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养育照护,助力宝宝茁壮发展:回应性照护篇 |
发布日期:2021-03-26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WHO养育照护核心策略: “健康、营养、安全、 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机会” 2020年9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婴幼儿养育照护专业委员会发布《婴幼儿养育照护专家共识》,其中回应性照护是提供满足婴幼儿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积极照护实践。 回应性照护 回应性照护是提供满足婴幼儿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积极照护实践,其核心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敏感了解婴幼儿动作、声音、表情和口头请求的需求,并及时给予积极恰当的回应。 回应性照护目标 建立信任和安全而良好的依恋和社会关系; 敏感观察、了解婴幼儿生理和心理需求,鉴别并妥善处理和应对疾病; 从儿童的视角理解其行为,并做出恰当的交互回应; 提供优质的亲子互动时光, 保证儿童在自尊、自信中健康成长。 01 建立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关系。它是婴幼儿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给婴幼儿带来心理的安全感,支持其不断探索、学习,使他们在情感、社交和认知方面良好发展。 与婴幼儿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的基本要素包括热情、接纳、真诚、共情和尊重。这些基本要素通过在与婴幼儿玩耍、交流和赞赏过程中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亲子关系基本要素 热情:要对婴幼儿表现出真正的兴趣、对他们非常友好并且能够及时与他们互动; 接纳:无条件地重视儿童,无论他有怎样的气质、性格或行为表现,都要在意他、关心他; 真诚:要求大人在婴幼儿面前既坦诚又讲道理,并且总是鼓励他们,肯花时间根据不同的婴幼儿和不同的环境分别做出回应; 共情:需要照护者学习理解婴幼儿的行为,对婴幼儿做出回应时会假设自己也经历过同样的情绪; 尊重:相信婴幼儿有与其年龄相符的学习和行动的能力,允许他们自己探索和行动、进行独立思考、做出决定,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与他人沟通。 02 敏感观察 观察并敏感了解婴幼儿是正确解读其行为线索、解释需求的必备条件。每个婴幼儿都具有独特性和个体差异,其行为表现存在着多样性和多源性。婴幼儿通过动作、面部表情、声音或手势发出信号,表达自己的生理、心理需求。 照护者如何做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仔细观察、记录婴幼儿的生理节律、活动和能力水平,逐步了解并掌握其个性特点; 将婴幼儿看作独立的个体,敏感注意到并听懂、看懂其不同需求所发出的信号,及其行为背后的含义, 准确判断婴幼儿的需求和情绪体验, 及其对环境刺激或挫折时的反应和所能承受的压力; 并尝试根据其年龄、发育水平和气质特点及场景进行适当的互动回应; 敏感识别疾病征兆,妥善处理和应对疾病。 图片来源:pixabay 03 恰当回应 回应是照护者解读婴幼儿行为后做出的反应,恰当回应不仅具有及时性还应具有合理性,即养育者所作出的反馈应符合儿童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及环境需求,避免不恰当的回应。 回应性喂养强调了喂养过程中养育者和婴幼儿之间的互动,照护者鼓励婴幼儿发出饥饿和饱足信号,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回应。 对于照护者,这种互动表现在他们成功地完成喂养儿童的任务;对婴幼儿来说,喂养中其发出与进食相关的信号可被父母准确理解并得到与自己期望一致的回应,从而建立良好的喂养互动关系。这对于低体重儿、有疾病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重要。 问题解决情境中,照护者如何引导和回应婴幼儿 准确判断婴幼儿在面对问题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水平; 及时关注婴幼儿的需求和良好行为表现; 提供与其需求和行为相匹配的反馈; 为婴幼儿的言行树立榜样。 04 互动沟通 互动与沟通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照护者更好地进行回应性照护,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帮助儿童将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日常的生活环境是婴幼儿与照护者产生沟通和互动的最主要场所,当婴幼儿与照护者共同关注一件物品、参与一件事情时,沟通和互动就自然发生了。 照护者如何做 需要了解婴幼儿独特的沟通方式:哭声、语言、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姿势, 除了仔细倾听、解读其沟通目的外, 照护者还需调动合适的身体姿势、表情、眼神、肢体动作及语言、声音传递易为婴幼儿观察到、注意到并适合其理解的有效信息。 当照护者的沟通行为被婴幼儿所理解时,他们可以继续予以回应,维持互动。 参考文献: [1]邵洁, 童梅玲, 张悦,等. 婴幼儿养育照护专家共识[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9).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Bank Group, UNICEF. NURTURING CARE FOR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ER/OL] . https://nurturing-care.org/,20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