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儿童“亲自然力”的培养 |
发布日期:2015-05-05 来源:中国妇女报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儿童虽然天生具有“亲自然力”,但仍然需要后天的培养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儿童必须走进真实的大自然,在懂儿童、懂教育、懂自然的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体验自然的美好,探索自然的奇妙,从中学会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认知。 ■ 本报记者 陈若葵 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对网络游戏、电子产品、课外班等并不陌生,但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却不多,很少有机会触摸泥土、观察蚂蚁搬家和蜗牛上树。承受着沉重的课业负担的他们,往往会忽略身边绿茵茵的草地、盛开的鲜花和鸟儿的歌唱。 一项对16个国家2400位母亲所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5%的中国母亲承认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玩耍。中国儿童中心在2008年所做的“中国六城市儿童 生态道德教育状况”调查发现,儿童的生态与环境常识偏低,他们普遍具有关爱生态及环境的情感和愿望,但往往行为与愿望不能统一。2013年,中国儿童中心 对7个城市3000多儿童进行的调查中也发现,儿童校外生活中做得最多的事是学习和做作业。 可喜的是,从2008年开始,在中央财政部的支持下,中国儿童中心开展了“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至今已有7年。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的规律,通过丰富的儿童自然教育和环境保护实践,引导儿童亲近自然、向自然学习,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日前,由中国儿童中心与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名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2015年项目启动暨全国师资培训”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近40家校外教育机构的代表参加。 “亲自然力”需要培养 你认识小区里的各种树木吗?你知道雪花的形状吗?你玩过拔草根、打水漂的游戏吗?你能通过花的香味辨认出它的名字吗?你抓过蜗牛、挖过蚯蚓吗?你曾亲手抓到过什么虫子? 这些“70后”、“80后”童年的必修课,对现在的“00后”、“10后”来说都成了稀罕事。每当“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 (以下简称“生态项目”)的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他们都会流露出好奇的神情,并专注于探究其中的奥秘。 历经7年的探索与研究,“生态项目”提出要探索和实施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教育行动方案,教育主题以“儿童生活和经验为本”;提出了儿童“亲自然力”的概 念,用以描述、评估儿童与自然互动的状况。它主要指儿童亲近和纳悦自然的程度、在自然中探索与学习的能力及保护自然、积极参与的责任感。儿童“亲自然力” 培养围绕大自然以及孩子们生活中能碰到听到想到的生态问题、生活细节设计活动,便于儿童理解、家长掌握、教师利用,让儿童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成长。 “生态项目”负责人霍雨佳认为,就像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一样,儿童天生虽然具有“亲自然力”,但仍然需要后天的培养,才。儿童必须走进真实的大自然,在懂儿 童、懂教育、懂自然的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体验自然的美好,探索自然的奇妙,从中学会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认知。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儿童的情感与态度、 知识与能力、责任与行动的改变,“亲自然力”就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生态 “生态项目”提出“我的绿色伙伴”“我的绿色生活”和“我的绿色责任”三个主题实践内容,让孩子在亲力亲为中提升“亲自然力”。 ○“我的绿色伙伴” “沙子和泥土原来是不一样的啊!” “冬眠了的动物们只睡觉不吃饭吗?”这些七八岁的孩子是中国儿童中心与北京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合作开展的“生态项目”之“小木屋”亲子户外生态成长营 的成员,他们围着老师,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在一年多的以“我的绿色伙伴”为主题的“小木屋”亲子活动中,家长们感触最深的是:“孩子现在喜欢大自然,喜欢 在户外探索,更有观察力、更有爱心和环保意识了。”还有家长表示,“原来孩子喜欢看电视打游戏,不愿出门,现在就盼着参加‘小木屋’的活动,拉都拉不回 来。”