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期 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体医融合防治体系构建
——基于我国2120名幼儿的横断面研究 |
发布日期:2023-03-31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李 哲1,2 王莹莹1,2 杨 光1,2 (1.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长春 130024 ;2. 中国运动流行病学研究中心,长春 130024)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幼儿的感统失调现状、影响因素及防治体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2120名调查对象中有556名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检出率为26.23%,其中轻度失调率为23.68%,重度失调率为2.55%;幼儿感统失调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包括先天生物学因素,还涵盖后天教育因素、生活与行为因素。据此认为,解决我国幼儿的感统失调问题,需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拓展“体医融合、多措并举”的思路,凝聚政府、高校、医院、家庭、幼儿园、社会组织、市场机构等多元主体力量,科学构筑起“未病先防”的一级预防、“有症早调”的二级预防以及“已病善治”的三级预防的体医融合防治体系。 关键词:幼儿 感统失调 体医融合 防治体系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0609 (2023) 01-0049-13
一、引言 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国务院最新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用12条主要目标和15项策略措施,全面擘画了“儿童与健康”领域的建设蓝图,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实现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了总体遵循和前行方向。[1]3~6岁幼儿作为儿童历程的初期形态,是个体生命发展的生物奠基,其身心健康水平不仅对儿童中后期意蕴重大,而且对人生其他阶段影响深远。在幼儿健康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感觉统合失调(简称“感统失调”)因其发生概率持续攀升、医疗负担日趋加重而被我国卫生健康部门重点关注。[2]区域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约有20%~50%的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症状。[3][4]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感统失调将导致幼儿情绪异常、行为障碍、学习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及身心健康状态。[5][6]为此,国家卫健委在最近颁发的《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中就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发育明确提出:“到2025年,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等健康问题得到积极干预。”[7]循此可见,无论从国家政策的导向性而言,还是以现实形势的严峻性来看,改善幼儿的感统失调问题,助力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然而,审视当前我国幼儿感统失调的改善方略,仍是以失调发生后的干预治疗为主要方式,即使展开了更具普适性的体育方案创新探索来破解传统幼儿感统训练存在的诸种弊端,依旧未能摆脱“以治病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和路径依赖。这显然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倡导的“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服务思维大相径庭。一言以蔽之,缺少明细化、系统性的幼儿感统失调“未病先防、有症早调、已病善治”的防治体系是当代我国幼儿感统健康促进领域亟待消解的一大盲点。有鉴于此,本研究将目标定位于:秉持探索病因、预防疾病的旨趣,通过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考察我国幼儿感统失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基于体医融合促进健康逻辑,构建我国幼儿感统失调三级防治体系。以期把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儿童事业,全面提升儿童素质的指示精神落于现实。
二、我国幼儿感统失调研究的历史性回顾 感觉统合,简称“感统”,是指大脑对人体从前庭、本体、视听、触觉等不同感觉通路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选择、解释、联系以及统整的神经心理过程。当感觉系统间无法正常运行,出现对刺激反应失常、行为顾此失彼等现象,就发生了感统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SID)。[8]该术语最早由Sherrington(1906年)和Lashley(1960年)提出并发展,后被广泛应用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研究。[9]20世纪50年代,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Ayres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自身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且成立了感统失调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10]到了20世纪70年代,感觉统合理论及其技术开始在美国、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迅速传播,并由此建立了专门针对儿童的“感统训练”(也称“感统治疗”),取得了不俗的实施成效。[11]我国大陆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从台湾奇德儿脑力开发教学联盟引进该技术,以此开启了感统失调探索的序幕。