足儿童关爱服务、资源链接等需求,职责履行不充分。 (四)支持家庭发展的政策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生育支持政策面临多重困境。生育意愿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养育子女的负担、职场的激烈竞争、高昂的房价、婚育观念的变迁、人口流动等都会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目前,政策之间没有形成联动效应,一些政策落地较难,缺乏必要的监督执行,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的相关部门围绕各自工作领域开展服务,缺乏有效的领导协调工作机制。在机构建设上,各级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的构成比较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指导服务内容在规划设计和具体操作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队伍建设上,由于门槛低,专业化的服务力量不足,家庭教育指导者的专业性有待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各方职责定位不够清晰。 (五)儿童友好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缺乏适合儿童的本土原创文化产品。2022年仅有3本国产图书入选“当当”十大畅销童书。主题鲜明的儿童文化产品供给较少,尤其缺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儿童文化产品。短视频、动漫和网络游戏中一些恐怖、暴力、庸俗的内容对儿童成长不利,相关部门须加强审查。一些经典的优秀作品由于传播效果不好,被知晓率低,难以惠及更多的儿童和家庭。 儿童友好理念需进一步融入城市发展过程。我国城市专门针对儿童活动特点量身打造的公共活动空间和服务设施不多,大多数是儿童与成人共享空间,存在儿童安全风险。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较少考虑儿童关于城市功能区域、空间分配以及特定场所装饰的意见[27]。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大多关注反映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成效的硬件设施改造,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六)法律规定细化与落实有待持续发力 强制报告制度的配套措施不健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在法律层面规定了儿童保护强制报告制度。由于该制度涉及的范围特别广,相关人员的报告意识尚未普遍建立,落实层面依然面临着一系列难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报告情形、报告机制等内容缺乏细致的配套规定,二是有关人员未履行报告义务的法律责任尚未全面明确。 新兴业态的儿童保护问题日益凸显。电竞酒店、盲盒销售、剧本娱乐活动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青睐,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电竞酒店提供网络游戏服务设施,容易成为儿童不受任何限制上网和玩网络游戏的场所。网络平台卖盲盒容易助长非理性消费,诱发攀比、投机、赌博等不良心理,养成不良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少剧本娱乐活动中的素材杀存在血腥、暴力、恐怖等内容,并不适合儿童接触。从法律规定上看,对这些新兴业态的监管与未成年人保护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分级干预有待进一步落实。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实行分级干预,其中最关键的措施之一是专门教育。虽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经对专门教育作出一系列规定,但在入学评估、具体执行等方面缺乏操作性规定,导致实践中还存在入学不畅等问题。目前,全国仅有百余所专门学校,远不能满足需求,影响罪错未成年人接受有效教育矫治[28]。此外,专门矫治教育适用于构成犯罪但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其与专门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执行等均有待进一步明确。 预防性侵害儿童的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地。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查询和从业限制制度,但具体配套措施尚未出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制度的落地。比如,查询的违法犯罪记录具体包括多大范围,具体的查询机制如何构建、如何确定查询主体等,都有待相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同时,需要加强学校性教育政策制定和落地实施,完善相关政策细节。 三、对策与展望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一步落实儿童优先原则,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儿童健康服务,强化儿童健康促进工作协同 加强儿童健康监测。对常见病及健康影响因素的监测是了解儿童健康状况的基础,也是推出针对性政策的根据。进一步完善现有健康监测体系,尤其是对于重点关注的儿童近视、超重肥胖、心理健康等问题的监测,明确监测频率、完善采集标准、监督报送流程、准确进行分析,保证监测工作有效开展,为政策制定提供坚实依据。加强儿童用品伤害监测体系建设,为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产品提供风险预警,同时为缺陷调查与产品召回的实施提供依据。 关注重点问题与重点人群。准确识别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等儿童的不同健康问题,实施专门措施进行控制。对儿童的超重肥胖问题,学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视屏时间过长引起的近视、身体活动减少问题,应给予重点关注,部署针对性工作。 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学校是儿童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2022年,健康学校的建设已提上日程。以健康学校为中心,家庭、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向公众及儿童进行健康教育,举办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为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好新课程新教材,推动育人方式深度变革。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校外教育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的功能,培养儿童兴趣,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听党话、跟党走。 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深入推进“十四五”国家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把握“三段一类”教育的不同阶段性发展需求,推动基础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加强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和乡村幼儿园建设,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以学校建设标准化、师资配置均衡化、学生关爱制度化为重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县域高中整体提升,以实施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县中托管帮扶工程为抓手,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发展,以拓展学段服务和改善办学条件为重点,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评价改革牵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各阶段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深化高考和中考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切实履行相应职责,协同推进“双减”工作。着力在学校教育提质增效上下功夫,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丰富课后服务资源,引入各种校外活动场所的优秀师资,切实减轻校内教师负担,不断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高素质儿童福利工作专业队伍 推动制度建设,健全国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积极推进儿童福利立法进程,夯实儿童福利发展的法治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发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不断提高困境儿童的保障水平,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委员会)作用,构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格局,形成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合力。 加强基层工作队伍建设,织密织牢儿童“保护网”。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队伍,确保各项制度与措施的贯彻落实。在乡镇配齐配强专门人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配备专人专岗,提高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的业务能力,筑牢未成年人保护基层工作基础。同时注重培育、发展多种类型的未成年人保护社会组织,促进相关行业规范发展。 (四)统筹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 尽快构建整体性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高生育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文化、就业、住房、税收等方面,要逐步构建起支持生育的政策体系,完善家庭友好的制度环境,为家庭提供全方位支持。由主管部门牵头,统筹考虑阻碍生育的各种因素,整体谋划和施策,建立覆盖家庭发展全周期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积极实施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和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为家庭解决后顾之忧。 建立完善有效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科学设计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取得实效。