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 | 社会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结构、关系与功能
发布日期:2023-06-17 浏览次数: 字体:[ ]


《中华家教》2023年第2期

社会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结构、关系与功能


摘 要:家庭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依据家庭系统理论,正常的家庭结构就像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存在着三条边对应三种主要关系:夫妻关系,它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是家庭结构的主轴;亲子关系,它是上下互动的关系;同胞关系,它是平行互动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三种关系,构成一个具有结构功能和独特情感的沟通模式。从社会学视域出发,当代家庭教育已经不单是家长对子女的单向输出,而是包含着父亲、母亲与儿童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之过程。从上述家庭内部三种关系可以导出三种教育类型,可称之为“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和“配偶教育”,这应成为当前改善家庭关系、实施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家庭三角形理论  亲职教育  子职教育  配偶教育


作者简介:

杨  雄/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推动我国家庭教育学科发展,2022年12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全国高校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在线举行。在此次研讨会上,笔者基于十多年来关于家庭教育的学习、思考,从社会学视域下家庭结构、关系与功能出发,对家庭教育内涵及操作定义作了诠释,以供探讨。


一、家庭三角形理论:丈夫、妻子与子女是家庭结构的基本单元


依据家庭系统理论,家庭作为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它是由一系列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系统。每个系统的构成要素都具有相互依赖性,每一个要素都以某种方式既影响着其他部分,又影响着整体。家庭系统又是一个在心理上、情感上可以满足其成员需求、维护其功能正常发挥的社会结构。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家庭每个成员的角色扮演、关系沟通与情感分享,需要家庭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应对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危机。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成员关系不断增进,家庭功能得到良好发挥,家庭结构得以稳定维持。进入新时代,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人们对夫妻关系、子女成长与家庭幸福提出了更高需求,同时,这给我国家庭建设、家庭教育也带来更大的挑战。

《颜氏家训·兄弟篇》明确指出,夫妻、父子、兄弟三种基础关系是维持家庭和睦最为重要的伦理关系,所谓“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1]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家庭三角形理论”,该理论认为,丈夫、妻子、子女构成了一个家庭的三大要素,把这三个要素用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一个家庭三角形。其每一边代表一种家庭角色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在于以婚姻为基础构建起的这一家庭三角结构是否稳定。[2]家庭结构与家庭成员相互沟通的模式健康与否,会对家庭功能的发挥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既可以是正向增力的作用,也可以是反向减力的作用。那么是“增力”还是“减力”则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教育质量来决定的。这对于我们理解广义或狭义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狭义的家庭教育”与“广义的家庭教育”



基于家庭教育学科的交叉性、复杂性与跨学科性,不同的专业研究者从各自学科领域出发,对于“什么是家庭教育”给出各自的定义。下面,笔者仅从三个研究领域加以举例说明。

教育学视域内的家庭教育:一般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品德教育,即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终身教育视域中的家庭教育: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吸收了终身学习的思想,提出家庭教育是所有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学习与成长活动。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和整个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而是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既有密切联系、又各有独立体系的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

社会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家庭教育已突破“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与教育”的传统界定,将研究视角延伸到对整个家庭系统的观察。从家庭系统视角观察,一般意义上的家庭结构就像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三种主要关系:(1)夫妻关系,它应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是家庭结构的主轴;(2)亲子关系,它应是上下互动的关系;(3)同胞关系,它应是平行互动的关系(独生子女家庭模式缺失这一关系)。[4]家庭成员之间的三对关系,既逐对互动,又复杂交织,从而构成一种具有结构功能和独特情感的沟通模式。

若再具体到教育社会学、青少年社会学研究视野,对家庭教育认识的深化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从认为家庭教育是家庭场域内的事情,发展为家庭教育是关乎全社会的事情;(2)从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是学习生活技能、处理家庭人际关系,发展到在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3)从认为家庭教育是家长(父母长辈)对于子女的教育,发展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和指导;(4)从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发展到终身教育,即人的一生始终都在接受家庭教育。由此,社会学认为家庭教育已经不单是家长对子女的单向输出,而是包含着父亲、母亲与子女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过程。[5]


三、成员互动、功能关系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


如果把家庭看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父亲、母亲与子女则是三角形的三个角,每条边代表着家庭成员间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往往我们会见到如下几种常见的家庭成员的互动类型。