[12] 在我国30余年幼儿感统失调研究的历程中,诸多富有建设性的学术成果相继产出,为当今世界幼儿的感统健康促进贡献了“中国智”和“中国策”。例如,在幼儿感统失调率的调查方面,一些学者立足我国幅员辽阔的地域特征,对北京[13]、上海[14]、兰州[15]、嘉兴[16]、成都[17]等地区进行区域性抽样调研,并指出我国幼儿感统失调的情况相较于国外更为严重,整体检出率已高达20%~50%。譬如,在幼儿感统失调成因的剖析方面,一些学者综合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从生物学因素[18]、教育因素[19]、社会环境因素[20]、生活饮食因素[21]等角度进行流行病学研判,并认为幼儿感统失调的发生主要与母亲妊娠期不良习惯、分娩类型以及胎儿出生后的养育和教育方式有关。再如,在幼儿感统失调治疗的探索方面,一些学者基于幼儿期是感统能力的最佳可塑期[22],利用感统治疗手段对孤独症谱系障碍[2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24]、构音障碍[25]、智能发育迟缓障碍[26]等发展性障碍儿童进行康复干预,并表示感统训练能够显著改善幼儿的感统功能;同时,面对传统型治疗手段的专业性标准较高,在普适性和大众推广度上面临一定局限的现实困境,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以体育游戏[27][28]、大肌肉群运动[29]、体操类康复活动[30]等体育方案对幼儿的感统能力进行训练,并取得了明显的干预效应。然而,在众多幼儿感统失调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治疗的研究报告中,针对某一区域目标人群展开流行病学筛查是其主流,但跨文化、跨地区的横断面剖析实则罕见;运动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感统能力已达共识,但将体育变量纳入失调发生影响因素的论证成果仍属缺欠;感统训练发展至今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应用,但究其根本仍是以失调发生后的治疗为重心,如何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才是幼儿感统失调问题全面解决的关键。
三、我国幼儿感统失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人类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一门应用学科,在探索病因、防控疾病以及增进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作为描述流行病学的基础性方法,能够为人们提供某一疾病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并提供初步的病因线索。[31]虽然幼儿感统失调并非一项独立的疾病单元,但流行病学的横断面研究范式依然适用[32],能够为厘清感统失调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提供有效支持,并为构建防治体系建立有力佐证。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在综合考虑样本代表性、抽样随机化和样本量适宜等原则后,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2022年6月选取我国东北、华东、华南等地理区域内的长春市、济宁市、杭州市、东莞市的16所不同类型幼儿园进行在园幼儿及其父母的网络问卷施测。抽样过程为:先以幼儿园为抽样单位,采用分层抽样法从每一城市中按照行政区划抽取2所市区幼儿园和2所乡村幼儿园;再以班级为抽样单位,采用简单随机法从被抽中的幼儿园中抽取2~4个班级,并保证每所幼儿园的抽样调查人数不低于100人。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120份,其中男童问卷1126份(53.11%),女童问卷994份(46.89%)。无效问卷的剔除标准为:年龄非3~6岁;基本信息填写不全;量表答案勾选同一;调查时患器质性疾病、发育障碍、癫痫等。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采用组合编制的《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调查问卷》进行测量与评价。问卷共分为两部分:其一是研究者根据专家访谈结果和既往研究报告所设计的幼儿基本情况调查变量,包括幼儿体质指数、家庭养育和教育情况、母亲孕期状况、饮食习惯与运动行为等;其二是任桂英等引进修订的已在我国标准化和具有良好信、效度且适用于3~12岁儿童感统能力评价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33],该表由前庭平衡失调、触觉过分防御、本体感觉失调3项分量表47道问题组成(因总量表共分为5项分量表,各分量表间结构独立、内容互不影响,而本文的调查对象为3~6岁幼儿,并未涉及学习能力障碍和大龄儿童问题,故只保留与本研究相关的部分不会对总量表的效度以及施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造成影响)。量表内容由家长根据幼儿最近一个月的实际表现填写,按照“从不这样、很少这样、有时这样、常常如此、总是如此”1~5级进行评分,并将各项原始分数转算成标准分数,其换算常模由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提供。各项标准分≥40分为正常,40分>任一单项标准分>30分为轻度感统失调,任一单项标准分≤30分为重度感统失调,3项中有1项异常者即判定为感统失调,若多项显示异常,且严重程度不一,则以最重失调项目作为综合评价结果。 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二)结果与分析 1.幼儿感统失调的发生情况分析 长春市、济宁市、杭州市及东莞市的2120名幼儿中有556名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症状,检出率达26.23%,其中轻度失调率为23.68%,重度失调率为2.55%。不同维度下幼儿感统失调的发生情况如图1所示。幼儿总体感统失调率有突出性别差异(χ2=21.800,P<0.001),前庭平衡异常率有突出性别差异(χ2=28.338,P<0.001),其余两个维度异常率不存在性别差异。 据此认为,作为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感统失调,在长春市、济宁市、杭州市以及东莞市四个地区的发生情况较为严峻,尤其以前庭平衡异常最为严重,且具有显著性别差异。虽然,文化背景、调查工具和施测区域的差异,使得多篇文献报道结果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失调区间保持一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幼儿感统能力的整体境况不甚理想、亟待改变。