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中笑:给孩子一根杠杆,他们能撬动地球 |
发布日期:2018-08-10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转载自中国发展网(2018年8月10日) 记者 成静 8月1日-3日,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博览会在成都举办。期间,由中国儿童中心与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中国儿童中心对外交流中心承办的“城市让儿童更幸福”主题画展也顺利举办。孩子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斑斓的色彩描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城市,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参观者的内心。儿童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儿童。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起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行动倡议,并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城市的响应。画展期间,记者就儿童与城市关系的主题对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进行了专访。 儿童友好型城市应最大程度保障儿童权利 据联合国统计,2018年,城市人口已占到世界人口的55%,到2050年,预计将有6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世界城市人口将增长约25亿。而根据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预测,未来20年的时间里,中国在城市地区居住的人口将会达到80%左右。这意味着更多的儿童将在城市环境中出生和成长。 “儿童是城市的主人,这一点毫无疑问。”丛中笑说,“儿童因为其身心发育的特点,常常处于弱势的地位,没有机会参与决策。然而,这并不代表儿童是可以被忽视的。事实上,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对儿童特别关注,要充分听取儿童的意见,去帮助他们实现小主人的地位和权利。” 事实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早就在国际上达成了共识。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儿童权利公约》是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它汇集了全部人权——公民、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1989年,世界领袖们决定儿童需要有一个针对他们的特别公约,因为18岁以下的人常常需要成年人并不需要的特别关爱和保护。这些领袖们还希望确保全世界都认识到儿童也拥有人权。 具体而言,《儿童权利公约》详细规定了儿童具有生存权、充分发展权、免受有害影响、虐待和剥削权、充分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权。其四项核心原则是不歧视;致力于实现儿童的最大利益;生命、生存和发展权利;尊重儿童观点。 儿童友好型城市,无疑是对儿童这些权利的回应和最大满足。 “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的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城市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儿童的发展需要,尊重了儿童的权利,并不断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那这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因为,儿童的发展为这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丛中笑说。 对应《儿童权利公约》,我国政府也对儿童的权利给予了高度重视。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其中就明确提出了要“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生活、学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的目标任务。2010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起草了《中国“儿童友好城市”的创建目标与策略措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国妇联的指导下,中国儿童中心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儿童权利的宣传推广工作,十几年来更是不懈地进行儿童友好城市的倡导。通过将理念和项目相结合,到如今,已经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一支强有力的专家队伍。现在是推动儿童工作迅猛发展的绝佳时机,借这个契机推动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是我们目前应该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丛中笑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儿童会给城市带来惊喜 其实,儿童并不只是被动地需要城市的庇护和满足。当儿童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满足的时候,城市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给孩子一根小小的杠杆,他们绝对能撬动整个地球。”丛中笑说。 在八零后一代的童年时光里,有一首歌耳熟能详:“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播种一个,一个就够了,会结出许多的许多的太阳……到那个时候,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这首名为《种太阳》的歌的歌词是作者在十岁时创作的一首诗。歌词打破常规,从儿童的视角看待我们生活的环境,富有成人通常不具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事实上,与大多数成年人的刻板和固化思维相比,儿童大多具备这种创造性和灵动性。 “儿童的特点是质朴、天真、感性,他们喜欢色彩,喜欢自然。如果城市在设计中有了儿童的视角,在建设中有了儿童的参与,那么这个城市就会更加便利,更加平等,更加漂亮,会像童话中的一样充满生机勃勃的色彩。”丛中笑说。 在丛中笑看来,城市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体现出对儿童的关怀与否,比如,银行的柜台是不是太高,小朋友可不可以自己去存取款、海洋公园的鱼类名称下面有没有拼音等……“儿童的需求最为精细,因此,要以儿童的需要为指针来建设城市,一定不可能粗放。这就倒逼我们在城市的建设中精雕细刻。” 当然,除了硬件,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更要考虑到软性环境,比如是否友爱、平等。“一个在友爱平等被关心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在自己成为城市建设者的时候,一定会将这样的理念体现出来,在细节上考虑到他人。”丛中笑说。 从儿童视角切入能解决城市许多问题 中国目前的城市建设各种名称层出不穷,比如,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公园城市等,各种城市的建设路径和重点也各有不同,而在丛中笑看来,其实,只要建成了儿童友好城市,那么其他目的也就同时实现了。因为,儿童对便捷、安全、生态、文化等的需要都是最强的,可以说,是各种人群需要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一个城市的设施和服务真的满足了儿童的所有需求,那么这个城市自然是适合各种人群居住的。按照儿童的需求来规划建设的城市自然是公园式的,具有韧性,并且智慧的。“按照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建设的城市,建成后会像个童话王国,不仅宜居宜业,而且优美便利。这样的城市,不愁不会引来人们居住、工作和旅游。这样来看,一定会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丛中笑说。 联合国在世界范围内发起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倡议之后,中国也有很多城市积极进行试点。深圳、长沙等地就在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丛中笑认为,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城市参与其中,进行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丛中笑提出了三个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的建议: 一是建立“儿童监理官”制度,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让带有儿童视角的“监理官”参与评估与验收。二是建立“儿童议事制度”,对于一些重大事项,特别是与儿童有关的事务,要组织专门的儿童议事会议,听取儿童代表的意见。三是在公务员、教师等的培训阶段就加入儿童权利的学习,让他们在决策过程中带有儿童权利的理念。当然,仅仅这些人是不够的,这种学习最后要推广到全社会。 “一个儿童友好型的城市应该是一个花园、一个童话世界,一部活动的百科全书。”丛中笑说。 中国发展网:http://www.chinadevelopment.com.cn/news/zj/2018/08/132812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