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状况报告(2020)选读(十四) |
发布日期:2021-07-03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2019年中国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分析报告(三)
马 军 宋 逸 星 一 闫晓晋*
二、当前中国儿童健康的问题与挑战 (一)儿童三重营养负担并存 营养不良的三重负担———营养不足、隐性饥饿与超重/肥胖威胁着儿童的生存、发育与成长,同时也威胁着经济增长与国家发展。营养不足(《纲要》中的“营养不良”)包括生长迟缓与消瘦,它与生长不良、感染和死亡高度相关。营养不足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认知能力差、入学准备不充分、学业成绩不良,甚至在成年后收入潜力也弱于正常儿童。隐性饥饿主要是指微量营养素缺乏,它与生长发育不良、免疫力低下与组织发育不良、健康状况不佳与死亡风险密切相关。超重/肥胖不仅与心血管疾病、感染、糖尿病与其他代谢疾病有关,还关系儿童心理健康①。 目前在中国,部分地区儿童营养不良及贫血等常见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超重/肥胖问题日益凸显,病因的复杂性及双重营养问题对儿童营养策略的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1995~2014年,中国儿童生长迟缓和消瘦得到了明显改善,生长迟缓检出率从8.1%下降到2.4%,消瘦检出率从7.5%下降到4.1%。但同时,超重/肥胖检出率从5.3%上升到20.5%。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城乡儿童营养状况(包括生长迟缓、消瘦和超重/肥胖3个指标)的差距正在逐渐减小。北京、天津、上海等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地方,率先出现了由营养不良向营养过剩的快速转变,且该转变对乡村儿童的影响更加明显,表现为农村社会经济指标与超重/肥胖的正相关性明显强于城市②。 微量营养素缺乏在中国儿童中最为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问题。2014年中国7~14岁汉族学生贫血率为8.9%,略低于2010年(9.9%),属于轻度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学生贫血存在以下特点:(1)不同性别、年龄的学生贫血状况差异较大。7岁学生贫血率和中重度贫血率均较高,同时青春期女生的贫血率最高,但其中重度贫血率并不呈现相应的高水平。(2)学生贫血状况的地区间差异大。海南和甘肃7岁学生贫血率约为30%,超过北京的20倍,为中度公共卫生问题(贫血率为20.0%~39.9%)。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和甘肃14岁女生贫血也达到了中度公共卫生问题水平。(3)相对低的社会经济地位意味着更高的贫血风险,农村、中差片学生的贫血风险相对更大③。 (二)儿童伤害大幅下降,但地区差异明显 目前,中国儿童伤害死亡状况已得到明显改善,2011《纲要》中降低18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的目标也提前实现,但是伤害仍然是中国18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④,主要的致死性伤害类型为溺水、道路交通伤害、跌落、中毒和其他意外伤害。男性伤害死亡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且不同地区伤害防控的主要问题存在差异。中国当前的儿童伤害预防工作亟待加强:直到2016年,伤害预防才被首次写进国家长期的健康规划,然而部门间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统一组织领导、伤害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对伤害预防研究的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尚未解决⑤。
*马军,北京大学儿童卫生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宋逸,北京大学儿童卫生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儿童健康公平;星一,北京大学儿童卫生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学校卫生政策与管理;闫晓晋,北京大学儿童卫生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评估。
参考文献: ① “The State of World’s Children 2019:Children,Food,and Nutrition,”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网,2019年10月,https://www.unlcef.org/media/63016/file/SOWC-2019.pdf。 ②Y.Dong, C.Jan, Y.Ma, et 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Chinese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m 1995 to 2014: An Analysis of Five Successive National Surveys.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ogy,2019,7(4),PP.288-299. ③罗冬梅、闫晓晋、胡佩瑾等:《中国2014年7~14岁汉族学生贫血流行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19年第6期。 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 信息中心编著《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17》,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第12~62页。 ⑤徐荣彬、温勃、宋逸等:《1990~2016年中国青少年死亡率及主要死因变化》,《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年第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