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家教》2021年第六期正式发行
发布日期:2021-12-25 浏览次数: 字体:[ ]


6.jpg



微信图片_20211225140536.jpg


本期精彩文章导读

 

本刊视点:用法律为家庭护航共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主持人:代秋影,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未成年人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为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1年10月23日通过表决,并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家教》2021年第6期特邀两名专家,对《家庭教育促进法》进行解读,供各位读者参考。

 

家庭教育中的国家干预——为父母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

作者:刘永廷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讲师

摘要: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促进法》既满足了我国家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迫切需求,也为国家公权力介入家庭教育提供法律依据,并从法律上第一次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家庭教育促进法》划分了家庭、国家、社会在家庭教育各个方面的责任或职责,明确了各方的行为边界:家庭是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国家依法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社会各方协同家庭教育的实施。同时作为促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在内容上表现出倡导性条款和规范性条款并存的鲜明特点。《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有诸多的制度创新,如各级政府建立家庭教育工作联动机制、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来构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系统、建立强制性的家庭教育指导令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落地尚需各地的具体实施。

 

 

论妇联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家庭教育职责分工与合作

作者:叶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讲师

摘要:妇联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是负责《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主要部门,但是《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并没有专门的条款将妇联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各自的家庭教育管理职责予以规范,这就为法律实施带来了一定困难。本文借助法律解释的方法。以《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法律文本为中心。对妇联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各自的职责进行了区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为了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应加强妇联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教育政策研究

栏目:家庭教育政策与思想

作者:王萍,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副研究员,主要研究社会政策、家庭教育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政策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与完善阶段,家庭教育政策的总体目标逐渐明确,更加注重普惠性,政策内容不断扩展 与深化。目前,家庭教育政策迫切需要回应的现实问题,包括家庭教育发展不平衡、品德教育重视度不够、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有待健全、家庭教育研究滞后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整体布局、法制建设、核心内容和工作机制四方面对未来家庭教育政策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学龄前儿童家庭阅读的家长支持及对策建议——基于浙江省学龄前儿童阅读状况的调查

栏目:调查研究

作者: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课题组

摘要:为深入了解学龄前儿童阅读状况,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本研究对浙江省5142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2020年浙江省学龄前儿童阅读总体状况较好,儿童阅读起始年龄、阅读喜爱度、阅读率、阅读量、阅读时长、家庭藏书量等均优于2018年;家长对早期阅读的态度、陪伴阅读时间、阅读目的认知、阅读方法指导、购买图书的原则等因素都会对学龄前儿童阅读产生影响:家长受教育程度与儿童阅读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城乡儿童阅读状况具有显著差异;超过三成的2岁以下儿童喜欢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进行电子屏阅读。基于此,本文认为应加强对家长关于儿童早期阅读认知的指导,进一步发挥家长在儿童早期阅读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对儿童早期阅读支持体系的建设,推动家庭、政府和社会协同促进儿童早期阅读的发展。

 

论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祖辈角色在隔代教养中的作用及其实现

栏目:现代家庭与家长素养

作者:孙亚敏,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早期阅读、家庭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以及二胎政策和三胎政策的实施,祖辈参与孙辈教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发挥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其紧迫性、合理性和必要性。本文借助角色理论,从人类文化领域挖掘祖辈角色的智慧和力量,梳理人类选择隔代教养的动因和价值,并提出应发挥政府、社区、家庭等主体的合力,构建隔代教育的平台和空间,提高老人科学育儿的理念和能力,从而提升祖辈角色在隔代教养中实现的可能性。

 

 

当代家庭对青少年网络外语学习的顺应与策略

栏目:传统文化与儿童教养

作者:曾爽,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

摘要:在我国教育数字化的大背景下。网络自主学习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外语学习行为,但很多家长对当下的网络外语学习持观望或怀疑态度。本文从社会文化的理论视角分析家长对网终外语学习所产生的疑虑及成因,并针对这些疑虑,分析网络外语学习所带来的有别干课堂教学的外语学习机遇,在此基础上,对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进行网络外语学习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

 

 

协同教育组织在家校社协同教育中的表现及支持制度——基于对北京、台湾和香港的比较分析

栏目:家庭教育指导与家校社共育

作者:赵澜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协同教育、儿童教育、道德教育。

摘要:学校、家庭、社区(会)协同教育组织的建立和运行是推进协同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围绕协同教育组织的立场、角色和功能三个核心维度,对北京、台湾和香港的学校、家庭、社区(会)协同教育组织在三个维度上的表现和支持制度进行比较,从而为北京相关政策机构制定支持制度等政策路径提供参考保障。研究发现它们在三个维度上的表现各有优势,但是香港的整体优势最为突出。因此,本研究建议北京的协同教育发展需在主观共识、发挥科研引领的作用和建立法律法规的具体路径上有所作为。

