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三期《中华家教》正式发行
发布日期:2021-07-02 浏览次数: 字体:[ ]


《中华家教》(CN11-3056/G4)创刊于1992年,是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管、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主办的家庭教育学术期刊;本刊以推进家庭教育科学发展与学术建设为主旨,聚焦问题、追究原理、揭示规律;解读政策、创新实践、推广成果。


                                                                                                                                         本期精彩文章导读 

《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专题解读 
栏目:本刊视点 
主持人:丛中笑,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教授 
摘要:2021年3月,《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以下简称《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论述摘编》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15日至2020年12月28日期间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家庭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家庭领域的集中体现,对广大家庭工作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 

本期“本刊视点”特邀孙云晓、童建明以及叶文振三位在我国家庭家教家风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站在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站位和战略高度,分别针对《论述摘编》中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以及“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三大专题进行了详细解读和深度剖析,希望引领广大家庭工作者和研究者加深理解并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论述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提升新时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水平。 



家庭教育地方立法的首次突破和重要尝试——对《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解读 
栏目:家庭教育政策与思想 
作者:江材讯,重庆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巡视员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家庭功能的转型,家庭教育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密切关注。2016年5月27日,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标志着我国大陆地区首部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的正式出台。《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全文共计七章四十四条,对家庭实施、学校指导、社会参与、保障激励、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明文规定。本文围绕《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立法背景、指导思想、整体设计及框架结构、法规特色、实施成效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 


论家长教育胜任力及其提升策略 
栏目:家庭教育理论探索 
作者:高书国,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摘要:家长教育胜任力是指家长在承担家庭责任过程中对子女实施教育、引导、影响的基本能力和潜在品质,具体表现为家庭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及效果。本文在分析了家长教育胜任力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基础能力、教育资源、教育能力和子女社会化程度为主要指标的家长教育胜任力评估指标体系,探讨了家长教育胜任力的影响模式,并结合不同家庭中家长教育影响模式的特点和问题提出了完善家庭教育能力支持系统、提升多样化家庭教育服务、加强家庭教育专业队伍建设以及提升家长自身素质能力的家长教育胜任力改进策略,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探讨,促进家长教育胜任力的提升。 

我国家庭建设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启示——基于全国13省区市问卷分析 
栏目:调查研究 
作者:罗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王东,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 
摘要:2019年全国13省区市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表明,综合家庭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我国家庭建设既呈现出总体状况较好的特点,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问题与新挑战。据此,建议在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这一家庭建设政策的过程中,应将促进夫妻和睦、提升二孩生育意愿作为家庭文明建设和家庭服务工作的重要目标;明确家庭教育工作在家庭建设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实施家庭教育支持行动;将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家规家训的传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家庭作为家风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对家庭建设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区和人群予以重点关注、精准施策。 


家庭养育的成人反思与社会干预 
栏目:现代家庭与家长素养 
作者: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家庭教育智库成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等 
摘要:城市化生活让父母亲自养育孩子的时间逐渐减少,导致养育难度在慢慢增大。当养育者对孩子的管教出现困难时,家庭的养育者仍具有养育关系中的主动权。强调养育者的个人修为及自省或反思,同时完善社会干预策略,通过“周末家长学校”帮助养育者改善养育认知和策略,这对家庭和谐发展、孩子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职业规划教育论要:基于劳动教育的视角 
栏目:现代家庭与家长素养 
作者:李乃涛,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基础课教研室主任 
赵丹丹,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主办 
摘要:职业规划理应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议题。当前,不同的家庭在子女职业规划上的做法可以区分出放任型、权威型和民主型三种类型。同时,当前家庭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着介入过晚、引导有限、交流不够以及重技能轻价值的问题,需要从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四个维度上分析家庭职业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从劳动教育的视角出发,想要解决当前家庭职业规划教育的现实问题,就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子女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子女的兴趣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积极融合。 