第一种:夫妻关系较近,能给予孩子均等的爱(即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距离比较均等,和谐的夫妻关系可以给孩子带来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孩子对未来家庭生活产生美好的向往,会感受到自己的婚姻能像父母那样和谐;由于父母双方都能给予儿童均衡的爱,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成长的儿童,可以从父母那里同时习得男性性格和女性形象,这对儿童的社会化是很有益的。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异性相吸”的情形,家庭中也不例外。在夫妻关系较近、关系较好的家庭结构中,“异性相吸”能使家庭成员关系更好发挥正向功能:男孩喜欢母亲,就会在潜意识中想“为什么母亲会喜欢父亲?”他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观察,以父亲为榜样,模仿学习父亲的优点、长处。反之同样如此。所以,家庭成员平等,夫妻关系融洽,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是有益的。

第二种:夫妻关系较远,却各自离孩子较近(即形成夫妻之间距离较远、各自与孩子之间距离较近的等腰三角形)。这种家庭关系常出现在夫妻之间感情冷漠的家庭中。由于夫妻关系淡薄,常常会到孩子那里寻求补偿,由此导致孩子被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这种模式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自私,不利于孩子各方面健康发展。这类家庭看似平稳,却潜藏风险。

第三种:夫妻关系不太好,依靠孩子维系(即形成三条边不均衡的锐角三角形)。这种家庭模式中夫妻间距离更远、问题更多,两人关系主要依靠孩子维系,但各自对孩子的关爱或多或少、与孩子的距离长短不一。这类家庭,夫妻之间几乎没什么感情,经常处于“冷战”状态,由于孩子尚未长大,夫妻只好维持家庭表面完整。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经常无端生气或行为失控。

其实,在一个正常的小家庭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同胞关系”应该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平等的三角形中。家庭成员之间在情感上互相支持、心理上互相依赖、物质上共同分享,家庭成为每个成员最好的“避风港”,这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儿童来说尤为重要。就这个意义讲,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照应、依靠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而上述三种关系可导出社会学视域下广义家庭教育的三种范式,即“亲职教育”“子职教育”“配偶教育”,构成当代家庭教育的三种实践形态:如何为人父母,如何为人子女,以及如何为人夫妻。


四、“亲职教育”——今天如何为人父母?


家庭结构三角关系对应的第一条边是“亲职教育”。“亲职教育”(Parents Education)在美国被称为“父母教育”,在德国被称为“双亲教育”,在俄罗斯被称为“家长教育”,是立足于亲子关系、使为人父母者知晓如何尽父母职责的教育,是让年轻父母成为合格家长的专门化教育。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关注孩子的亲人。家庭系统理论认为,父母本人自主相系的成熟程度,会直接或间接投射到下一代身上,影响孩子的成长历程。时下,家长对孩子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家长们也遇到了始料不及的问题:做司机要上驾校考驾照,做老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唯一例外的是做父母——几乎是世界上最为神圣而复杂的职业,却可不持证就“上岗”。加上“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年轻夫妇有了孩子后,每当职场与家庭发生矛盾时,多是妻子让步、承受养育孩子的重任。久而久之,“焦虑妈”现象成为当前亲职教育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研究表明,母亲过度的教养行为不利于儿童发展,母亲作用的过度发挥会挤压父亲的教养空间。[6]

研究表明,“亲职教育”与家庭教育水平呈正相关。教育始于家庭。家庭作为孕育生命的摇篮,由婚姻、血缘或养育关系而构成,家长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依据家庭系统理论,角色可划分为“先赋性角色”与“获得性角色”,父母角色便是不经过角色扮演者的努力而由血缘等先天因素决定的,属于先赋性角色。父母与子女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人,起奠基作用的是父母的教育。

“亲职教育”的内涵包括:第一,指导现代父母扮演称职的父母角色,为父母提供调整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改善父母教育过程中不当态度与行为;唤醒或指导未婚男女,提早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内容涉及优生学、营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与法学等。第二,“亲职教育”是“终身制”的,在家庭的不同阶段,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不同,对“亲职教育”水平的要求亦不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应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第三,父母应重视孩子的生活教育、养成教育与人格教育,在亲子互动中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认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第四,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儿童,家庭教育的重心在“改变父母”,尤其是改变焦虑心态。因为父母是儿童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他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的相貌、学习习惯、思想性格、为人处世都像家长。拥有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技能和较少的问题行为。简而言之,当前“亲职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教育训练家长成为“合格”的父母。

那么如何开展“亲职教育”?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须改变“补齐短板式”育儿理念。中国的代际关系多是“反哺模式”,西方多是“接力模式”。前者对子女几乎是负无限责任,所以才会出现“啃老族”现象,而在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下,成年子女与父母同住往往表明子女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有些中国家长受“木桶理论”影响太深,总喜欢催逼孩子必须去补最短的一块“知识”,在这过程中父母内心也备受煎熬。2017年由UC大数据发布的首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列出了国内各城市妈妈的焦虑心理。结果显示,“焦虑指数”最高的十大城市全部是一二线城市,从侧面反映了如今教育“内卷”激烈导致的父母育儿焦虑加剧。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诀窍之一就是父母放平心态,让孩子感受到爱而非压力,协力帮助孩子挖掘潜力、经营长处,通过“扬长避短”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学习的自信。