进行资源整合,发挥各相关部门作用,权责明确,并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落实《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建立层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发展。 (五)提高儿童文化产品质量,构建儿童友好成长环境 满足儿童文化产品多样化需求。以儿童需求为中心,细分儿童市场,为儿童提供更多有益于其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为儿童创作的精神食粮不仅要求数量,更要保证质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中,讲好中国故事,在润物细无声中将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儿童内心。相关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儿童文化产品的管理和审查。 构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把儿童友好理念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提升儿童幸福感。坚持“1米高度”视角,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服务效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配备安全的环境设施,体现趣味性和教育性,在适儿化改造过程中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各地实践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路径模式,为儿童提供更加友好的成长环境。 (六)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实施体系,以法治化全面推进儿童保护现代化 完善未成年人保护规范体系。以体系化思路进一步完善以《宪法》有关规定为根本依据、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统领的未成年人保护规范体系。加强对《宪法》中有关儿童条款的研究,充分贯彻《宪法》有关精神。研究法律规范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有针对性地启动一揽子修法。研究和推进儿童福利立法,填补法律体系存在的空白。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专门教育实施办法等配套性规范。 推动形成法治实施体系。在实施体系内,政府全面履行未成年人保护职责,司法机关开展全面综合司法保护,全社会自觉遵守儿童保护法律法规。儿童法律保护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主体的密切配合,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积极推进有关部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制度化,向社会公开权责清单,努力实现司法活动中未成年人保护的全阶段、全覆盖、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批准发布一批儿童相关领域国家标准[EB/OL].(2022-05-31).https://www.samr.gov.cn/xw/zj/202205/t20220530_347422.html. [3] 马晓伟.国务院关于儿童健康促进工作情况的报告——2022年6月21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EB/OL].(2022-06-22).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206/3442472183a94b29a3edd6a1cf978aa1.shtml. [4] 教育部.十年健康监测 见证营养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变迁(2012—2022)[EB/OL].(2022-10-14).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10/t20221014_669469.html. [5]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EB/OL].(2022-11-04).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11/content_5726114.htm. [6]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EB/OL].(2022-09-09). 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7673/49089/wz49091/Document/1730130/1730130.htm. [7] 教育部,等.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二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EB/OL].(2022-11-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29/202212/t20221212_1032088.html. [8] 林焕新.强基提质启新程——2022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回眸[EB/OL].(2023-01-0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301/t20230103_1037826.html. [9] 康丽.努力推动更多教师成为数字化学习的实践者[EB/OL].(2022-09-07). http://paper.chinateacher.com.cn/zgjsb/images/2022-09/07/01/ZGJSB01B20220907C.pdf. [10] 黄浩.吹响“强师”的号角——2022年度教师教育热点回顾[EB/OL].(2022-12-28). http://www.chinateacher.com.cn/zgjsb/images/2022-12/28/13/ZGJSB13B20221228C.pdf. [11] 民政部.民政部举行2022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EB/OL].(2022-10-26). 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mzb/Document/1732433/1732433.htm. [12] 民政部.让补贴资金更公平更有效地惠及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民政部社会事务司负责人就《关于加强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管理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2022-11-17). https://www.mca.gov.cn/article/xw/mtbd/202211/20221100044957.shtml. [13] 郭玉强.高质量推进儿童福利和国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EB/OL].(2022-04-01). https://www.mca.gov.cn/article/xw/mtbd/202204/20220400040910.shtml. [1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15] 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谱写新时代人口工作新篇章[EB/OL].(2022-08-01).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08/01/c_1128878530.htm. [16] 教育部.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 (2021—2025年)》[EB/OL].(2022-04-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04/t20220413_616321.html. [17] 全国妇联.全国妇联举行新时代妇联工作成果新闻发布会[EB/OL].(2022-09-29). http://www.scio.gov.cn/xwfbh/qyxwfbh/Document/1731202/1731202.htm. [18]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公示稿)进行公示的公告[EB/OL].(2022-07-12).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jcgk/zqyj/202207/t20220712_ 457477.html. [19] 新华社.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871亿元[EB/OL].(2023-01-07).https://m.gmw.cn/baijia/ 2023-01/07/1303246839.html. [20] 中国传媒大学调研组.以文化浇灌 助“双减”扎根——青少年儿童文化产品供给调研[EB/OL].(2022-09-22).http://edu.people.com.cn/n1/2022/0922/c1006-32531555.html. [2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EB/OL].(2023-02-23).https://www.mohurd.gov.cn/xinwen/gzdt/202211/ 20221130_769184.html. [22] 教育部.教育部举行教育新春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EB/OL].(2022-02-17). 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jyb/Document/1720382/1720382.htm. [23]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全国仍有4成学生每天看视频时间超过2小时[EB/OL].(2021-10-26). http://edu.people.com.cn/n1/2021/1026/c1006-32264614.html. [24] 傅小兰,张侃,陈雪峰,等.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25] 教育部.小学教育分类型学生数[EB/OL].(2022-13-30).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1/quanguo/202301/t20230103_1037876.html. [26] 国家统计局.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21-04-29).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9/content_5688043.htm. [27] 李寅,叶林,刘志,等.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研究(笔谈)[J].城市观察,2022(02):52-89+162. [28] 张军.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EB/OL].(2022-10-29).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210/a08878f244b94dc89f8e24e2e200126b.shtml.
(责任编辑:邱天敏)
① 第七版名称修改为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