两种家庭结构中父亲养育对儿童心理适应问题的影响 
栏目:传统文化与儿童教养 
作者:郭菲,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2015-2016年) 
李杨,中国儿童中心副研究员 
摘要:现代社会,父亲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考察家庭结构、父亲的教养行为及其他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适应问题(内化、外化和注意问题)的影响。通过对263名幼儿园儿童的家庭开展研究,结果发现:来自不同家庭结构的儿童在内化和外化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家庭中的儿童比主干家庭中的儿童有更少的内化和外化问题;相比较主干家庭的父亲,核心家庭的父亲在共同养育中与母亲的配合、合作性更好;来自不同家庭结构的父亲在教养风格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父亲专制式的教养风格、放任式教养与孩子的外化、内化和注意问题均存在正相关;当家庭中父亲与祖辈存在照顾或教育孩子的争执和矛盾时,儿童也有更多的心理适应问题。本研究提示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建议对存在隔代教养的家庭提供指导,帮助家庭成员协调彼此关系,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疫情期间家校共育的模式分析及建议 
栏目:家庭教育指导与家校社共育 
作者:蓝玫,北京市东城区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卢锋,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市职业大学讲师 
摘要:2020年全球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暴发,打破了教育的常态运行,随着教育部发布关于“停课不停学”的通知文件,“线上学习”“居家学习”成为疫情下学生学习的新常态,学校和家庭史无前例地紧密结合与合作,家校共育出现了新的态势,涌现出许多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短板。本课题组主要通过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疫情期间覆盖全国多个区域、多个学校的家校共育典型案例并进行分析,回应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呈现疫情期间家校共育出现的新变化和特点,为全面把握家校共育现状,促进家校共育更好发展提供有效的实践路径。 


家庭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热话题与冷思考 
栏目:家庭教育笔谈 
主持人:林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讲师 
摘要:青少年手机和网络的使用问题一直以来令家长和老师头疼不已。今年教育部屡次下达通知,要求家庭和学校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和上网引导,并联合多个部门整治以“饭圈”“黑界”“祖安文化”为代表的未成年人不良网络行为,一系列举措引发社会热议。面对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智能设备家庭普及率的逐渐提升、互联网用户低龄化趋势的日益显著、青少年虚拟网络生活复杂性的不断增加,不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家庭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都必须冷静思考自己的立场原则和应对方法,并探索一些更为深刻而本质的议题:手机、网络等数字媒介对于青少年而言,其延伸功能是什么?青少年为什么“沉迷”手机网络,他们究竟沉迷于何种事物、寄托着哪些情感、追寻着什么意义?成年人能否抛弃媒介偏见与刻板印象,走进、贴近并尝试理解孩子的媒介生活?除了简单粗暴的管控手机和网络设备,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帮助孩子抵御媒介风险、规避负面影响?当数字化的生存、学习、发展、交往、消费和娱乐模式引发家庭生活变化、冲击传统亲子关系之时,家庭可以采取哪些与时俱进的教养方式和教育策略? 
《中华家教》编辑部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联合策划推出“新时代家庭教育理论创新”行动系列主题。本期内容聚焦“家庭新媒介素养教育”,邀请到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家庭中的网络消费教育、数字公民教育、媒介融合型家庭的教育建构、社交媒体式家校互动等四个方面展开笔谈,通过分析当前家庭媒介生活的新兴现象透视未来家庭教育的重点方向,以期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引导家长更科学地去塑造孩子在经济生活中健康的消费观念与理性的消费行为;帮助孩子在社会生活中逐步成长为积极负责的数字公民;促进亲子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媒介经验融合,创造跨代际、跨文化沟通和理解的机会;提高家长自身在家校合作过程中的规范性和积极性,与学校一起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关系。总之,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始于家庭,其核心任务在于更好地鼓励孩子积极融入现代媒介生活、保护孩子免受媒介环境伤害,赋予孩子创造媒介文化的能力。


原文阅读链接http://qikan.chaoxing.com/mag/shelf?mags=ea15bb11cfca2424f502240f268ed538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