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方法”对被拒绝型幼儿的干预作用
发布日期:2013-01-23 浏览次数: 字体:[ ]

“比比方法”对被拒绝型幼儿的干预作用

                    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园

丁晓函

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交往中实现的。幼儿社会交往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为幼儿提供与伙伴充分交往、接触的机会,使之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提高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乃至其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期,为推进我园 “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培养”项目研究,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提高,我于班内开展了同伴提名法实验,以便更加了解班内幼儿的整体人际交往状况、结构,了解班内每一名幼儿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提名结果将我班幼儿划分为不同的社交类型(如受喜欢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矛盾型等)。其中,作为班内唯一被提名为被拒绝型幼儿的女孩子---- 佳佳小朋友,引起了我的关注。

研究表明,被拒绝型幼儿如果不进行干预,将不能正常、积极地与同伴进行交往,他们可能失去许多学习、形成良好行为、品德和社会交往所需社交技能的机会,可能对其社会化过程和水平造成较大程度的消极影响,这些幼儿在成年以后往往偏离社会的行为比较多,容易发展成反社会的人。因此,对被拒绝型社交地位的幼儿进行教育培养以提高、改善其社交地位,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本学期,结合“比比方法”,我们重点对“被拒绝型”幼儿(以佳佳为例)开展了一些有益的行为和认知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从认知着手解决幼儿人际危机

案例一:

前测中,班内大多数幼儿不喜欢她的原因是,她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发很大的脾气。因为她发脾气时,动作幅度比较大,有自残及伤害他人的行为,所以家长们私下都告诫自家的孩子不要靠近她,不要和她交往。为帮助佳佳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提升她与人友好交往的愿望和技能,使她能够更好融入集体活动,我在教学活动及游戏中创造机会让佳佳主动与别人合作,在合作中引导佳佳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一次户外“两人三足”比赛中,我请小朋友两人一组,自行结伴。结果,小朋友们纷纷找到了自己中意的合作伙伴,只有佳佳站在那里无人问津。选组结束后,小朋友们纷纷站好了队。这时,佳佳因为没有人找她合作,便在原地攥拳、跺脚、敌视的瞪着找到朋友的一对对小朋友。小朋友们大叫:“老师,你快来啊,佳佳又发脾气啦!”小朋友越说,佳佳越生气,甚至立起指甲去抓告状的小朋友。我走到她身边的时候,她一看伤害别人不行,便用指甲使劲的往自己脸上抓。看到这种情况,我轻轻的把她拉到小朋友看不到的地方,和她开展了接下来的谈话。

“佳佳,没有小朋友找你合作,你心里一定觉得很难过吧。”

“他们都不找我,他们都欺负我!”

“哦,因为小朋友不找你玩,你感到很生气,却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好,所以才发脾气的。你觉得大家是在欺负你,是这样吗?”

“对!”

“记得在比比课上我们学习到,当有人欺负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做过错事。”

“我从不欺负人,我是奥特曼,我是保护人类的奥特曼!”

“昨晚你追的王雨暄满院子没地方躲,膝盖都摔破了,她哭着到班里告诉我说你欺负她,这个是怎么回事?”

佳佳马上眨了眨大眼睛,骄傲的说“哦,哦,哈哈,那是我在和她玩打败外星人游戏呢。这点事还告诉你,王雨暄真是个小气鬼。”

“佳佳,你想想,在你玩“打败外星人”游戏,王雨暄喜欢你的这个游戏吗?如果你是王雨暄,被一个个子比你高,跑的比你快的追赶,你心里会怎么想呢?如果你的腿摔伤以后,这个人没有走来安慰你,反而还是要坚持玩追赶跑的游戏,你心里的感受怎么样?”

佳佳不说话了,看着我,大概在想着我刚刚说的话。

“佳佳,老师特别能理解你刚才为什么发脾气,其实你特别想加入这次游戏,想为你们小组取得比赛好成绩做贡献,对吗?”

“是,可是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

“你有这样的想法老师很为你高兴。没有人来邀请你,那你为什么不能够主动去邀请别人和你一起游戏呢。”

 “我害怕别人拒绝我,我没有朋友。” (她终于承认了自己心里的想法)

“是啊,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被拒绝的经历,那滋味不好受。我们在比比课上不是学了吗,当我们被拒绝以后可以做一些事情令自己好过些。但是有一个比比的原则,你还记得吗?

 记得,你是说,‘既让自己好过一些,又不伤害别人吗?’

“是啊,老师知道你一定记得,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你还举手说起过这个原则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太重要了。想想,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呢?你愿意和一个爱发脾气,一发脾气就使劲抓自己脸的人交朋友吗?”

