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姿势“玩”科学 |
发布日期:2018-08-20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这不科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句话成了儿子的口头禅。每当他遇到不合理的事情和现象时,都会脱口而出。我并不清楚,在九岁孩子的眼中,科学到底是什么?“不科学”的依据又是什么?但作为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母亲,我始终认为,不管将来要不要当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都要从小培养!一定要在适当时候,在孩子心灵的旷野里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要“输入”也要“输出” 由于从事科普工作的原因,儿子很早就接触到一些科学类书籍,比如3岁前的亲子阅读,我会有意识地选择科学漫画、自然探索、实验游戏等启蒙科普读物,也常给他讲一些科学家成长故事,帮助孩子了解科学家的好奇心是从哪里来的?科学家是怎样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等等……上幼儿园后,每晚讲完睡前故事,我会鼓励儿子按照故事情节编“续集”,渐渐地,他开始在故事中加入一些科学常识,情节也越来越有想象力,直到最后变成“科幻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孩子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输出”了。 有人说,文学阅读带给孩子心灵的温暖,科学阅读带给孩子精神的力度!但我明白,对科学的兴趣不是简单读几本书就能读出来的!儿子小时候,我常带他去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海洋馆等各类博物馆游玩,科技馆是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别出心裁的互动项目能带给孩子很多愉悦体验。 上小学三年级时,他参加了北京自然博物馆举办的“科学与艺术绘本表演班”。与其它课外班不同的是,这个课程是让孩子从科普剧表演中感受自然知识,通过扮演各种植物、动物角色领悟自然规律。比如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角色表演中,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从《科莫多巨蜥》中感受处在食物链各个环节中的动物和植物,如何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并从剧情中发现保护环境和物种灭绝之间的关系。而全套法布尔《昆虫记》的音频录制,又让他熟识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在这种反复的知识“输入输出”中,潜移默化为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埋下了一粒粒种子。 除了科普场馆和各类实验室参观体验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寻找时机,让儿子感受大自然的奥秘。比如在瓶子里养小鱼、小乌龟之类的小动物、在阳台上培养小植物;在公园散步观察花草……孩子天性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了解身边的一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点燃他科学兴趣的燎原之火。
通过公众号“讲科学” 《十万个为什么》一直是儿子最喜欢的一套科普图书,从动物、植物、生命科学到天文、地理,这套书都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但我一直在思考,除了阅读科普,还有什么方式能让孩子爱上科学呢?于是,我开始尝试让他通过微信公众号“讲科学”。2015年六一儿童节那天,儿子在他的“少年探客”个人公众号上,发布了第一篇《十万个为什么》小视频,就这样开始他的“小刘哥故事联播”。 6月23日是儿子的生日,我带他专程去自然博物馆录了一集“人是从哪里来的?”从类人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从孕育生命中卵子与精子的结合,到十月怀胎的发育成长,全程录制了人类的起源和生命的奇迹。在展厅中,孩子边观察、边思考、边用自己的语言讲解,这个过程远比读一本书和听一堂课收获更大,体验更好。 因为没有专业录像设备和水准,小视频基本就是即兴“直播”,但每集我们尽量选择不同的地点和场景。有时我会带他到国家大剧院先听一场音乐会,随后在大剧院的非遗展厅,录一期“中国皮影戏”。有时会在他参加户外节目演出结束后,找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河边,录一期“鱼睡觉为什么不闭眼睛?”在一期期的视频录播中,孩子经历了一次次知识的再创造,体验到难得的成就感和快乐! 在一次谈话中,我问他,你觉得自己讲科学好玩吗?他说:“当然!给别人带来知识,给自己带来快乐!”我追问,“哪种快乐?”他反问,“快乐还分种类吗?”我被自己傻傻的问题震住了。是呀!在孩子眼中,快乐是简单的,不分种类的。“只要快乐就好!”
“科学思维”比科学知识更重要 最近,听说儿子正在和班上一个爱动脑的小男孩,一起琢磨当下流行的游戏“我的世界”。有意思的是,他们在探讨游戏攻略中,发现游戏设计中有很多违背科学原理的情节,他要和小伙伴一起统统找出来,还要为这些“不科学”找到科学依据。让我欣喜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学会“批判性思考”,这不正是科学思维中最可贵的那一点“质疑精神”吗? 一直以来, 我都固执地认为,一个人拥有科学思维比学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科学思维是一种学习能力和认识世界的方法。或者说,科学思维就是让孩子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 在每个人求学的过程中,曾经花时间学过太多的“知识”,又有多少“知识”至今还有用?可能今天孩子费尽心力学的某些知识、技能,分分钟都会被机器人取代!但是,拥有科学思维的孩子,能够获得对事物或世界更深层次的洞见,这是人与人产生差距的直接原因。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认为雷暴闪电最有可能电死什么样的人?有人可能会说:“坏人最容易被电死”。也有人说,“个子高的人更容易触电”。然而,最具科学思维的答案是,电阻低的人更容易被电死。因为初中物理告诉我们,电阻低,电压一致的情况下,电流最大,貌似和他是好人是坏人没有一点儿关系。科学思维,就是这样一种能够帮助你找到准确答案,不被个人情感左右,不被繁杂信息困扰的有力工具。 正如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写道:“只有当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时,表达思想的权利才有价值。”而科学思维恰恰能让人产生独立思想,所以,身为父母的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从小变着花样“玩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