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眼神 |
发布日期:2012-07-04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近日看到一则消息,说是广东惠州对口支援新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穗疏少年手拉手 共享幸福新生活”2011年交流营启动仪式拉开序幕。这是惠州首次应新疆疏附县县委、县政府邀请组团赴新疆进行交流活动,参加活动的“红领巾民族团结小使者”到疏附要做两件事,一是向疏附的少先队员介绍惠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景观、饮茶、小吃早点等多彩的广府文化,讲广府故事,把别具特色的广府文化带到疏附县,让疏附县的小朋友们了解惠州风景名胜和文化;二是要与疏附县的小朋友进行才艺展示和交流,把广东的歌舞等节目带去新疆,让歌舞这条纽带把两地儿童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多方位地促进两地儿童文化生活。
看着两地孩子们的演出报道照片,勾起我20年前记忆的涟漪。我不禁感叹:改革开放的今天,惠州今非昔比了。
那是1993年的5月, 中心儿童艺术团应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惠东县、博罗县四地政府的邀请,赴广东为当地妇联系统、社会各界和儿童少年进行慰问演出。我作为艺术团演职人员,随团前往,负责演出时的灯光音响操作和协调工作。所到之处,艺术团受到当地各界的热烈欢迎,艺术团的精彩节目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和好评。虽然当年广东的改革开放比内地早些,各方面也比内地超前一步,但10年文革的影响,当地的文化生活仍很贫乏,特别是儿童的文化活动更为稀少。因此艺术团的演出经常改变计划,每天临时加场演出。不论到哪里,演出结束后,艺术团乘车离开的时候,当地的儿童就会围绕着我们乘坐的汽车热烈欢送,车都启动了,还有孩子追着车,跟着跑很远。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去往博罗县的那场演出。出发之前,我查阅了博罗的资料,此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川秀美,人文璀璨,具有浓郁而独特的中国岭南风光和文化。境内的罗浮山,集道、佛两教于一山,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素有“岭南第一山”和“中国道教圣地”之美称,我沉浸在此行可以好好开开眼界的喜悦之中。5月7日早晨,我随中心艺术团一起,驱车从惠州市城区出发,绕过巍峨的太阳峰,越过东江,进入一片郁郁葱葱的丘陵。一条蜿蜒且不太宽的公路,映入眼帘。过了约40分钟,艺术团的车队到了一个不大的广场前停下,一条大大的横幅悬挂在一个墙皮已经剥落的县剧院的前门脸上,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热烈欢迎中国儿童中心艺术团来我县慰问演出”!剧院门口两旁,站着几排小学生,一边鼓掌一边大声说着“欢迎,欢迎”,小脸上流露着一种期待已久的眼神。下车后,当我们搬运器材和道具时,孩子们一个个围了上来,帮我们抬的抬、拎的拎,哪怕在我们抬着的物件旁扶着,似乎也是一种满足。看见一张张红彤彤的小脸蛋,他们的表情略微羞涩,一双双小手,柔嫩又有些粗糙,触动着我内心深处那最纯洁的地带,我立即取出相机,把孩子们最天真的样子记录了下来。
与我们在惠州及前三个地区的演出相比,这个县条件虽然是最差的,可我感觉在演出过程中,观众与演员的交流和气氛却是最热烈的。随着音乐的变化,台上时而蹦蹦跳跳;时而调皮扭动屁股;时而来一个优美的转身;时而有节奏地扭着头……场内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小观众的热情感染着小演员,小演员们卖力的表现,又打动着台下的小观众。结束前,台上台下同唱一曲,把全场气氛推向了高潮。演出结束后,小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我正在收拾和检查着音响、灯光设备,一个圆脸的小脑袋,从幕布的一侧探了出来,怯生生地走到我身旁小声说:“叔叔,明天你们还演吗?”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我不忍心直接告诉她,只是笑着反问她:“你说呢?”小姑娘说:“我长这么大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好的,由我们孩子自己演的节目。我的家住在离县城30里的村里,我喜欢唱歌、跳舞,我也想当小演员。可我不能经常进城,我要在家帮妈妈喂猪、做饭,我会在中午对着村里的小河唱歌。叔叔,你看我能当演员吗?”看着孩子稚嫩的小脸,喜悦真实地洋溢着,我的眼睛湿润了,拍了拍孩子的肩膀,告诉她:“孩子,你一定能当演员的。”孩子离开时,微笑着不停地回头。她带着我的祝福,带着期盼、带着希望回去了。可是那天晚上,我却很久不能入睡。我想了一个晚上,决定留下她的联系方式,回京后,给她邮几盘录音带。
第二天,我在一片掌声和“谢谢、再见”声中,寻找那个孩子,可惜,我没有看到那张稚嫩又略带羞涩的眼睛。
虽然,时间已过去近20年了,可在我岁月的长河里,它犹如天上的星星一样常在我的记忆中闪烁,那小脸、那眼神,仍在我眼前浮现。那是一种对儿童文化艺术的渴求,那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许是她一生中的追求。即使是现在,偶尔会遇到与她相似的孩子,我也会不由自主地多看一眼。其实,她应该早已是个成年人了。我不知道她现在是否成为一个演员,或者……
一个孩子,如果不是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早年那么小小的一个愿望、一个念想,那么也许能成为她奋进的动力,成就一个人才。她的追求或者期待,也是对我们儿童工作者的一种鞭策。都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文艺。丰富的文艺生活,使其从中受到教育,获得启迪,陶冶情操,感受到艺术的真、善、美。因此,关心他们的精神需要,满足他们的愿望和需求,我们责无旁贷。
我深感作为儿童校外教育工作者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就是从点滴做起,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尽一份自己的心,出一份自己的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努力,只要问心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