每年的“小木屋”总结汇报会上,孩子们以写诗、作画、表演等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小木屋”也从最初的五、六个儿童及家庭发展到现有的上百个 儿童和家庭自愿加入。家长们说,“孩子在大自然中边学习边玩耍,更开心更聪明,这是其他课外班所不能给予的”。 “我的绿色伙伴”主题,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角度出发,带领儿童走进大自然,引导儿童在自然中观察、体验和发现,引发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在自然中探索、学习。 ○“我的绿色生活” “妈妈,洗衣服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要循环使用水,避免浪费。”在家里,孩子学会提醒妈妈爸爸,“我去看看关掉电脑、电视了吗?卫生间的灯是不是还亮着?人不 在家要断电。”外出的时候,孩子也会变得特别仔细。一些家长表示,“在家里,孩子俨然是个监督员,垃圾要分类,人走灯灭,不要买过于包装的东西,汽车后备 厢放一箱水既费油喝起来也不健康……” 北京市西城区科技馆的老师介绍说,孩子们在参加生态教育活动后,变得更热爱自然并开始主动关注起身边 的生态问题。一位同学观察到小区的鸟儿几度在屋檐下穿梭,就动员小伙伴们一起做了几个木箱鸟巢挂在树上,给鸟儿一个家。不少有新意的活动方案都来自于孩子 们独到的观察,“一个孩子观察到自家汽车轮胎上有‘水迹’,持续观察后发现是宠物的尿,便提出了‘小区宠物生活的调查’选题。” “我的绿色生活”主题,从“人与生活”关系的角度出发,强调生活教育——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和思考“自然生态问题”,通过观察、调查、探讨以及解决问题 等,在生活中了解人类对生态资源的依赖,体验循环、协调、可持续的重要性,激发儿童去思考和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的绿色责任” 生态教育不强调传递给儿童多少知识、懂得多少道理,学会多少技能,而是强调关注儿童的亲身体验、学习融合及转化应用。 贵州省儿童中心在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后,确定了“草海夏令营”活动主题。在老师指导下,一群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访问等前期准备,提出了 “低碳交通”“草海自然朋友——草海的动植物及生态多样性”“草海人的自然生活”“草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一系统活动方案。活动中,通过观察、采访当地 人、体验生活、讨论、创作等方式,共同设计制作了“我的草海生态行”手册。手册内容包含从贵阳低碳出行到草海的交通方式、草海的动植物状况以及对未来草海 保护的畅想与建议等,体现了儿童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北京的一位同学也在参加生态教育活动后,对原来从没有在意的“自来水”发生了兴趣,提出 要调查城市水质、考查水系的想法,得到老师的支持和指导。另一个孩子在公园游玩时忽然拉着爸爸说是要找公园的领导,建议公园采用垃圾分类收集箱。从孩子们 的言行中,体现了关注生态、参与保护的心愿。 生态教育的公益性 据了解,“生态项目”以校外教育机构为主要阵地,以项目制为主要运作模式,搭建了以顶层设计、理念输出、技术支持为主要合作形式的全国性专业化合作平台。 “生态项目”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实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教育性。每年,项目组发布年度项目主题和工作计划,各地合作单位开展实践研究,服务当地儿童。 研究上,“生态项目”组开展了“儿童生态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系列研究,调查了儿童生态教育的状况、概括了儿童生态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开展了教育实践中的 教师行动研究、梳理和分析了儿童生态教育的实践案例,开发了儿童生态教育项目的评估体系等。培训上,“生态项目”组设计了团体培训和个案指导的模式。每年 举办两次团体培训及开展跟踪型“种子教师指导计划”,每年共有60多名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的儿童中心或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参与到培训中。 据了解,以参与“生态项目”的校外教育机构、学校和社团等为平台,创造性地开展儿童的教育实践活动,7年来,先后在全国建立了20多家儿童生态教育基地;全 国20多个省、市、区近50家校外教育机构参与了“生态项目”,1000余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加入教师能力提升计划,覆盖300多所学校、200多个社区, 近20万名儿童受益。 在“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2015年项目启动”仪式上,中国儿童中心发起“绿色土壤与绿色种子计划”,携手全国各校外教育机构探索儿童“亲自然力”的培养及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媒体链接: 中国妇女报(2015年4月30日B2版): http://paper.fnews.cc/content/2015-04/30/016076.html 中国家庭教育网:http://jtjy.china.com.cn/2015-04/30/content_7873158.htm
(汪耀天编辑)
|
(信息来源:中国妇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