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时代下的家庭教育——“家庭媒介素养教育”主题沙龙
发布日期:2021-04-26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1420日上午,由《中华家教》编辑部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第三期“家庭教育沙龙”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召开。

“家庭教育沙龙”是《中华家教》编辑部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于2021年年初共同发起的家庭教育学术研讨新模式,旨在为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新深度、开拓新方向,同时为由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主办、中国儿童中心承办的家庭教育学术期刊《中华家教》扩充学术力量、提升学术品质。

本期沙龙的主题为“家庭媒介素养教育”,出席的嘉宾有北京师范大学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余清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班建武、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霍雨佳以及各领域从事家庭教育相关研究的学者。在沙龙中,各位专家学者针对本期主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朱迪探讨了网络消费框架下的青少年问题,提出在现在互联网应用普及程度非常高的当下,青少年的网络消费素养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面对培养青少年的消费教育,社会要建立起保护网,家庭也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理性消费。

澳大利亚美墨尔本大学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付俊提出,数字媒体是孩子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口,是他们进行社交、培养身份认同的重要渠道,家长应当要跟孩子一起学习如何利用数字媒体,而不是一味地使用硬性规定加以干涉。家长要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充分发展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曾爽从数字媒介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语言学习发展的可能性。她认为网络可以帮助孩子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语言学习体系的微环境,家长不应拒绝这些与时俱进的网络技术,而是应当对孩子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孩子在网络的使用中进行有益的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杨雅引申出在家庭传播领域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指出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家长和孩子在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方面存在鸿沟,在线下家庭场域中青少年的精神存在的疏离和缺失,会不利于他们社会化行为的生成。如何应对这些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还需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讲师林可引入
“跨文化理解”这一概念,提出要创建一种“跨媒介理解”的家庭,家长不是要完全嵌入到孩子的生活中,而是保持一些距离、尊重一些隐私,要有保留的干预,给孩子自己探索的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讲师程猛结合自身在当下社会家庭教育现象中的所见所感,认为家长应该和青少年对网络媒介进行共同管理、共同商议,而不是让青少年被动地接受使用规则。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余清臣、副院长班建武,以及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霍雨佳对每位学者的主题发言进行了点评。

余清臣院长指出,教育理论研究要回应家庭教育现状中的问题、满足家庭教育者的诉求。家长要从宏观角度需注意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对未成年人媒介素养的管理和引导作用。班建武院长指出,技术的变迁代表的是不同代际人的生存境遇的变化,反应的是当下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前提和文化结构。我们应深入思考如何在技术的确定性与人的不确定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霍雨佳部长指出,本期家庭教育理论沙龙探讨的话题碰触到了最核心、最深入的家庭教育理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可以在自己的家庭教育观点的基础上,给出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上的指引和方法上的指导。



 






   本期沙龙充分探讨了在数字媒介时代儿童发展的新特征、亲子关系的新模式以及家庭教育的新问题,从不同专业角度出发拓宽了家庭教育的视野,同时为促进互联网时代的家庭教育提出了相应对策。

 

“家庭教育沙龙”至今为止已成功开展三期。第一期和第二期邀请到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分别针对“家长家庭教育焦虑”以及“家庭劳动教育”专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并已形成相关文章刊登在家庭教育学术期刊《中华家教》当中,在家庭教育研究领域引起很大反响,同时也收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本期沙龙内容也将在第三期《中华家教》中刊登,可关注“中华家教”公众号或“儿童与家庭”公众号获取期刊订阅及投稿信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