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体验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实务工作坊纪实(二)
发布日期:2018-09-15 浏览次数: 字体:[ ]

第二天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就像时间,不断的向前,不做片刻停留,从不早退,也绝不迟到。

第二天如约而至。一起床,就感受到啥叫秋高气爽,就连蝉鸣似乎都少了些夏日的浮躁。于是,我们集体光着脚来到了室外,开始了第二天的感官之旅。

在隔空触摸的体验里,在没有真实触碰的前提下,有不少的小伙伴惊奇的感受到来自于他人的温暖,同时也感受到自己手掌上若隐若现的力量。这种“气”的感受使大家直接感受到温暖的力量是可以传递的,它是一种气场,是可以营造的气氛。当一个人的内心空静的时候,哪怕没有身体的接触,也可以清晰的感知到他人和环境的“温度”状态。记得有的伙伴分享到:“开始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当注意力几乎全部都在手上时,就有感觉了,而且越来越强。”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能量,是兴趣的守护者,也是创伤的疗愈者,就像星星之火一样需要用心感受、小心呵护。

这是有关于“视觉”的体验。面对白板上的几何图案,我们不断移动着自己的位置,帮助自己转换视角,试图摆脱之前的图形带来的先入为主的影响;而在另一个视角固定的体验中,伙伴们发现即使是在同一个房间,当视角被固定时,同样的问题也会有迥异的答案。最后我们得出结论:“看问题转换角度之难是克服潜在的思考习惯。”于是,大家对“眼见为实”有了新的理解。

古人云“尝而未吞谓之味”,从“味”字的结构中体现出古人对“味觉”真谛的理解。伙伴们在“品位之旅”中亲身品尝,真真切切做了一回神农氏,好好感受当年尝百草的个中滋味,细细体会不同味道所带来的感受,从中慢慢了解了味觉作为把关的门神,是如何鉴别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的好与坏从而帮我们保持身心健康的。

在“嗅里乾坤”这个游戏里,有的伙伴发现味道虽然稍纵即逝,但与之相关的记忆和情感却可能保存很久,比如家乡菜的味道;有的小伙伴提到味道嗅觉不像味觉,气味总是闻到以后才发觉;还有人发现味道很难具体形容,总得借助一些其他具体的东西,比如臭鸡蛋味儿、百合花香等等;对人的品性形容与嗅觉感受也是密切相关,比如“臭名远扬”、“臭味相投”,又如“口齿生香”、“芝兰之交”等等。而这些发现都揭示了嗅觉的小秘密:开放的;主观的;与情感和记忆联系紧密;与个人道德感紧密相联。


下午依旧是丹妮老师的艺术体验,这次她决定带我们一起来感受生命的样子,丹妮老师字在动笔之前问大家:“在座的老师们有没有人会画画呢?”只有一位伙伴举了手。丹妮老师没有告诉我们要画什么,只要我们先跟随,用色粉笔的时候不用尖尖的角画线,而是用整个侧面接触纸面画。

听着故事,我们就这样开始画了。

“有一片厚实的土地”

“在春天,土地里种下一颗小种子”

“小种子慢慢生根”

“开始发芽”

“长出茎叶越长越高”

“越来越粗壮高大”

“过了很多个春夏秋冬,又是一年的春天,它的枝头长了新叶”

“一片,两片,三片,越来越多”

“最后到了夏天,树叶茂盛得练成了一片”

“大树下有一个黄色点小光点,光点变大了,像一个鸡蛋。然后变成了柠檬,再大一点变成了哈密瓜,再变大好像有西瓜那么大了。从这个大黄球里前面长出了脖子,后面长尾巴,下面长了大腿。然后脖子上长出了头,尾巴长了羽毛,腿下长了爪。最后用不同的颜色来妆点这只大公鸡和大树吧。”

就这样我们跟随着,从刚开始忐忑着无从下笔,到一点一点“长出”了一幅画来。之后老师要大家用刚刚的“生长”法,创作自己心中的美好图景。要求就是不用线条,而是用面的色块生长,画动物植物。