其次,须改变“娇贵化式”育儿方式。“娇贵化式”育儿是指把孩子看得过重,过度保护和爱护孩子,进而导致孩子娇气任性、养尊处优,经不起磨炼和挫折。这是少子化、城市化带来的后果,是时下年轻父母须特别改进的一种教养方式。

最后,须改变“亲职替代式”育儿行为。[7]亲职替代是指父母没有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把养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了祖辈,甚至保姆等人。这种育儿方式极易导致孩子产生“依恋缺失”心理。如隔代教育、保姆代替母亲角色,尤其是与母亲的分离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会使他们丧失安全感和归属感。与祖辈相比,父母养育有更多益处,特别是亲子教育,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五、“子职教育”——今天如何为人子女?


家庭结构三角关系对应的第二条边是“子职教育”(Kid Education)。通俗地讲,“子职教育”就是通过角色扮演与行为践行,教育孩子如何尽到与他们年纪相符的生活职责。每个人一出生,就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人,成为有别于父母的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并指出家庭教育要从小处着眼。为我们实施“子职教育”作了非常准确、形象的解释。“子职教育”重在实践,贵在坚持。衣服的扣子扣错了可以重来,而人生第一粒扣子如果扣错了,要想纠正相当困难。古人讲:“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意即要帮助孩子走好人生开始的关键几步。由此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广大家长、教师开展德育,实施“子职教育”指明了方向。在我看来,当前“子职教育”的重要任务包括以下几项。

一是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婴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如果一切都顺应他的本性,会导致他为所欲为,养成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自由过度”实际上就是放任纵容,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是不利的。反过来,“规则过度”又可能导致孩子缺乏个性。有的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很少惹出麻烦事儿来,更让人省心,这种观念多表现在控制欲比较强的父母身上。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做事和思维的依赖性比较强,害怕尝试新事物,而且调整情绪变化的灵活性比较弱,创新意识与个性成长将受到影响。“子职教育”在教育引导策略上需把握好“紧”与“松”的度,只有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才能使孩子既有自律性,又有创新性。

二是消除“熊孩子”现象,从小抓规矩教育。父母一旦与孩子立下规矩,就不能轻易放弃或退步。规矩一旦被改变,儿童就会认为规矩是可以不遵守的。当规矩不断被破坏、被更改,最后就会失去效用。今后,无论父母定下多么严厉的规矩,孩子都不一定会遵守。只有把规矩贯彻始终,儿童才会认认真真地遵守。对孩子的教育应先紧后松。[8]如同漏斗的两个口,平时我们使用漏斗时一般是从大口入、小口出。“漏斗效应”提示我们,教育孩子也应先紧后松。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比较宠溺、放任,孩子长大后的“出口”就犹如漏斗小的那一端,能走的路只会越来越狭窄。若父母平时从小处严格要求,让孩子懂得自我约束,孩子未来的路“出口”就会越走越宽广。因此,所谓“先紧后松”,是指必须从早期教育抓起,特别是5岁之前的孩子,通常将父母视为权威,更易于服从养育,遵守规矩。

三是允许孩子“试错”,不替孩子承担责任。儿童时期本就应该是不断探索、试错、改错的时期。因为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儿童犯一些小错也是正常的,类似“试错”,是儿童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若父母因为心疼孩子而庇护或纵容,会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恃无恐。只有让他尝到苦头,明白一旦犯错就将承担后果,他才能在试错的过程中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帮助孩子在挫折中吸取教训并得到成长,父母要做的是:接受孩子受挫后的负面情绪;与孩子一起分析犯错原因;让孩子明白犯错、失败是由于经验不足或方法不对导致的,让孩子学会面对错误;耐心指导孩子获得成功的方法,体验经过努力获取成功的自信。

四是培育积极心理,不断提升孩子的“乐商”。我们经常告诫孩子,人生不得意之事十之八九,但一个人的生活不会总是不快乐的。在传统守成的教育观念支配下,家长总是跟孩子强调要会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坚韧,让他们能吃苦,同时也要教他们如何习得积极心理。引导儿童提升“乐商”,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引导他们不断“体验快乐”,培养乐观心态。


六、“配偶教育”——今天如何为人夫妻?