同时,考虑到感统功能是幼儿认知能力和身体发育的重要基础,其发展水平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幼儿的思维、语言、记忆、注意、情绪和个性等神经心理表达[34],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埋下长期性和潜在性隐患。因此,制定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早改善的幼儿感统失调防治措施就显得尤为必要和关键。 2.幼儿感统失调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幼儿感统状况判定结果作为因变量(正常=0,失调=1),将幼儿基本情况作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赋值如表1所示。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独生子女家庭、母亲怀孕期有不良生活与行为习惯、父母对幼儿进行打骂式教育、父母与幼儿间不经常进行亲子互动、幼儿经常挑食和吃零食是幼儿感统失调的危险因素;幼儿由父母抚养长大、幼儿顺产出生、家庭氛围和睦、幼儿出生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幼儿每日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超过2小时、父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家庭中经常讨论有关体育运动的话题是幼儿感统失调的保护因素,并且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幼儿发生感统失调的风险逐步降低(见表2)。 由此作出如下推论,幼儿感统失调的发生和发展与个体生长发育中的众多因素具有相关性,其中既包括母亲妊娠期不良影响、胎儿分娩过程不当等生物学因素,也包含家庭成长环境欠佳、父母教养方式欠妥等教育因素,还包罗幼儿膳食营养失衡、幼儿体育参与缺失等生活与行为因素。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提示说明,改善幼儿感统失调的严峻形势,不但需要在失调发生后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和康复,如以专业感统器材为载体的传统式幼儿感统治疗和以普适性为创新的体育类幼儿感统训练均已取得较为理想的实践效果;而且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将健康关口前移以降低失调的发生概率,如加强孕龄女性感统知识科普宣传和减少非临床指征不能进行正常分娩的剖宫产率。且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主动健康重要方式的体育运动,无论以保护因素体现在幼儿感统失调的预防端,还是以康复手段彰显于幼儿感统失调的治疗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健康促进价值。
四、我国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体系的构建 体医融合,作为“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的战略思维,在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35],其是指以提升人的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以实现“全面小康、全民健康”为归宿点,在“体育”中渗透“医疗”元素或在“医疗”中融入“体育”内容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过程。[36]幼儿感统失调作为既包括先天生物学影响因素,还涵盖后天教育影响因素、生活与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问题,其健康促进之道必然如体医融合主张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涉及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等多领域、跨部门的联动与合作。正因如此,可以确定我国幼儿感统失调防治体系的构建需要坚持体医融合理念,凝聚体育与医疗领域合力,发挥体育与医疗服务效能,在重视使用医疗手段对幼儿感统情况筛查、评估与治疗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运动干预对幼儿感统失调的预防、矫正及改善的作用。 “体系”(System)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37]故而,若要构建我国幼儿感统失调的体医融合防治体系,首先需要明确该体系的“功能”,即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体系的目标指向;其次需要辨识该体系的“基本要素”,即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体系的参与主体;再者需要厘定该体系的“结构”,即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体系的主体间互动关系;最后还必须体现出“有机特征”,即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体系的各主体运行理路。 (一)目标指向的确立 基于以上我国幼儿感统失调研究的历史性回顾以及幼儿感统失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将我国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体系的目标指向确立为:依托体医融合健康促进逻辑,系统构筑“未病先防、有症早调、已病善治”的幼儿感统失调三级防治网络,从而有效解决幼儿的感统失调问题和提升幼儿的感统健康水平。 (二)参与主体的识别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中“以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为中心,关注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内在诉求,在理念上倡导共同参与及共同治理,各利益相关者都应当参与到组织行为之中并发挥作用”[38]的基本主张,对我国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体系的参与主体进行准确识别和清晰判定,在综合考量幼儿感统健康所关联的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医疗负担、家庭幸福、学前教育建设、市场机构效益、社会组织服务质量等,以及体医融合多元主体的动态耦合关系后,认为我国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体系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高校、医院、家庭、幼儿园、社会组织以及市场机构,这七大参与主体在体系中分别扮演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的主导者、助推者、服务者、需求者、支援者、协助者以及辅助者的角色。 (三)互动关系的澄清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系统之所以能够保证自身的维系和延存,是由于其可以满足四个功能性条件,即适应(Adaptation)、达鹄(Goal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和维模(LatencyPatternMaintenance)。具体言之,适应是指系统具有对外部环境资源进行控制与获取的能力;达鹄是指系统具有确定目标次序和调动内部动力实现目标的能力;整合是指系统具有协同各部分关系,使之成为有机整合体的能力;维模是指系统具有通过某种机制保持原有行为,实现系统可持续性的能力。”[39]该理论模型为理解单位行为组成行动系统的方式提供了认识论途径,也为阐释社会结构、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体系作为我国社会大系统内的一个子系统,亦可以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逻辑分析范式,从适应、达鹄、整合、维模四大方面进行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诠释与澄明。因此,立足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思维,借助AGIL功能分析框架,以上述所确立的价值取向为系统追求目标,以上述所识别的参与角色为资源供给主体,对我国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体系这一有机系统进行科学建构,进而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澄清我国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体系中各参与主体间的互动关系(见图2)。 (四)运行理路的阐明 三级预防缘于医疗卫生领域,是以预防为核心思想,通过对危险因素采取防护措施以及对疾病变化进行诊治康复来促进个体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40]三级预防所注重的预防与治疗次序性配合的健康干预逻辑,正与体医融合的健康促进要旨高度契合、相互一致。因此认为,探讨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体系的运行理路,可以从三级预防的视角出发,基于政府、高校、医院、家庭、幼儿园、社会组织以及市场机构七大参与主体,从适应、达鹄、整合、维模四个维度,借由政策导向、组织管理、物质保障、技术支持、人力资源、信息传导、文化内化等手段,建立起“情况分析—需求评估—健康干预—效果追踪”的实施框架,并通过针对危险和保护因素采取举措最大程度让幼儿远离感统失调的一级预防,通过针对幼儿感统失调早发现、早干预、早调治以阻止其继续加重并促进其情况改善的二级预防,通过针对幼儿感统失调靶向治疗和康复指导以彻底扭转其不良局面的三级预防,实现从普通幼儿到失调幼儿的全流程感统健康促进服务。 1.保障预防: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中的“支持力量” 政府层面。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导,应深化对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三级防治的政策扶持和组织领导。通过宏观层面的统筹设计,强化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的政策导向,明确多元主体的整体参与框架;通过中观层面的实施办法,细化各部门、各主体和各领域在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中的具体责任和任务分工;通过微观层面的指导方案,夯实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实践环境,提升宏观政策和中观办法的可落实与可操作性。同时还需加强监督指导和监测评估,深入查找分析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补短板、强弱项,对各项重点任务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总结推进,以保证符合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三级防治的整体目标。 高校层面。“亦体亦医”的复合型人才是推动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三级防治的人员保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通过育人体系和育才模式转换,加强幼儿感统健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提升幼儿感统健康专业人员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而增强儿科医师、幼儿康复治疗师、感觉统合训练师等紧缺型人才的培育及高质量供给。体育院校可结合学校实际,把“幼儿感统健康”适恰融入培养内容,从“运动技术指导”向“健康管理服务”积极转变,以提升体育毕业生的幼儿感统训练指导能力。医学院校可加强“体育非医疗干预”的健康理念,通过开设幼儿运动与感统健康交叉课程,以强化医学毕业生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的多学科知识运用能力。 2.一级预防: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中的“未病先防” 医院层面。贯彻落实大健康观念,从幼儿感统失调“诊治”为中心向“预防”为中心的服务转换,通过强化产科与儿科医护团队产前、产时及产后的密切合作,抓好孕龄群众孕前、孕中及孕后的卫生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统筹推进婚前保健、生育指导、养育咨询等“一站式”健康服务。 家庭层面。提高家庭成员对幼儿感统失调发生率及其危害性的重视,通过倡导建立正确的养育观念、掌握合理的教育方式、保持积极的体育氛围、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以及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阻断幼儿感统失调的危险因素与发展幼儿感统失调的保护因素。 幼儿园层面。