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早教6个误区 |
发布日期:2010-07-13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目前,家长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以下简称早教)不能说不够重视,多数家长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地投入,但是总感觉有劲使不到“点”上,而且往往因理解错误带来教育偏差,从而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们,发现早教方面是越小心却越觉得力不从心。 时下,早教方兴未艾。学前教育专家却发现,大多数人对早教缺乏科学的认识,早教陷入种种误区令人担忧。参加本报“早教考察团”的家长们也都希望可以通过此次活动,能更多了解早教误区,避免自己也陷入误区,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南宁七田教育中心从事早教工作的 误区一 只重结果,用可见知识量衡量早教效果 “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教,不惜路程遥远,也不惜花时间,专程送孩子来上课。”早教中心的老师表示,家长们是热情的,但也很心急。正是由于心急,很多家长犯了“只重结果”的误区,用可见的知识量来衡量早教学习效果。 相关调查表明,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九成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但是,在家长中,希望孩子“正常发展”的却只有三成,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神童化”,将孩子是否拥有高智商与早期教育挂钩。一些教育机构打出类似“培养超常儿童”的口号,对家长们最有吸引力,但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 同时,还有的家长误认为早教就是单纯的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早教的含义包括感知、动作、语言、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同时,家长们恨不得一下子将所有的知识全部教给孩子,犯了贪多求全的错误。他们将特长教育等同于早期教育,认为学得越多越好,盲目攀比跟风,让孩子处于心智发展时期,疲于奔命,这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误区二 企望“神童化”,片面强调智力开发 误区三 越早越好,恨不得在娘胎里就学习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间成名、成才。于是,早教之风越刮越烈,小小年纪的孩子,整日被逼着学这学那。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现在很多人对于早教的认识存在明显的误区,甚至片面地认为早教是让孩子早点开始学习。其实,早教不是让孩子“早学习”,而是有选择性地让孩子学习适合他的项目。家长过多地关注和强调知识性,而忽略了孩子成长的健康性。 早教不是越早越好,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0—3岁时和3—6岁时,分别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早教学习。那么,何时给孩子进行早教合适呢?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永远不要担心开发过度,适得其反的原因是方法不对,想想即便是要求大人学不喜欢的东西,都会有抵触情绪,更何况孩子。所以要多费点脑筋,把学习变为游戏,让他开心学习。 误区四 只重效果,家长热衷让孩子考级考证 当孩子到了幼儿园阶段,各种兴趣班就出现了,在这个时候,家长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者目前在社会上比较具有竞争力的特长给孩子报班培训。并且,在报了兴趣班后,家长还会压制孩子过量练习,让他们去考各种技能的等级证书。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 家长们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无论参加什么培训班,目的就是“拿成绩”,考级考证是有必要的。其实,教育是方法、能力、习惯的培养,不是成绩的取得。 误区五 负面引导,孩子受到不良行为习惯影响 在语言学习上,家长的语言习惯也要注意。例如,不少家长喜欢给孩子说话用叠字,如“吃饭饭”,“喝水水”,家长以为这样说话,孩子更容易理解。这也是错误的,其实世界上本没有儿童语言,是很多家长在给孩子交流时低估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反而不利于孩子语言学习。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无论是说高科技的计算机,还是说路边的一朵直观的小花,对于孩子的认知难度其实是一致的。 误区六 教育是学校的事,一些早教事宜由老师搞定 有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我给孩子报了最好的早教机构。其实,早教教育应该包括家长在内,不少在早教机构学习过的孩子回到家后,如果有父母的配合,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早教其实是由家长为主体,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所以在早教之中,父母的教育是关键环节,因此面对这种客观现状,几乎可以说早教对于家长的教育要大于对孩子的教育。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学龄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早教中,更多的家长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
http://www.sina.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