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中心
视频点播更多>>
当前位置:
“我是小小传承人” ——兰州市少年宫“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热力持续
发布日期:2019-04-20 来源:兰州市少年宫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

        兰州市少年宫作为兰州市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主阵地,于2010年获得首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世界青少年教育基地”称号,我们结合甘肃皮影戏、敦煌艺术、庆阳香包、剪纸、木版画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领青少年制作陇剧脸谱、皮影人物,绣荷包、彩陶、泥塑等;在绘画中融入非遗元素,临摹飞天形象,描绘唐卡、甘肃黄河水车、牛肉面制作等民族、民间景物;传承并创新“非遗”民间音乐、舞蹈,创作了《白兰瓜》、《牛大碗》、《撒尔塔娃娃祖国的花》等大量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原创舞蹈及声乐作品。近年来,通过挖掘、寻找、走访、整理,将兰州鼓子、刻葫芦、剪纸、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艺人作为少年宫的特聘教师,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形成较为成熟的公益教学活动体系。此项活动的开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校园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深深地扎下根,并从中不断发现和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

编制的教学课堂


        活动准备阶段,我宫通过调查了解金城非物质文化资源,深入对接少年宫现有平台、项目,邀请到4位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与少年宫原有特色项目积极整合,制定并开设十余项适合学生的非遗课程,包括剪纸、泥塑、兰州鼓子、崆峒派武术、书法、彩灯制作、锅庄舞等,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综合、全面的“非遗”活动板块。

彩灯制作的教学课堂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兰州市少年宫“流动少年宫”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相继来到兰州市安宁区水挂庄小学、兰州市上沟小学、兰州市榆中高崖学校、兰州市永登县城关小学等4所学校,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在泥塑和雕刻葫芦的课堂中,学生们利用手中的陶泥,依据葫芦的形态,在老艺人的带领下,或是捏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或是雕出栩栩如生的美景图画;在锅庄舞的课堂中,旁听的老师们也被带动起来,一起融入到舞蹈队伍里;在剪纸的课堂中,一张张彩纸,在学生们的手中绽放出了形态各异的花朵。在武术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展示出跳高前练压腿、劈叉、外摆腿、旋子等武术动作,学生们兴致盎然,十分活跃,几名曾参加过市级武术比赛的学生认真与老师切磋招式,举手投足间已有大家风范;在彩灯制作、彩绳编织课程中,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观看、参与体验、动手实践,并不时与老师交流互动,每做出一个小样品,立刻高兴地让老师给予指导。兰州鼓子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幽广,弹奏的乐器三玄简单古朴,老艺人的表演让学生如听天籁。活动现场非常热闹,学生们创作的热情极高。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体验课非常有意义,不仅能让自己多思考,增强了动手创作能力,还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

锅庄舞的教学课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非遗”体验活动不仅丰富了学校课程,激发了广大师生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对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有积极助益。学校课程因为有了“非遗”这一新鲜血液而变得丰盈多彩,学校的教育教学形式也更加灵活生动,所到之处,活动得到了老师及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剪纸的教学课堂


        通过这段时间的活动开展,我们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汲取经验;积极整合丰富的社会资源,逐步完善现有项目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探索、创设新的活动项目;继续加强与校园合作,努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发挥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培育、塑造青少年美育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现和培养新一代“非遗”保护传承新人。

刻葫芦的教学课堂

兰州鼓子的教学课堂

泥塑的教学课堂

拼贴的教学课堂

书法的教学课堂

声乐的教学课堂

武术的教学课堂

上沟小学合照


        兰州市少年宫不忘初心,积极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增强文化自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保护、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号召,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拉近学生与“非遗”的距离,在增进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文化、对祖国的热爱的同时,也提高了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


(信息来源:兰州市少年宫网站
分享到:
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