这样画画会不会让你也想试试?因为用这种方式画画,多加练习后你会发现原来人人都会画画呢!看看我们的小画展~

丹妮老师划重点喽——

一棵树是怎么长大的?一颗鸡蛋是怎么变成大公鸡的?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但大多数人在画一个真实的形态时,都会习惯的用线条画它们的外轮廓,而线条本身在真实世界不存在的,它只是一个让人们更好理解这个世界创造出的概念。所以,没有专门学过绘画技巧的成人或是孩子,是很难生动形象的把你眼中看到的真实世界用线条描画出来的。

而在“点”“线”“面”三个基本元素里,我选择用“面”绘画的方式来表达生长,随着矿物、植物、动物、人等自然生长的过程来画画,这让绘画本身变成一种生命成长的自然呈现,作品会非常有生命力。特别是在和低年级孩子一起工作时,这样的绘画方式启蒙,让他们与之前认知的这个世界连接更紧密更有力量,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这样生长的,他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绘画在促进孩子的感官发展的同时,也可以让老师观察到用“面”画画时,孩子用力大小的程度(触觉与生命觉发展状态)及他一段时间内是否能达到他心中目标时间的长短(视觉与动觉发展状态)。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老师们可以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更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状态,从而做出更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你会发现这样的绘画方式让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创作出自己想要的各种有生命的作品。

对低龄的孩子来说,真实的有生命的一切,才是他们与这个世界产生紧密联系的根基。记得在课程结束总结讨论中,有一位美术老师分享到她的收获:“低龄的孩子是从局部到整体来观察认识这个世界的,我想这样的方式不仅让他们感觉到生命的状态,应该也是更适合孩子探索发展的方式”。


一沐老师划重点喽——

当孩子们来到7~14岁,中级感官即温暖觉、视觉、味觉、嗅觉成为这一时期主要发展的感官,也统称为“心的感官”。这一阶段人的生理发展正处于心肺呼吸系统的阶段,简单说呢:“孩子要在这个阶段找到属于与自己的生命节奏”。

古人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似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是成人的生活写照。孩子的“心”都去哪儿了呢?我的答案是被大大小小的电子屏幕、躲不开的声光电刺激、刺激口舌之欲的味道、恒定不变的室温勾走了,麻木了。

不想麻木不仁,就得回归自然。自然里的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韵律,达到四季变化,小到花鸟虫鱼,生命与生命的频率是可以相互调节适应的,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同呼吸,共命运”,人为制作的机器在这一点上是做不到的。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比如夏天少吹点空调,冬天也多出去走走,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四季的温热凉寒,将来就能更好的面对世间的人情冷暖;少吃点充斥调味品的食物,多尝尝健康食材的本来滋味,从而将来可以“品味”人生原本的酸甜苦辣;少看一点电子媒体,多看看自然万物,哪怕是家里的一盆绿植,日子久了,也会发现就算都是绿叶,其中也是千差万别,将来便可能不会轻易被表面所迷惑而草率的下结论;别怕东西臭就不让孩子闻,不知臭又哪里知道什么是香呢?雨后的泥土,春天的百花,夏日的芳草……就连家里的大蒜在将来都会告诉孩子气味的背后藏着温暖的记忆,当然还有每个人独特的好恶评判。

自然万物皆有情,孩子在观察、触摸、品尝、嗅闻这些有情之物的时候,是在用心去感受生命的律动,在一呼一吸间感受它们的频率,进而感受到生命的壮美,这种与自然生命同频共振的感受能力将成为他们未来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基础。

有位自小在北京长大的伙伴在第二天下午结束分享时告诉我,他长大一点后就再没光着脚走过路,今儿早上光脚走出去的时候感觉特奇怪,也没啥太特别的感觉,没想到到了这会儿感觉脚底特舒服,这是为什么啊?

我对他说,为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感觉回来了。

一锅好汤,总是需要时间去煲的。


未完待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