增强园所在幼儿感统失调预防中的角色担当,可在咨询儿童康复科医生和感统训练师意见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幼儿感统体育课程实施体系,把幼儿感统失调预防和感统能力强化的本体觉训练、前庭觉训练、触觉训练及视听觉训练等有机融入到幼儿园的每日活动之中。 社会组织层面。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儿童健康管理委员会等社会组织应在幼儿感统失调防治资金捐赠、科学研究与人才培训等方面提高专业权威和服务效能,通过健全感统健康服务信息化平台,利用公共信息、现代传媒等方式为其他参与主体提供幼儿感统健康咨询和预防指导。 3.二级预防: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中的“有症早调” 医院层面。探索幼儿感统失调的发生机理和特征规律,针对幼儿感统失调症状进行科学的病因学分析和生理与心理学研判,并加强幼儿感统健康促进阵地建设,通过幼儿感统健康服务进幼儿园、进社区、进家庭等系列举措加强对幼儿感统失调的早筛查、早发现、早调治、早康复。 家庭层面。提升家庭成员对幼儿感统失调情况及其核心表现的判别能力,通过敏于捕捉幼儿的异常特征,善于观察幼儿的不良行为,并与医院、幼儿园、社会组织以及市场机构等主体协同与配合,在家庭层面积极开展一些简易可行、效果稳定的幼儿感统失调调治措施和矫正训练。 幼儿园层面。采取易实施、高信度、准效度的筛查评定手段,从园所层面对幼儿的感统能力进行初步评估和监测,针对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幼儿,推进“分流+分类+分工”防治行动,联合妇幼保健医院等医疗机构以及感统训练中心等市场机构有针对性地制定后续的干预调治方案。 市场机构层面。感统培训之家、少儿体能中心等市场营利性机构应充分回应幼儿感统失调改善的社会需求和家庭需要,通过制定统合性的训练规划、改变简单化的训练模式、选拔具备专业背景和实务技能的指导人员等策略提升行业机构服务效能,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感统训练服务。 4.三级预防: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防治中的“已病善治” 医院层面。建立系统性、标准化以及一体式的幼儿感统失调定期检查、连续监测、综合治疗、效果访视、康复指导等控制流程,针对幼儿感统失调发生后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时期采取不同的健康促进管理措施,遵循临床与保健相结合,坚持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并通过加强与教育、体育等跨领域协同,与幼儿园、市场机构等跨部门合作,创新幼儿感统失调综合式、贯穿式的“医疗+体育”治疗模式,拓展幼儿感统失调互补式、普惠式的“体育非医疗”训练方案,从而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和最低的成本负担获取最大的、最优的幼儿感统失调治疗效果,在最后关口端实现幼儿感统失调问题的彻底解决。
五、结语 在大力发展儿童事业、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当今时代,加快推动幼儿的感统失调防治,切实解决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不仅事关儿童全阶段的健康水平,而且关乎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但必须要明确,作为多重因素作用结果的幼儿感统失调问题,需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积极性转变,立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思维,协同政府、高校、医院、家庭、幼儿园、社会组织以及市场机构等多元主体力量,共同构筑起“未病先防、有症早调、已病善治”的我国幼儿感统失调体医融合三级防治体系,进而以整合型、一体式的幼儿感统健康服务网络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感统失调改善道路。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9/27/content_5639412.htm. [2] 晁阳,孙晓舒.早期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象及家庭干预实践[J].早期儿童发展,2022(3):90-96. [3] 王美英,王仲安,王海莲,等.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5):585-587. [4] 贾晓,张倩,孙忠清,等.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5):691-694. [5] Johnson N L, Lashley J, Stonek A V, et al.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t a pediatric hospital: Staffeducation to prevent and manage challenging behaviors[J].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2012, 27(6): 742-749. [6] Marialuisa G, Christian G, Alessandro P, et al.Robot-assisted vs.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in treating gait and balance dys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4, 8(22):318. [7] 国家卫健委.关于印发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 http://www.nhc.gov.cn/fys/s3585/202111/554a64ff0eff4971a37db413a00083a6.shtml. [8] Schaaf R C, Miller L J.Occupational therapy usinga sensory integrative approach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J].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Reviews, 2010, 11(2): 143- 148. [9] Ottenbacher K, Short M A.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A review of theory and treatment[J].Advancei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ediatrics, 1985, 6: 287-329. [10] Ayres A J.