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家健康讨爱、召唤爱”家庭教育指导实务工作坊纪实 |
发布日期:2018-09-08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看到“为家健康讨爱、召唤爱”这个题目时,你的心里想到了什么呢?哪些画面、哪些情节浮现在你的脑海里?伴随着的心情又是什么颜色呢? 9月7日,在中国儿童中心亲子益智书屋中有一群对家健康感兴趣的伙伴聚在一起,在台湾成功大学的赵梅如老师的带领下,度过了有温度、有深度、有爱情、有亲情的一天。 什么是爱?爱的本质是什么? 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赵老师通过社会神经科学家马修·利伯曼(Matthew D. Lieberman)的“网络球”实验向大家展示了人类“讨爱”的天性。在实验中,他设计了一个情境,本来三个人传球,却变成其中两个人互相传球,这让另一个实验者参与者明显感觉自己被排斥了,而这位参与者此时大脑的“背侧前扣带皮层”被激活,这是让人产生“痛苦感觉”的脑区域。相对地,当我们接收到欣赏、认同、赞美时,即使是来自陌生人,我们大脑中的“腹侧纹状体”就会被激活,这是让人产生“愉悦感觉”的脑区域。这个实验得到的结论是人类的进化机制很自然地让我们害怕被排斥,不愿被讨厌,喜欢与人亲近,这样才能确保人类能随时都想群居,增加人类的生存与繁殖机率。所以“讨爱”对人类而言,是天生所必备的生存能力。 家庭埋下的情绪地雷 赵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100个小凯莉的故事”:从曾经那个10岁的自己因为想和妹妹们一样买一个娃娃而被妈妈拒绝时产生的难过,到成年后喜欢把对娃娃的喜爱投射到女儿身上,再到36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先生的背影中看到了妈妈的影子,并且再次感受到了当年的那种难过,直到现在已经积攒的“100个小凯莉”,听到这个故事,有人会心的笑着,有人勾起了回忆,有人看到了自己…… 有很多情感中的伤害,让人往往无从理解,却又一直无情地循环着,不知道为什么会不断的进入到讨爱勒索、情感绑架里。这颗地雷是如何埋下的呢? 赵老师告诉大家只是因为讨爱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应的爱,于是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这种感觉很伤、很痛,自己不懂,只能依着外在看见的方法讨爱,除了讨好,就是勒索,激烈一点甚至绑架。强制来的感情怎么可能美好?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那潜意识当然就想藏起来,当然很怕被发现,焦虑伴着想逃避这样的自己,于是深埋起来,变成了未引爆的心中地雷,一旦引爆,就会伤人伤己。 赵老师用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与先生的爱情和婚姻经验、自己外孙女的成长记录以及自己咨询工作中的典型案例等给大家呈现真实的家庭生活中内在的和外在的冲突,并且引导大家看到如何自我成长、如何化解家人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与家人一起促进家的成长。她让大家看到,每个人都需要好好觉察心中深埋的讨爱凝滞点,把爱及时找出来,才能拆除情绪地雷,不让自己有机会在自己的讨爱生命盒子里牢牢贴上“我不值得被爱”的标签,她更是分享了“如何爱自己”的八个步骤,把实践的抓手给到大家。 八面玲珑球召唤爱 感恩的方法千千万,赵老师非常用心地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有意思的方法——八面玲珑球,12张彩色的纸,先经过折折叠叠和拼拼插插而成了一个有内涵的球,再打开球,在遍布33道折痕的纸上写下你对自己或是他人的感谢与祝福,再组装起来,听起来有些复杂,可在场的每个人却都兴致勃勃地、用心做着自己的球,这个球不仅将上午和下午的课连接了起来,更是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感谢与分享 最后,中国儿童中心家教部负责人霍雨佳进行总结,对赵老师表示由衷地感谢,并邀请参与者分享了对工作坊的感受。有人说赵老师的授课幽默感性,深入浅出;有人说在赵老师分享和婆婆的情感互动时,看到赵老师的动情非常感动;有人说一天的工作坊都没有一分钟走神,完全被老师的魅力所吸引;有人对工作有了新的感悟;有人要开始学习心理学…… 丰富而实用的内容向大家详细地呈现出完整的家庭情感的内涵以及实操方法,相信每个人都愿意并充满信心地踏上了成为真正的家庭感情熟手与教练之路,让我们从爱自己开始,一起听我慢慢说,一起做练习,然后一起把爱找出来,让讨爱成为一种家庭里、亲密的人之间,有价值的相爱力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