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活动中,孩子怎样表现就是好的 |
发布日期:2024-05-11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
文中儿童姓名均为化名 亲子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而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性格、兴趣与想法,因此常常会有孩子在活动圈外游走,这也为家长带来了不少苦恼与困惑: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不合群,有些家长则觉得孩子调皮不听话,有些家长还会焦虑孩子落后于其他幼儿。 但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路径,我们不必追求与所有人一致。今天我们就用四个案例来和大家分享,在亲子活动中,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理解和应对孩子们的表现。 (一) 尊重孩子兴趣,做好家长示范 在集体活动时,有些孩子虽然没有全程参与,但对部分游戏表现出兴趣,愿意选择性地参与活动。童童只愿意参与运动活动,在美工、绘本等安静活动时却总是跑来跑去。童童的妈妈选择尊重童童的兴趣,在集体活动中用眼睛的余光看着童童,自己投入地跟着教师一起参与活动,做好示范。在一次美工活动中,童童看到了喜欢的蓝色,在妈妈的引导下去找老师要来更多的蓝色颜料,和妈妈一起自由涂鸦,并且得到了妈妈和老师的鼓励与赞赏。同时,妈妈在家里也增加了安静活动的时间,后来童童参与美工、食育和绘本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 (二) 接纳孩子性格,帮助提升自信 有些孩子性格内向腼腆,不愿意表现自己,但一直在默默观察环境。妙妙是一个略有些腼腆的孩子,她从不愿做自我介绍,奶奶一开始有些着急,催促过她几次,也让她在家里练习,但是在家里练习得再好,来到亲子班,还是不愿说话。奶奶后来不再催促,而是陪伴妙妙一起上前做自我介绍,并在妙妙擅长的地方多夸奖,让妙妙获得自信。有一次妙妙在老师提问的时候小声回答,马上就获得了奶奶与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在奶奶的耐心陪伴下,终于有一次,妙妙能够自己上前做自我介绍了。 (三) 发现幼儿优点,抓住引导机会 有些孩子只爱专注地玩玩具,但不愿参与亲子活动。图图在集体活动时总是游离在圈外,他只喜欢玩亲子班的小车,爸爸并没有批评图图,而是自己专注地参与活动,并在家里经常播放亲子活动中的音乐,阅读亲子班上读过的绘本。有一次音乐活动,老师说,我的小车快快开,我的小车慢慢开。爸爸这个时候告诉图图,你就是最会开小车的小孩,我们去和老师一起开,图图马上就过去了。在家里,图图还主动提出和爸爸再玩一次开小车游戏。这次以后,图图逐渐对活动感兴趣了。 (四) 看到幼儿进步,耐心陪伴成长 是否参与亲子活动并不能作为评价孩子表现的标准,在家长的耐心陪伴与引导下,孩子的表现会越来越好。路路是一个2岁的孩子,很好动,一上课拉起圈就到处跑,无论怎么引导都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人多的地方十分抗拒,甚至见到老师还会躲避。妈妈从头到尾没有特别着急,而是经常拉着路路的手,给他介绍亲子班的小朋友、玩具和老师;也允许路路在教室门口远远观看他人活动。一段时间后,路路愿意和老师对视与交流了。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有些孩子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环境、参与活动。蒙台梭利认为,0-6岁的儿童处于“吸收型心智”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孩子拥有自然的感受力,会无意地、自发地、积极地从外部获取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使之成为内在的一部分,他们这种特殊的学习方式,会让他们自发地从环境中吸取积极的东西。即使对于不参与亲子活动的孩子,他们仍然能从玩玩具、和老师同伴接触、观察别人游戏、家长示范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尤其在家长回应他们的兴趣与表达时,他们的探索欲望被充分激发出来,学习就会产生。因此,我们要关注孩子当下的兴趣点,在家庭中找到能和亲子活动结合的地方,并且多鼓励,让孩子有参与感、成就感,帮助孩子获得发展。 在亲子活动中,所有孩子的表现都是好的;只要他们在观察、在探索、在吸收,他们就在成长。 |
|