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the vestibular system[J].J Learn Disabil, 1978, 11(1): 18-29. [11] 高丽芷.感觉统合(上篇):发现大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4. [12] 王和平.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8. [13] 黄悦勤,刘宝花,王燕玲,等.北京市城区3~6岁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44-46. [14] 马士薇,张凤玲.上海市幼大班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2(8):491-492+495. [15] 马琨,胡怡萍,史婧,等.兰州市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2):121-122. [16] 吴爱明,丁洁,孙晓艳,等.嘉兴市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行为问题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6):1254-1256. [17] 沈茜.成都市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5):511-513. [18] 单大卯.对城市与乡镇幼儿园810名3~6岁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测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2):18-20. [19] 刘宝花,黄悦勤,王燕玲,等.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3):203. [20] 朱国伟,陈洪波,郭雯,等.徐汇区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237-240. [21] 余丽丽,李冬,李菊,等.某山区县城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28(2):148-151+182. [22] 杨月华,程盼盼,张倩,等.学龄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9):1116-1118. [23] 单亚,朱敏.特殊教育结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疗效观察[J].康复学报,2019,29(6):55-58+69. [24] 冯璐,郝乔,李姝欣,等.中药治疗配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有效性[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8):1639-1641. [25] 张靖,谭丽金,黄美貌,等.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口部运动治疗儿童构音障碍的疗效观察[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10):145-146. [26] 汤舒欣.智能迟缓儿童康复中感觉统合训练的临床效果及对儿童NIHSS评分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22):4285-4287. [27] 蔡继云,杨绍清,刘玉海.体育运动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62-64. [28] 赵非一,段怡汝,夏小芥,等.基于感觉统合理论的体育游戏对发展障碍儿童临床康复疗效的评价[J].体育学刊,2016,23(4):127-134. [29] 裴晶晶,袁雷,李学恒.大肌肉群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6):527-532+552. [30] 余乔艳,邓陈亮,潘小非,等.体操类康复体育活动对3~6岁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0,26(8):975-982. [31] 李立明,王建华,詹思延,等.流行病学(第一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125. [32] Nielsen A N, Brandt S, Cour K L.Exploration of sensory processingdifficulties among children attending primary schoolin Denmark[J].Occupational Therapy International, 2021(1): 1-7. [33] 任桂英,王玉凤,顾伯美,等.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4):145-147+189. [34] 解雅春,刘晓,杨蕾,等.南京市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发展与行为问题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4):584-585.[35]仇军.体医融合研究的问题导向与现实关切[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5):534-540. [36] 杨光,李哲,梁思雨.“体医融合”的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J].体育学刊,2021,28(6):23-30. [37] 谢立中.探究“三大体系”概念的本质意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4(1). [38] 贾伟,邓建中,蔡其勇.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我国中小学生减负的博弈困境及突破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21(9):51-58. [39]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93. [40] 欧阳雁玲,尹尚菁.我国老年痴呆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6): 50-5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号:19YJA890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