家庭结构三角关系对应的第三条边是“配偶教育”(Couple Education)。“配偶教育”讨论的是如何处理“夫妻关系”,这将决定家庭氛围的好坏,对成长中的儿童至关重要。夫妻关系是一种亲密的人际关系,理想的夫妻关系是由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再到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共同营造稳定、温馨、幸福的家庭,这也是每对夫妻所追求和期望的。有了孩子之后,夫妻从单纯的配偶关系扩展为双亲关系,夫妻角色则需要重新定位。孩子的诞生对夫妻关系而言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夫妻双方需花很多时间来进行适应,重新调整彼此间的互动关系。在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妈妈与爸爸分别属于感性与理性的代表,孩子靠感性滋养内在生命,靠理性认识外在世界,二者必须同步。夫妻关系及其言谈举止,对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影响很大,父母相亲相爱,关系融洽,会对孩子产生正向影响。一般来说,生长在父母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里,受到父母稳定情绪与行为示范,儿童通常能发展出较理想的自主成熟人格;相反,生活在父母经常争吵的家庭氛围中,受父母焦虑情绪影响,长期处于紧张气氛和压力下,儿童会欠缺安全感,未来的自主性人格水平通常相对较低。年轻父母往往因养育经验缺乏而出现急躁情绪或日常争吵。因此,如何处理夫妻在照料、养育儿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成为“配偶教育”面临的第一道难题。通俗地讲,当前家庭的焦点问题即要解决好家庭内存在的“猪队友”现象。即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丈夫“缺位”、妻子“越位”现象。解决“丈夫缺位”的策略就是,妻子适当示弱,让丈夫参与进来,夫妻共同分担育儿重任。[9]

要想通过“配偶教育”处理、解决上述夫妻配合问题,可以坚持以下几条基本的家庭教育原则。

其一,家庭中教育孩子应遵循教育统一性原则,夫妻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章“家庭责任”第17条明确指出,实施家庭教育应“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再次强调夫妻双方须共同关心孩子的教育,努力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只有夫妻双方做到理念、态度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都是围着孩子转,当父母对孩子教育意见不统一,将不同的情绪、态度或做法暴露在孩子面前,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任性、听不进批评、无理取闹等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夫妻一定要保持步调一致。

其二,丈夫应主动参与家庭事务,避免“丧偶式育儿”。这是对当前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位现象的通俗描述。时下在不少家庭中,父亲与孩子和家人的情感互动很少。有的父亲不是不管孩子,而是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也不懂尊重孩子的人格。为此,有人将之比喻为“丧偶式育儿”。研究发现,父亲具有教育和社会化功能,能给予孩子一种更为宽广的社会竞争意识。从孩子四五岁形成性别意识开始,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变得高大、富有力量。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也有利于孩子性别意识养成。因此,父亲应主动承担养育孩子的家庭责任,避免不积极、不配合、不参与或“隐性失陪”等毛病。

其三,育儿过程中夫妻应各司其职,做到既不“越位”也不“错位”。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中,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夫妻关系和睦,双方给孩子均衡的爱,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才会感到安全与爱,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当夫妻关系延伸为父亲、母亲与子女之三者的关系时,夫妻需扮演好各自在家庭中的角色。传统的家庭分工是“严父慈母”“男主外、女主内”。而现代家庭主张男女平等,家庭事务由夫妻共同商讨、共同参与。但大多数情况下,依然需各负其责,既不“越位”,也不“错位”。因此夫妻回归各自本位,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艺术。

总之,幸福的家庭是需要经营的,需要夫妻双方互相扶持、精心维护。健康的家庭结构关系应该是理想的“等边三角形”,夫妻恩爱,同胞友善,父母对孩子既民主与恩慈,又保持适当的界限和权威。若能做到上述几点,伴随孩子成长而来的许多家庭矛盾就能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 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篇[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

[2] 杨雄.还在为家庭教育焦虑?你可能缺了这样一个“等边三角形”[N].解放日报,2017-5-21.

[3] 杨雄.家庭三角关系对儿童发展政策的影响及政策实施[J].当代青年研究,2017(7):7.

[4] 孙兴春.现代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1999(6):32-37.

[5] 杨雄.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探索与争鸣,2007(2):68-71.

[6] 边玉芳,鞠佳雯.越养育越焦虑?——走出“母职内卷”[J].少年儿童研究,2021(12):8.

[7] 杨雄.家庭教育指导新编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8]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 陈富美,利翠珊.夫妻的育儿经验:亲职分工与共亲职的探讨[J].中华心理卫生学刊,2004(4):1-28.


(责任编辑:李  一)


*本文系“第三届全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大会交流论文,作者后续略有调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