佳佳不说话了,她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佳佳,无论怎样,老师永远是你的朋友,无论你遇到了什么困难,老师都愿意帮助你。老师知道你很勇敢,所以老师希望你能主动邀请小朋友和你一起玩,更希望你能够用我们学习过的比比方法,结交到很多好朋友。至于怎样才能让小朋友接受你,这个需要聪明的你再好好想想办法吧。”

 谈话结束后,我们又回到了小朋友中间。佳佳微笑着和自己喜欢的小朋友商量能否和自己一起玩。终于,熊翮答应可以和她合作玩两人三足。熊翮提出了条件“如果输了,不许发脾气”。佳佳非常珍惜熊翮给她的这次机会,满口答应。在两个人的努力下,比赛中他们竟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就连他们所在的组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佳佳兴奋地搂着熊翮的脖子,在熊翮的脸上亲了又亲,眼睛里分明有胜利的喜悦!

分析:

案例中佳佳在交友、面对拒绝、如何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解决问题方面都存在应对策略不妥的情况。这与佳佳长期以来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有关。案例中,我主要从认知方面着手,帮助幼儿回顾比比所学“当有人欺负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做过错事。” 、“既让自己好过一些,又不伤害别人。、结交维系友谊的方法等。帮助幼儿感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偏差,希望幼儿能够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变自己当前所处的社交不利地位。

在本案例中,两人三足的游戏如果没有朋友的共同合作,该项任务或目标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要多创造一些能够让幼儿主动对别人发出游戏邀请的机会,让幼儿感受到与人交往、合作的乐趣,将结交新朋友、维持友谊、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应对策略变成幼儿自己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的实践比比方法,促成幼儿在面对交往困境时能够主动找到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自己认知和行为上的转变。

2、重树幼儿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案例二: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佳佳发脾气的次数逐渐减少。可是,能和她一起玩的朋友还是寥寥无几,而且同她一起游戏的幼儿也是班里不受欢迎的男孩子。(其实,孩子们都很聪明,他们知道在一个群体中谁受欢迎,谁不受欢迎。这就使得即使那些不受欢迎幼儿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其他同伴也依然对他们表现出拒绝的态度。为了免遭伤害,不受欢迎的幼儿就会避免与受欢迎的幼儿在一起游戏。)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开展了以下活动,期待能够帮助佳佳重塑班级内的社会形象。

一次绘画活动中,佳佳画了一幅画,内容是她为准备午睡的小女孩们摘小辫绳。我及时表扬她有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美好愿望,并答应她如果这一周在幼儿园不乱发脾气就可以在下周当“服务组长”为女孩子摘小辫绳了。一周的时间很快就到了,佳佳如愿以偿的当上了“服务组长”。可新的问题出现了,女孩子们一看是佳佳为自己摘小辫绳,有的流露出惊恐的眼神,有的直接说不用摘了,还有的绕过佳佳找老师帮忙摘。

看到这种情况,佳佳很沮丧,唉声叹气的和我说:“哎,老师,我都好好和他们说了,我告诉她们我会轻轻的,可是她们还是害怕我,不让我摘小辫绳啊!”我蹲下来,说:“佳佳,老师知道你努力了,可是女孩子们还是不太信任你。那你还想为她们服务吗?”“想啊!我想做些什么事能够帮助到大家。”“比比课中我们学到,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了解问题,女孩子们为什么不敢让你给摘小辫绳呢?”“我想,她们肯定是怕疼吧,哈哈,我平时力气总是太大了,都是我不好。可是,我会改的啊。”“老师相信你,可是,怎么能让女孩子们也相信你呢?”“我刚才一直都是很礼貌、客气的和她们说话了,可是还是没有用啊。”“再想想,还有什么好方法吗?”佳佳忽然灵机一动,说:“有了,谁让我给她摘小辫绳,我就送给谁一个贴画好不好?我的贴画可是前几天从日本迪斯尼买回来的,特别的好看呢。”我鼓励她试试这个方法。于是,在走廊里她大声的的嚷嚷开了:“大二班的女孩子,快来看看啊,我这里有从日本迪斯尼带回来的贴画,特别漂亮。谁让我给她摘小辫绳,我就送给谁一个。”她的嚷嚷声引来了不少看热闹的人。大家马上对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她平时一起玩的几个男孩子挤到前面,对佳佳说:“佳佳,我平时总和你一起玩,你就给我一个吧!”接下来,佳佳和男孩子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给谁发贴画,发哪一个贴画上。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等佳佳忙完了贴画的事情时,已经到了午睡的时间,女孩子们早已进入了梦乡。第一天,行动计划失败!

