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服务
视频点播更多>>
当前位置:
新鲜出炉/《早期儿童发展》2022年第4期正式发行!
发布日期:2023-01-03 浏览次数: 字体:[ ]


目录





本期文章精彩导读


本刊视点:


早期数码使用经验对幼儿执行功能的影响

——脑与认知研究进展及政策启示

曹思敏  李 辉  
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许昌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授、院长(通讯作者)

本文从早期数码使用经验对大脑执行功能影响的行为研究、磁共振(MRI)研究、近红外技术(fNIRS)研究三方面对国际范围内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探讨早期数码使用经验对幼儿执行功能影响的脑与认知研究前沿。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建议:针对数码使用对幼儿大脑的影响开展更为深入的脑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制定支持幼儿合理使用数码设备的指南;监控幼儿可及的数字媒体内容,创造良好的数码环境;指导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正向引导幼儿使用数码产品。

 

电子屏幕时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董涵宇 肖春盈 马 欢 崔轶凡 贾飞勇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主治医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硕士研究生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硕士研 究生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硕士研究生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发育行为儿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通讯作者)

数字媒体是现代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电子屏幕时间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儿童语言、行为、社交、情绪等方面的负性结果的风险增加与屏幕时间的增加有关。本文总结了电子屏幕时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出可行的电子媒体使用方案,旨在从公共卫生医疗角度出发,为儿童的身心发展保驾护航。

 

调查研究:

西部城乡 0 ~ 3 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 现状的比较研究

——基于甘肃定西、四川雅安的调查数据分析

杨朝军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以西部城乡 0~3 岁婴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对家长早期教养观念、早期教养行为和早期教养指导需求三方面做了城乡现状调查及对比研究,发现城乡家长普遍存在重视婴幼儿知识的学习而轻习惯的养成,对子女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期望较高,亲子互动质量不高等共性问题;而城区家长在对早期教育的认识、辅食添加和早教投入等方面比农村家长更趋合理,对早期教养指导需求的迫切程度也更高。从家长年龄、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对城乡家长早期教养存在的异同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加大宣传和多渠道学习优化家长教养认知,更新家长教养观念来提升其教养行为,多渠道完善家庭教养社会支持系统等具体措施。

 

托育标准及实践:

高职专科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吴美蓉  朱晨晨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主任,宁波市婴幼儿照护服务学院副院长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是当前职业院校十分关注的话题。本文介绍了高职专科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资源匮乏等。本文结合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在岗位方向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拓展、师资水平提升、产教融合推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为其他高职专科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婴幼儿照护职业能力与职业院校课程相衔接研究

程维祎  程冠三

哥伦比亚大学早期儿童教育硕士,中原科技学院教育学院助教

河南春苗职业培训学校校长(通讯作者)

婴幼儿照护职业能力是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实施人才质量评价的关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调整后,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院校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培养进入探索发展期。本文对婴幼儿照护职业能力与职业院校托育相关课程进行综述,归纳出婴幼儿照护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婴幼儿照护人员应具备的六项基本职业能力,梳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院校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能力要求与职业课程的衔接关系。对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提出思考,以期对职业院校托育相关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医育融合视角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以江苏省盐城市某高职院校为例

郝文星 董威辰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助教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负责人(通讯作者)

“生育”事关民生幸福,婴幼儿无人照料成为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首要因素。为落实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婴幼儿托育服务事业,加大市场托育服务供给,助力解决家庭照护难题。从托育人才培养层面着手,高职院校大力开设托育服务相关专业,加快培养托育专业人才。本文就江苏省盐城市某高职院校为例进行分析,该校积极落实相关政策,于 2017 年开设托育相关专业,一直致力于探索托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培养目标未体现专业特殊性、课程体系重教轻医、实训基地单一且形式化、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岗课赛证” 育人机制分离的现象。对此,本文基于“医育融合”视角,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建设、师资队伍、育人机制五方面提出托育人才培养的相关策略,也为其他高职院校托育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性建议。



医教整合: 

睡眠在儿童早期脑智发育中的作用及启示

苏茹昕 王广海  江 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心理睡眠治疗师、研究员(通讯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 学中心主任医师、教授 (通讯作者)

儿童早期是脑智发育的关键期,而健康睡眠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当前,我国儿童健康政策和“脑计划”研究布局均强调促进儿童早期脑智发育的重要性,亟待揭示儿童早期脑智发育规律及可干预因素,形成循证干预政策和方案,并通过推广实施,筑牢健康中国根基。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儿童早期睡眠发展特点及其对脑智发育的重要作用。首先,儿童早期睡眠迅猛变化,虽然睡眠结构逐渐发展成熟,并建立了昼夜节律和巩固的夜间睡眠,但我国儿童睡眠不足、就寝问题和夜醒等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其次,睡眠通过调节海马的功能可促进长时记忆的形成和巩固,影响学习效果。具体来讲,睡眠会影响婴儿的社会情绪信息加工能力,且睡眠不足的儿童更容易出现情绪行为问题,这与扣带皮层、前额叶及海马等情绪相关脑区功能受损有关。再次,睡眠相关参数能够预测儿童智力发育和问题解决能力水平,并对儿童大脑结构发育产生较大影响。最后,本文建议在深化睡眠对儿童早期脑智发育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基础上,形成干预政策和方案,并依托基层妇幼保健和学校卫生体系推广应用,实现促进儿童早期睡眠和脑智发育的规模效益。

 

汉语发展性语言障碍的现状及建议

盛 欐  俞稼钰  郝 颖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博士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儿童时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阶段。早期语言发展对个体的长期发展,包括社会心理健康、学业和职业成就具有很高的预测度。本文简要介绍了 0 ~ 8 岁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里程碑,并对原发性语言障碍(又称发 展性语言障碍)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此外,本研究团队从政策指南、从业人员和科学研究三方面对汉语发展性语言障碍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发现汉语发展性语言障碍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对该障碍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最后,基于上述总结分析,研究团队从政策指南、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提出建议。

 

养育实践:

情绪加工的正负性偏向及其对婴儿抚育的启示

李宜伟  于文汶  侯新琳  刘黎黎  张丹丹

四川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四川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通讯作者)

随着我国“三孩”政策的推广,婴幼儿的社会情绪发展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了解新生儿和婴儿的情绪加工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抚育 和教养婴幼儿。成人、婴儿与新生儿的情绪加工偏向的已有研究表明,新生儿情绪加工不同于成人和婴幼儿,人类刚出生时对情绪信息存在正性加工偏向,直至发展到半岁以后才逐渐出现情绪加工的负性偏向。基于婴儿和新生儿社会情绪的发展特征,我们对家长、早教机构和儿保单位在早期育儿实践中提出了多点建议,以期帮助他们根据婴儿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开展行为和认知水平的抚育和保健工作。这些基于基础研究证据的建议可为国内外婴儿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前沿资讯:

“托举明天·育见未来”第三届研修班暨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2022年12月8-9日,由中国儿童中心和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托举明天·育见未来”第三届托育机构师资队伍专业能力提升研修班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在线上成功举办。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要求下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贺信精神的指导下,本次研修班暨学术会议围绕“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赋能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助力托育机构规范化发展与质量提升”这一主题,聚焦儿童早期发展,以最权威的政策解读、最先进的理论前沿和实践研究,与来自全国各地各级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和教育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和托育服务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以及托育机构从业人员共话儿童早期发展与成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