 

 

家庭教育笔谈:“直面青少年抑郁”专题讨

主持人:程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讲师

当前,青少年的高抑郁风险已经成了难以忽视的社会问题。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中华家教》编辑部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联合推出了“新时代家庭教育理论创新”行动系列主题笔谈。本期笔谈邀请了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背景的学者,通过激发跨学科的想象探讨家庭如何直面青少年抑郁。这几篇文章既从理论上探讨了抑郁的本质、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机制,也从实务上聚焦于青少年抑郁的传统文化和家庭疗愈。

“房间里的大象”——直面青少年抑郁问题

作者:徐凯文,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生

时下,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抑郁只是一种症状,背后其实是教育的问题,也是社会心态的问题。“双减”政策的落实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家长的心态要向理性、平和的方向调整。文化疗愈是少年“空心病”问题的一个途径。“空心病”空的是一些基本的理想和价值观,要解决青少年的“空心”问题,首先要解决父母的“空心”问题。

追问抑郁本质——对青少年“抑郁”的一种解读

作者:程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讲师;

肖妙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基本理论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对抑郁本质的认识决定了父母会如何理解子女的内心困扰,又会如何陪伴和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本文试图基于笔者身边发生的一起青少年疑似“抑郁”的事件,呈现父母在不同阶段对抑郁的理解和应对,借此重新审视抑郁的本质,探索造成抑郁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根源。

 

超级妈妈、隐身爸爸与抑郁的孩子——儿童抑郁的家庭系统发生学

作者:安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在高度私人化并远离公共世界的、离心离德的“核心家庭”里,强规制化的家庭教育、高度焦虑与控制倾向的父母、儿童学业失败与社会情感疏离/挫折,无疑对儿童成长有负面影响,并与儿童的抑郁症候强烈关联。本文是一个家庭教育叙事研究 ,所呈现的是焦虑的父 母与抑郁的孩子之间的 养育互动故事,旨在揭示儿童抑郁背后隐藏的中产阶层密集式育儿面临的“ 双重束缚"的困境,警示规制化教育的限度,提倡儿童抑郁发生学的研究要转向非线性认识论,建议成人要更多地辨识家庭困境而非诊断个体病症以及改变过千理性化的沟通方式,呼吁政府和民众建构尊重女性的照料与情感劳动,并鼓励父母和孩子走进社会生活的社会制度与社会风气。

 

大学生抑郁风险及其家庭疗愈

作者:海子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大学生正处于向成年过渡的人生阶段,这是一段压力叠加的时期。已有研究表明,抑郁症状在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中都很常见, 大学生患抑郁症的风险远远高于普通人群。学业和就业压力、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互联网时代的原子化困局都会带来抑郁风险。家庭应当让孩子可以倾诉,给孩子健康的陪伴和爱,对抑郁去污名化。

学术快讯:“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标准”及“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基础课程”发布会系列文章

编者按:2021年11月13日,中国儿童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布“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标准”及“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基础课程”。发布会中,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为发布会致辞,教育部国家督学傅国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丽颖和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围绕热点家庭教育话题展开精彩对话。众专家强调了当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肯定了此次发布的“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标准”及“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基础课程”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起到的重要引领、示范作用,以下文章来自本次发布会上的讲话及专家对话。(《中华家教》编辑部)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标准

作者: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建设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标准及其课程体系是时代的需要、教育的需要、现实的需要。要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大会上讲话的精神,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把《家庭教育促进法》作为我们工作的法律依据,坚持“人民至上、儿童至上、生命至上”的根本性原则。此外,还要把家风家规建设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共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共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对话嘉宾:

傅国亮,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教育部第八届国家督学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

康丽颖,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丛中笑,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教授

霍雨佳,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研究员

中国儿童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研制的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标准是生逢其时、与时俱进的。家庭教育指导最主要的是支持家庭,给家庭赋能。家庭教育指导者的使命是让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为家长插上健康的、强有力的翅膀,带着孩子一起飞翔。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领导机制、运行机制、经费问题、专业队伍、专业指导等,回答谁来做、怎么做、如何运行、如何保障等基本问题,让家庭教育支持政策真正落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