第二天午饭后,佳佳依旧站在那里等待着为大家服务,旁边还摆放着漂亮的贴画。可是,女孩子们仍然绕行过她,直接来找老师帮忙摘小辫绳。佳佳非常的沮丧和不解,找到我,希望我能够帮助她想出好办法解决问题。看到盈盈走过来,我问道:“盈盈,你为什么不想让佳佳给你摘小辫绳啊?你想要她手里的贴画吗?”盈盈看看我,又看看佳佳,小声地说:“她的那个贴画我上次去迪斯尼也看见了,我倒是很喜欢。可是,我更害怕她揪我的头发。”看来,大家还是不信任佳佳的“职业操守”。于是,我和佳佳商量着让女孩们相信自己的对策。我搬来一把椅子,坐下来,大声的说:“佳佳,今天你帮丁丁老师摘小辫绳好不好?”佳佳非常配合,响亮的回答:“好啊!丁丁老师,你看这样行吗?你疼不疼啊,要不我再慢点?”“行啊,挺好的,你那么轻,一点都不疼。”我们大声的对话,引来了女孩子们的关注。于是,我起身说:“佳佳摘小辫绳轻轻的,特别舒服,今天,我请佳佳和我一起为女孩子们服务摘小辫绳。谁愿意来试试?”于是,女孩子们一个挨着一个坐在椅子上。开始时,我帮着摘一边的小辫绳,佳佳摘另一边的小辫绳,后来完全由佳佳一个人完成。完成后,女孩子们还纷纷得到佳佳赠送的限量版贴画,大家都很开心。第二天,计划顺利开展!

在日后的活动中,我们经常请佳佳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情。她自己逐渐有了更多的男朋友和女朋友。    

分析:

本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佳佳已经有主动为别人服务的亲社会意识,但是遇到了其他小朋友的拒绝,不知道如何应对。于是,我引导佳佳从比比课所学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入手,了解问题---思考实践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良好的解决问题,逐渐使佳佳习得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我们看到,在帮助被拒绝型幼儿学会如何融入集体活动中,教师扮演着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等重要的角色。教师需要给被拒绝型幼儿和大众群体幼儿向前走一步的动力,让他们能够学会如何包容、接纳、合作,学会如何用既尊重自己又尊重别人的方法与不同于自己性格特征的幼儿交往。这些就需要我们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为被拒绝型幼儿创造宽松适宜的人文氛围,帮助被拒绝型幼儿重新树立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使被拒绝型幼儿有改变现状的动力和决心,最终通过认知的改变决定行为的改变。

 

3、学习如何维系友谊

案例三:

一次户外活动,果果(女孩子)忽然哭了起来,只见佳佳一个箭步跑了过去,关心的问道:“果果,你怎么了啊?哪里疼啊?有没有流血啊?我书包里有创口贴,走,咱们回班,我给你贴上。”果果说:“没事,我刚才没看见地上有个跳绳,不小心绊倒了。我自己休息一会就好了,你去玩吧!”(看到这种情况,我走过去仔细检查了果果的伤情,没有破皮,关节活动灵活,并无大碍)佳佳不愿意离开,搀扶着果果,告诉我:“老师,咱们可得带着果果去医务室看看,看看用不用马上消毒。”“你说的真好!正好提醒我了呢,那照顾果果的事儿由你来完成吧!”佳佳爽快的答应了。从医务室回班后,佳佳帮助果果洗手(其实果果的腿摔疼了,手并没有受伤),给果果拿水喝,还从自己的柜子里把心爱的小贴画送给果果,边贴边说:“果果,你受伤了,可是你很坚强,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给你发一个小贴画吧!”果果看着佳佳认真的表情,两个人抱在一起,笑了起来。事后我问佳佳,果果受伤后为什么那么紧张。佳佳瞪大了眼睛说:“果果可是我的好朋友,你看到我头上的这个小辫绳了吗?就是果果送我的,她说我扎这个小辫绳好看,哈哈。”我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梳着男孩子发型的佳佳,近日蓄发梳小辫子,为的是好朋友的赞扬啊!

分析:

   本案例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佳佳已经有“女朋友”了,这是她被女孩子群体认可,被接受的良好征兆。随着与朋友接触的加深,佳佳逐渐掌握了一些如何与朋友交往的方法,并尝试学习如何关心朋友,努力维系自己的友谊,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在比比第三单元中学习讨论过的。同时,佳佳从陶醉于模仿“奥特曼”“骁勇善战”的状态,已经逐渐转变到模仿身边女孩子梳辫子、穿裙子的现状。这些都是她性别角色意识加深的表现。这些转变必然会愈发得到女孩子团体对佳佳本人的认可和接受,对佳佳的亲社会交往行为能力提升及伙伴认可度的提升很有帮助。

    通过几个月的培养,在学期末的同伴提名法后测中,我们欣喜的发现班内已经有几位小朋友成为她的好朋友了,有男孩子,也有女孩子。佳佳正在逐渐摆脱被拒绝的社交不利地位。实践初步证明, “比比方法”在对被拒绝型幼儿的行为改善和认知干预有较好的效果,为提高、改善其社交地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今后,我们还将运用“比比方法,对其他社交不利地位的幼儿继续开展有效的干预研究。

                                               

注:1、《比比和朋友》是一套着重于培养儿童情绪情感和社会性交往能力发展的课程,旨在让幼儿学会“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2、“比比方法”是《比比和朋友》课程中,教师和幼儿通过读故事,共同总结出的各种应对困难的方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